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桃树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果树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核桃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枝、芽、叶中均有酚类物质存在,其平均含量范围为29.5~118.6 mg/g DW。核桃酚类物质分布随器官组织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即:枝条初皮部>叶片>芽体>枝条木质部;一年生韧皮部和芽体中酚类物质含量均于休眠达到高峰。不同核桃品种间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性,即:光皮绵核桃>白水核桃>辽核1号>中林5号。


青刈黑麦引种及栽培试验研究
《中国草地 》 2003 CSCD
摘要:2001~200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TES、NSHWH等两个黑麦品种在山西太原地区冬闲田播种效果良好,鲜草产量分别为21186kg/hm2和19184kg/hm2,抽穗期刈割之后不会影响春播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的播种,有很重要的推广利用价值。


转新型双抗虫基因棉花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用含合成的BtCry1Ac活性杀虫蛋白嵌合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 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土壤根癌杆菌介导转化棉花品种冀合 32 1,获得一批抗虫的转化再生棉花植株。利用叶片涂抹卡那霉素、叶片离体养虫和PCR扩增等检测方法对 6个不同转双抗虫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转化株系自交的T1抗虫性状遗传较为复杂 ;农杆菌介导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早期世代不易选到纯合系 ,但是随着对抗虫性状进行单向选择 ,到T4和T5就能获得抗虫纯合系。利用抗虫性稳定的转化后代材料和转化受体进行田间杂交 ,发现F2 抗虫性分离完全符合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 ,并证明了DR2 4 8和DR193两个材料为外源基因双拷贝插入。转化株系的Southern杂交也证明了上述结果。


玉米矮化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山西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回顾了我国矮化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玉米矮秆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结合数年的育种实践,找到回交和复合杂交等选育优良矮生自交系的方法,发现单基因矮生系和多基因矮生系间组配是选育优良矮秆杂交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植物抗病基因特异性分子进化
《分子植物育种 》 2003 CSCD
摘要:病原物与寄主间长期的相互选择与适应 ,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基因对基因模式 ,植物中存在的抗病基因和病原物中具备的无毒基因的互作进化可视为连续的步步适应的相互选择的过程。随着抗病基因的分离以及抗病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抗病基因保持对无毒基因的识别从而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逐步得到阐明。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 ,植物对病原物的特异性识别 ,由此获得的对于该病原物的专化抗性 ,并且随病原物的变异而进化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 :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 ,无毒基因的多样性 ,抗病基因的基因组结构 ,抗病基因之间在起源和进化上的关系以及重组、复制、删除、转座子等对植物保持对不断变化的无毒基因特异性识别所起的作用等方面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区,经过长达10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是不施肥处理的2.25倍;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受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两个因素的影响.干旱年份,玉米产量的提高更依赖于土壤水分、养分的协调供应,施肥的增产效果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限制,合理施肥、培肥土壤、保蓄水分,可增强旱地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丰水年份和正常年份,肥料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丰水年份应注意蓄水保墒.


禽流感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用禽流感(AI)灭活疫苗免疫120日龄蛋鸡后,分别于30,50,70,90,110,130d检测AI-HI抗体。检测结果表明,30dAI抗体为5.0log2;70d为7.11log2,抗体效价达到最高值;到90d,AI抗体效价为6.12log2,开始下降;110dAI抗体效价降至4.65log2;120dAI抗体效价已降到临界值以下,为3.2log2。AI灭活疫苗免疫期在120d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