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捕捞策略对海水青鳉不同发育阶段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洋模式物种—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90%大个体捕捞(H-B)、90%随机捕捞(H-R)、75%大个体捕捞(M-B)、75%随机捕捞(M-R)、50%大个体捕捞(L-B)、50%随机捕捞(L-R)、75%小个体捕捞(M-S)7种捕捞策略处理组,用以研究海水青鳉的生长特征在不同捕捞策略、不同世代(F1、F2和F3)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代际不同捕捞策略条件下,海水青鳉卵径和仔鱼全长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90%捕捞策略)卵径增大,低强度捕捞处理组(50%捕捞策略)卵径变小,但不同世代对下一代鱼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影响较小。不同代际间,低强度捕捞处理组在幼鱼时期增长率高于其余处理组;同代际间仔鱼发育阶段,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生长迅速,前期增长率明显高于后期,其在仔幼鱼阶段其增长率低。随着外界捕捞压力的增加,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瞬时增长率最低;低强度大个体捕捞策略组瞬时增长率在代际间较稳定。与现阶段捕捞策略相同,高强度大个体捕捞会导致鱼类生物学性状在3代中产生极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捕捞策略探讨鱼类发生的生物学性状变化,旨在为预测鱼类进化趋势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力学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资源储量大、分布范围广、能量密度高的清洁能源,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竞相研究安全高效、持续可控的开采方法.充分掌握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特性并厘清其在开采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前提.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响应行为本质上是其内部结构演化的宏观反映,相关的微观力学特性研究对于深化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力学特性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天然气水合物晶体、天然气水合物与土颗粒界面、含天然气水合物土3个尺度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系统归纳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类型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孔隙微观赋存模式;重点介绍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微观测试技术原理与特点;简述了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联用的三轴剪切实验、颗粒流程序模拟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力学特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内颗粒界面剪切机理及微观力学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最后探讨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研究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特性研究发展.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晶体 微观力学 数值模拟 分子动力学 本构模型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字典的自适应匹配追踪谱分解方法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地震信号的瞬时属性确定时频原子动态参数的扫描范围,获得的瞬时频率稳定性较差且存在负值。利用连续相位求取瞬时频率易受噪声影响,并存在频率异常值。为此,首次将经验模态分解(EMD)引入匹配追踪(MP)算法,提出了基于EMD字典的自适应MP谱分解方法。将EMD视为一种基于过完备时频字典的稀疏分解方法,在计算匹配原子主频的过程中,引进基于连续相位的阻尼最小二乘反演求解瞬时频率,并加入整形正则化算子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利用整形正则化平滑算子的阻尼最小二乘法有效避免了频率异常值,得到的瞬时频率曲线更平滑、真实,且更突显高频成分。将基于EMD字典的快速MP方法应用于储层含油气性预测,对比不同尺度瞬时谱剖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显的低频阴影现象,且提高了分解效率,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方法可行性。
关键词: EMD字典 MP 阻尼最小二乘法 连续相位 瞬时频率


黃鳍棘鲷放流苗种的遗传质量评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评估黃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增殖放流苗种的遗传质量.[方法]对黃鳍棘鲷放流苗种和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和近交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放流苗种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NA(均值为9.917)大于自然群体NA(均值为8.083);而放流苗种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均值为0.646)、期望杂合度HE(均值为0.694)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654)均小于自然群体的HO(均值为0.651)、HE(均值为0.707)和PIC(均值为0.659).此外,放流苗种群体和自然群体之间的存在一定的遗传分歧,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但分歧程度不高,且近交程度系数均值F和FIS均大于自然群体的对应系数.[结论]黃鳍棘鲷放流苗种存在一定遗传质量缺陷,不能满足增殖放流要求,可能会自然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黃鳍棘鲷;增殖放流;遗传分歧;遗传质量


