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6636条记录
黄瓜精品介绍

农村百事通 2010

摘要:一、津优42号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2009年育成的杂交一代黄瓜新品种。植株长势中等,叶片深绿色、中等大小。主蔓结瓜为主,春天第一雌花节位5节左右。瓜条顺直、棒状、长35厘米左右,瓜把短;瓜色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冠苤蓝高产栽培技术

辣椒杂志 2010

摘要:早冠苤蓝为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早熟一代杂交种。育苗栽培苗龄40d左右,定植后45d左右收获。株高32~40cm,开展度65~72cm,球高7cm,球径18cm,单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实核桃“仁秕、露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河北果树 2010

摘要:选用早实核桃良种建园,具有结果早、见效快、产量高而稳、品质优良等特点,深受广大果农的喜爱。但果农普遍反映早实核桃存在"仁秕、露仁"的问题,即有些早实核桃的果仁不够饱满,仁秕;有些早实核桃坚果果皮不硬化,果仁裸露。经我们多年研究与观察发现,这并不是品种本身的问题,而是栽培管理不当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灰树花菌丝体最适营养生长条件的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影响白灰树花菌丝体生长的碳源、氮源和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生长浓白、细密;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

关键词: 白灰树花 菌丝体 碳源 氮源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酱油渣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饲料化发展前景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酱油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饲料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生物发酵在酱油渣饲料化改造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酱油渣 粗纤维 异黄酮 固态发酵 微生物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植物病原细菌 生物防治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淬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黄瓜材料白粉病田间发病调查及抗性分析

中国瓜菜 2010

摘要:通过对大棚、露地和温室黄瓜不同种质材料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对124份黄瓜自交系材料白粉病的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黄瓜材料抗病性差异明显,筛选出露地栽培高度抗病材料17份,大棚栽培高度抗病材料10份,温室栽培高度抗病材料3份,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秋季种植病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农药市场信息 2010

摘要:一、病毒病的防治病毒病不能通过种子传播,大白菜在天津的毒源主要是TuMV(芜菁花叶病毒),C4、C5株系分布广,致病力最强,约占70%以上。其次是CMV(黄瓜花叶病毒)和TMV(烟草花叶病毒),其中TMV约占20%左右,每年随茬口及施有机肥料多少变化较大,因为TMV主要存在于土壤里未分解的病残根及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氮源对复合木质素降解菌木质素降解能力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腐真菌所具有的降解木质素能力源于其所产生的酶系统,碳源和氮源是其降解木质素和产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产酶活力、木质素降解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ip和MnP是参与复合木质素降解菌Tf1+JG1降解小麦秸秆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 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粗蛋白含量为7.28%,比未发酵麦秸提高了36.84%(P<0.05);Lip和MnP活力分别为629.11 U.g-1和622.22 U.g-1。

关键词: 碳源 氮源 木质素降解菌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锰过氧化物酶 漆酶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测试 保护性耕作 活性碳 缓性碳 惰性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