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的香蕉茎秆纤维刮杂装置优化设计
《农机化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香蕉茎秆纤维提取机刮杂装置部件结构,提高纤维提取质量,以刮杂装置的刀辊速度、刀片间距、定刀弧长为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影响因子与纤维提取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了较优的参数组合。试验表明:当香蕉纤维提取机刮杂装置影响因子的实际参数为刀辊转速1 200r/min、刀片间距1 1 0 mm、定刀弧长5 0 mm时,纤维提取率平均可达到9 2.6%,符合优化目标及生产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植物纤维提取装置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叶枯病菌侵染下的水稻内参基因稳定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枯萎病害,严重危害水稻产量。水稻受白叶枯侵染后,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进行检测,是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分子互作机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确保后续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接种了白叶枯病菌PXO61、PXO99的水稻叶片为研究材料,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点取样,对6个常用的水稻内参基因(TUB,EF1α,UBQ5,ACT,18Sr RNA和GAPDH)的表达进行qRT-PCR检测并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三种软件对6对常用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6个内参基因在两种白叶枯病菌侵染后的表达量变化均有差异;综合三种软件算法,受白叶枯PXO61和PXO99侵染后水稻叶片中表达最稳定的基因为EF1α、ACT和TUB,为水稻响应白叶枯病菌基因表达及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株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混合降解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生产毒死蜱农药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降解效率较高的毒死蜱降解菌,命名为D1、D3,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细菌。2株菌以最佳配比(1∶1.25)混合施用时,与单菌相比,毒死蜱降解效率可提高12%~26%;以混合菌株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对毒死蜱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降解pH值为7.0,最适NaCl浓度为0.5%;混合菌株施入土壤后,可保持较高的定殖能力和降解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HbRALF34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橡胶树胶乳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鉴定了一个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RALF)家族基因cDNA序列。该cDNA长度为7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11 bp,编码13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该RALF基因与AtRALF34有较高相似性,因而命名为HbRALF34。以热研7–33–97无性系橡胶树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不同组织及乙烯、茉莉酸、伤害、过氧化氢、高盐、低温、干旱等处理下HbRALF34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bRALF34在橡胶树叶片、花、树皮以及胶乳中均有表达,其中胶乳中表达量最高;与健康橡胶树相比,HbRALF34在死皮橡胶树胶乳及树皮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乙烯、茉莉酸、过氧化氢及伤害处理能诱导该基因表达,而低温、干旱及高盐处理则抑制该基因表达,表明HbRALF34可能参与橡胶树的信号传导、产排胶调控以及胁迫响应。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HbRALF34 快速碱化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氮比例对香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6次施肥模式下控释配方肥控释氮比例对香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控释氮比例,为香蕉专用控释配方肥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田试验,6次施肥模式下,设置4个控释氮比例水平(0%、15%、30%、45%),常规处理为对照,研究控释氮比例对香蕉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对商业采收率、果指数、果指围、果指重等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6次施肥模式下控释配方肥控释氮比例为15%~45%时能显著提高香蕉总产量,平均提高34.30%,以控释氮比例30%为最佳。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可知,与常规处理相比,控释配方肥控释氮为30%能显著提高采收率11.67%,增加果指数,提高果指重7.05%,增加果指长2.76%;控释氮为45%还能增大香蕉果指围,但是增产效果与控释氮30%无差异。因此综合以上结果,结合控释氮肥的高成本,6次施肥模式下海南北部香蕉主产区控释配方肥中控释氮推荐比例为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光环境对木薯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栽培种‘华南5号’(SC5)为研究材料,利用双层黑塑料袋造成暗光环境,木薯在暗光环境分别生长0、1、3、9 d和暗光环境9 d后见光4 h,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揭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暗光环境处理天数的增加,叶绿素总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以0 d暗光环境处理的木薯叶片蛋白质图谱为对照,通过其他暗光环境处理共得到45个平均差异表达量为对照±2.0倍以上的蛋白质,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光合作用、碳和能量代谢、结构、解毒、抗氧化等。而ATP合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化酶、RuBisCO大亚基、磷酸核酮糖激酶前体、光系统I亚基及RuBisCO小亚基前体随着暗光环境处理天数延长而下调,显示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光合作用强弱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lPG1表达模式与幼果脱落关系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从龙眼中分离获得1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命名为DlPG1。DlPG1基因与多种物种PG基因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同属于无患子科的荔枝同源性最高,为95%,且与荔枝的亲缘关系最近。DlPG1基因包含PG基因特有4个保守区中的3个,DlPG1属于E进化支PG基因家族成员。环剥摘叶处理可以显著促进龙眼幼果脱落,对照累积落果率为6.12%,处理为89.85%,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处理的离区DlPG1基因表达量始终高于对照,且表达量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4天。基因表达量的高峰早于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据此推测,DlPG1基因可能是调控龙眼幼果脱落的关键基因。截至目前,DlPG1基因是首例在龙眼中发现的属于E进化支的可能与器官脱落相关的PG基因。
关键词: 龙眼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落果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CM测定的香蕉种质倍性分析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结果,从细胞学层面上准确揭示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种质的倍性差异,为香蕉遗传多样性研究及选择育种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二倍体(AA)‘陵水野生蕉’(Musa AA acuminate‘Lingshui Yesheng Jiao’)为内参,利用FCM技术,对11份香蕉种质资源进行了倍性鉴定分析。【结果】依据(FCM)结果分析,参与分析样品的倍性可分为4大类:第I类有‘红河矮’蕉(M.AAA Cavendish‘Honghe Ai’)和‘陵水野生蕉’,属于2 N;第II类有‘始兴BB’(M.balbisiana‘Shixing BB’)、‘东莞中把大蕉’(M.ABB Cavendish‘Dongguan Zhongba Dajiao’)、‘Pisang Ceylan’和‘FHIA-18’4个种质,属于3 N;第III类有‘Cachaco’‘FHIA-17’‘FHIA-03’和‘TMB×5259-1’4个种质,均属于4 N;第IV类‘红香蕉’(‘Red banana’),在FCM分析中,此种质出现了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52.79,第二个峰值为103.24,测定时2个峰同时出现,且重复性好,可能是二倍体与四倍体混倍形成。【结论】较之传统方法,FCM准确揭示了DNA含量与倍性的关系,能更好地反映香蕉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5种经济作物副产物营养价值测定及鹅对其消化率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开发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本研究首先开展了海南省5种经济作物副产物的营养成分测定与综合评价,然后应用强饲排空法探讨鹅对这5种经济作物副产物养分的消化率。结果表明:(1)木薯茎叶、木瓜茎叶、甘蔗尾叶、桑树茎叶和椰子粕CP含量(13.66%~22.36%)和EE含量(1.95%~5.26%)较高;NDF和ADF含量(分别为13.25%~33.26%和11.57%~29.63%)较低,适宜用作草食畜禽的粗饲料。(2)5种经济作物副产物综合饲用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子粕>木瓜茎叶>木薯茎叶>桑树茎叶>甘蔗尾叶。(3)鹅对5种副产物CP和EE的真消化率分别为39.46%~89.64%和78.33%~82.31%,对NDF和ADF的真消化率分别为20.19%~40.84%和19.60%~30.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