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小黄鱼种群形态分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地理种群的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形态分化,本研究以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生殖与非生殖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差异系数判定等分析方法,对小黄鱼种群31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种群和东海中南部种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生殖期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7%和6.48%,非生殖期变异系数为8.65%和7.62%,南黄海种群变异强度高于东海中南部种群,变异系数差异主要为横轴测量性状。生殖期和非生殖期分别有15个和16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7个性状在两个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些性状差异又能在种群内部保持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期4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48%,PC2和PC3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背鳍、臀鳍和腹部;非生殖期4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46.61%, PC1和PC2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体高、背鳍/腹鳍与臀鳍长度。两个地理种群在头部和躯干部位的性状产生了分化,与南黄海群相比,东海中南部群头部较高,背鳍和臀鳍较长,而头部上缘和腹部较短。这种形态变异可能与洄游生活史策略诱导的表型性状特化有关,研究结果支持迁移行为和复杂生境提高了环境适应性这一结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和进化趋势。


鲤仔鱼耳石上锶标记的持久性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Sr标记在鱼类耳石上留存的持久性,将1尾鲤(Cyprinus carpio)仔鱼在10 mg/L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中浸泡标记2 d后,让其回到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607 d(即20个月)时采样,再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微化学分析(EPMA)技术来确认其耳石上的Sr标记是否能长期存在。EPMA面分布和定量线分布结果均显示,即使在浸泡标记完成后640 d时,该鲤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上均能检测到明显的Sr标记区(但星耳石需要通过横截面来测定)。该标记方法在鲤增殖放流标记和效果评价中具有持久性。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锶 标记 耳石 持久性


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模式下杂交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 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 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 CT组和DY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CT组相比,在门水平上DY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属水平上DY组梭状芽孢杆菌属、Romboutsia属、Paludibacter属、Epulopiscium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下降。不同的养殖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Richness),但DY组拥有更高的微生物均匀度(Evenness)。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如下, CT组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菌丰度更高, DY组则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丰度更高。同时DY组肠道菌群相较于CT组具有更低的潜在致病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DY组黄颡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对疾病的抵抗力可能更强。水稻-黄颡鱼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更佳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中国渔业节能减排状况及发展建议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渔业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极大地弥补了优质蛋白源短缺,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渔业是一个对能源和资源有较大依赖的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环境和能耗的代价,粗放的生产模式,给周围环境带来赤潮、水华等负面影响,渔船燃油生产性成本投入已超过捕捞总成本的2/3,这已经成为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障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渔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水产养殖、水产捕捞、水产品加工领域的节能减排发展情况.与国外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渔业这3个领域的节能减排研究应用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发展较快、成果较好,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潜力也较大.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向节能减排方向转变;二是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推进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三是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引领性水产高效生产新模式.本研究以期为渔业转型升级,走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水产养殖;水产捕捞;水产品加工;节能减排;发展;建议


中华鲟幼鱼渗透调节器官组织结构在海水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淡水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升盐的方式实施海水驯化实验,对驯化过程中不同盐度下中华鲟幼鱼渗透调节器官鳃、肾和肠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各器官在渗透调节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海水条件下存活率达100%;海水驯化过程中,随着盐度的升高,中华鲟幼鱼鳃小片宽度显著减小(P<0.05),相邻鳃小片间距、泌氯细胞直径显著增加(P<0.05),表明中华鲟幼鱼从淡水环境逐渐向海水环境适应过程中,通过改变鳃小片宽度及相邻间距,加快机体与外界水氧交换量,增加泌氯细胞大小,提高细胞代谢水平,以应对海水环境的高渗透压。同时,中华鲟幼鱼肾小球长径在海水驯化过程中显著减小(P<0.05),同时数量也略有减少,表明中华鲟幼鱼通过降低肾脏的滤过功能减少机体水分丧失,以适应外界环境渗透压的变化。肠道组织结构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海水适应能力,渗透调节器官主要通过改变鳃小片宽度和间距、泌氯细胞大小及肾小球大小和数量来适应海水盐度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