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大豆抗旱性鉴定及研究
《大豆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9年对 4 10份野生大豆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基础上 ,2 0 0 0 - 2 0 0 2年对 13份野生大豆做进一步抗旱性评价 ,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的抗旱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野生大豆中存在高度抗旱基因型 ,其中ZYD1936、ZYD36 5 4的平均抗旱系数大于 0 .6 5 0 0 ,系 1级抗旱材料 ,且抗旱性稳定。平均抗旱系数与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呈负相关 ,与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正相关。高度抗旱野生资源的特点 :生育日数 12 0天左右 ,株高 2 0 0cm左右 ,主茎明显 ,主茎节数较多 ,分枝数较少且短 ,结荚部位较低 ;中型椭圆叶 ,紫花 ,棕毛 ,无限结荚蔓生习性 ;小粒、黑种皮、椭圆粒 ,以二、三粒荚为主 ,一粒荚次之 ,四粒荚较少 ,一级抗旱材料的四粒荚比栽培大豆多。


应用ISSR标记分析灰布支黑豆与晋豆23的F_3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03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晋豆 2 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 6 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 ,共检测出 376个基因位点 ,多态性位点 82个 ,多态性位点比例为 2 1 8%。获得 5个共显性位点 ,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16 4。ISSR引物 (GA) 8C检测到 3种基因型 ,ISSR引物VDV (CT) 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山西花椒昆虫群落结构及区划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CSCD
摘要:对山西省花椒昆虫群落的结构和区系进行了研究 ,共调查了 16 8种昆虫 ,其中害虫 115种 ,占 6 8% ,分属于 8目 4 7科 .重要的种类是天牛 Ceram byeidae,蚜虫 Aphididae,蚧壳虫 Coccoidae和花椒桔啮跳甲 Podagricomelashirahatai等主要害虫 .天敌昆虫 5 3种 ,占 32 % ,分属于 7目 17科 ,其数量较多 ,能对害虫起控制作用的种类是瓢虫 Coccinellidae,食蚜蝇 Syrphidae,草蛉 Chrysopidae和螳螂 Mantidae.根据害虫为害部位和为害方式的不同 ,分为枝杆、花器芽叶及幼果、吸汁性、腐生性和地下害虫 5个类群 .依照山西省农业区划资料 ,将全省划分为滹沱河岩岸、太行山中段、晋南阶台地、吕梁晋中 4个花椒栽培区 .此外 ,还分析了各生态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和主要害虫与天敌昆虫群落的结构


剑兰品种筛选及周年生产栽培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引进16个剑兰品种,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加大田的模式,进行了3年的周年生产试验。筛选出适合北方保护地种植的生育期短、抗病性强、耐低温、弱光照的品种5个;摸索出一套剑兰周年生产的栽培技术,从而形成了一套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加大田种植的周年生产技术系列。


小麦幼胚的脱分化状态及再生性能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30个品种(系)的研究,确立了小麦幼胚最佳取材时期的种子形态指标:在幼种子发育到嫩绿色,脊部由光亮转变为无光泽并具一层绒毛时,幼胚刚好发育到透明的后期和半透明前期。该时期仅有几个小时。探讨了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的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状况及其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并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体系。使得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1%,在14d时分化频率达到96 7%,70d时分化频率仍可达62%。并就温室材料和大田材料以及不同年份大田材料的致密愈伤组织的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进行了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