科研产出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中)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养殖过程中的蚌会大量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造成水体透明度增加、肥度过低,因此必须合理进行施肥。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施肥可以重新培育水体中生物饵料,而过量施肥容易污染养殖水体,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蚌类养殖池塘使用的有机肥包括厩肥、粪肥和某些生活废水。施肥应根据有机肥和无机肥各自的特点合理搭配,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减排工程设施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池塘养殖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工程设施减少池塘养殖粪便、残饲和尾水排放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目前,淡水池塘养殖减排工程主要包括: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三池两坝"池塘养殖水体净化系统、"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系统、绿色高效圈养系统、植物浮床-池塘复合养殖系统、流水槽-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本研究着重从养殖系统工程构建、运行原理角度,分析上述7种常见工程设施特征.这些设施通过集污、排污、沉淀、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营养元素资源化再利用.受限于技术缺陷、产业基础等,目前池塘养殖减排工程设施推广普及率不高.建议应加强池塘氮、磷等物质循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积极研发池塘氮、磷污染物高效处理设施,完善池塘养殖减排工程产业链.本研究可为中国淡水池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淡水池塘;人工湿地;集装箱养殖;圈养模式;植物浮床;多层次综合养殖;池塘内循环系统


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21
摘要: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当前农业科技还存在创新机制不畅的问题,主要包括科研布局结构不协调、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动力不足、成果转化应用通道不畅、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未充分发挥等。本文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从基础理论发展、关键技术突破、应用技术涌现到技术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举措。在完善体系方面,一是明确创新目标任务;二是优化公益性机构布局;三是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在优化机制方面,一是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二是改进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三是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


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期池塘水质状况分析及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期池塘水质状况,于2018年8月至11月对洪湖区域内4口池塘和梁子湖区域内6口池塘水质进行了监测和分析,选取温度(T)、pH值、非离子氨(UIA)、NH+4-N、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共8项作为监测水质指标。参照《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标准指数和超标率对区域内监测指标进行单项水质指标分析,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池塘综合水质进行分析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期内,主要超标因子为CODMn和TN,其次为DO、UIA、NH+4-N、TP,超标率排序为CODMn(100%)>TN(73%)>DO(30%)>UIA(19.2%)>NH+4-N(10%)和TP(10%);根据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池塘综合水质在8—9月达到"轻污染"等级,10—11月达到"中污染"等级,污染水平为超出警戒线水平;根据区域内超标率和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整体上梁子湖区域中华绒螯蟹池塘水质优于洪湖区域。


2,2',4,4'-四溴联苯醚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四溴联苯醚对鱼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其对鱼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设置5、50和500 μg·L-1 3个暴露浓度,1、3、7、15和30d 5个采样时间,研究了 BDE-47对罗非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暴露下罗非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或抗氧化因子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显示出BDE-47暴露可引起生物体产生氧化应激并造成氧化损伤;从罗非鱼肝脏抗氧化酶对BDE-47暴露的响应情况来看,SOD、CAT和GSH是相对敏感的抗氧化指标;BDE-47暴露浓度与罗非鱼肝脏SOD、CAT、GST和GPx活性以及GSH和GSSG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或时间-效应关系;总体来看,CAT和GSH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GST和GPx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的变化趋势;GSSG呈现出升高趋势;SOD在低浓度BDE-47(5μg-L-1)暴露下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高浓度BDE-47(50和500μg·L-1)暴露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2,2’,4,4’-四溴联苯醚;罗非鱼;肝脏;抗氧化酶;半静态试验


刀鲚胸鳍条和耳石微化学"指纹"相似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耳石微化学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生态学研究,但耳石的摘取难免会造成鱼的死亡和损伤,故寻找可以快捷、非致死地替代耳石进行微化学分析的材料很有意义.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胸鳍条和耳石微化学的相似性特征.耳石的锶钙比值(Sr/Ca)和Sr含量图谱分型结果分别很好地对应了所研究的洄游型、淡水定居型和陆封型的典型个体.胸鳍条微化学结果显示,湖鲚和短颌鲚2类个体呈现出稳定的低Sr/Ca值[(1.38±0.52)~(2.04±0.74)和(1.40±0.32)~(1.81±0.66)]与刀鲚胸鳍条生活史第一阶段的特征相吻合[(2.06±0.64)~(2.26±0.29)],这些均反映了淡水生境“指纹”的特征.刀鲚胸鳍条Sr含量图谱和耳石相似,自核心至边缘可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面分布图上自核心至边缘的蓝色、绿色、蓝色之间微化学“指纹”的变化.由此可见,刀鲚胸鳍条可以作为耳石的非致死、低损伤的代替材料,用于刀鲚洄游习性、生境履历等研究.同时,由于胸鳍条具有取样和前处理的优势,在其他鱼类资源或标志放流评价研究时,可以考虑以胸鳍条代替耳石来开展研究.


1株克氏原螯虾摩氏摩根菌的分离鉴定及联合药敏试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内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构建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联用后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发现,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摩氏摩根菌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摩氏摩根菌的基因相似度达到99%以上,因此该菌株鉴定为摩氏摩根菌。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新霉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中等敏感,对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此外,联合抑菌试验发现多西环素与二氢辣椒碱联用后具有协同抑菌作用。以上研究表明,本次从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分离的细菌为耐药性摩氏摩根菌,可选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新霉素或二氢辣椒碱和多西环素的复方制剂进行治疗。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摩氏摩根菌 耐药性 联合药敏试验 食品安全 疾病防控 协同抑菌


海南岛昌化江河口海域生物体重金属富集特征与概率健康风险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岛昌化江河口海域12种海洋生物体中5种重金属(Cu、Zn、Pb、Cd和As)的含量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并评价其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As外,生物体中重金属平均含量表现为甲壳类(虾蟹)>双壳贝类>鱼类;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均为Zn最高,Cd最低,均未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的标准。生物富集系数(BCF)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本研究的海洋生物易从海水中富集重金属,Cu和Zn是生物普遍富集的金属元素,对不同种类而言,鱼类对As的富集明显,双壳贝类和虾类对Pb富集能力较强,远海梭子蟹对Cd的富集显著。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长期食用可能会引起潜在的致癌健康风险。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As是主要食用健康风险元素,分别占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贡献总方差的56.44%和89.63%,日常摄入率(IR)对健康风险的贡献方差较小。


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研究
《生物资源 》 2021
摘要: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内骨骼称为海螵蛸,可用于制酸、止血等。通过对曼氏无针乌贼、金乌贼和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内骨骼生化成分的比较,有望实现传统中药海螵蛸原料质量的提升和替代。分别使用烘干干燥法、高温灼烧法、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酸碱浸泡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发光色谱法检测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甲壳素、氨基酸及矿物质。结果显示:三种内骨骼营养成分中,虎斑乌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52±0.16)%和(3.43±0.10)%;金乌贼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94.7±0.26)%和(0.24±0.04)%;甲壳素含量最高的为曼氏无针乌贼内骨骼,为(9.48±0.36)%,约为其他两种的1.50倍。三种乌贼内骨骼共检出15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7种,半必需氨基酸(HEAA)1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7种,三种乌贼骨的EAA/TAA为44.64%~47.09%,符合FAO/WHO中对于蛋白质EAA/TAA的理想评定标准。金乌贼内骨骼的钙含量最高(3.93×105mg/kg)、曼氏无针乌贼的钠含量最高(1.02×104mg/kg)、虎斑乌贼的钾含量最高(589.5 mg/kg)。可见三种乌贼内骨骼均是低脂肪、高甲壳素、高矿物质的中药。虎斑乌贼内骨骼蛋白和灰分营养成分含量较为丰富,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海螵蛸的替代品,值得进一步探讨。


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Tharn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g]。实验期间,水温为17℃~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