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地整理对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研究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土地整理前后养分的变化,为地力提升提供依据。[方法]对土地整理前、后及种植一季水稻后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NPK等大量元素及常见微量元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土壤pH从整理前5.71降低到4.77,种植一季水稻后增加到6.01;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均大幅度下降,总体上有机质、氮极缺乏,钾中等,磷极丰富;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分别下降了66.66%、29.18%,种植后上升12.78%、54.68%,总体上钙较缺乏、镁中等;有效硫从11.39 mg/kg提高到15.41、16.11 mg/kg,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阳离子交换量从3.94 cmol(+)/kg降低到2.87 cmol(+)/kg,降低了27.09%,种植后略有提高;土地整理后有效铁、有效锰总体处于偏高水平;有效铜从中等降到极缺,种植一季水稻后提升到较缺水平;有效锌从偏高降低到中等,种植一季水稻后提升到丰富水平;有效硼从中等降低到较缺水平。[结论]三亚市崖州区地力提升的策略是大量施用有机肥,多施氮,适量施钾,少施或不施磷,并重视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钙、有效铜、有效硼的含量。


海南岛母生资源调查与分析
《绿色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掌握海南岛母生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和种群特征,为今后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踏踩、线路调查等方法对海南岛18个市县(除三沙市外)进行了母生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母生主要在海南岛南部及西南部分布,且较为密集,特别是低海拔的沿海区域.乐东县的母生储量为全岛最高,达45680棵.母生古树以在昌江县霸王岭保存为最好,古树树高主要分布在21~30 m,胸径集中在20~60 cm的范围,但存在人为砍伐的现象.母生优势种群总平均树高为21.76 m,总平均胸径为34.76 cm,总平均冠幅为4.36m×4.42m.
关键词: 母生;种质资源调查;海南岛


不同农林保水剂的性能评价
《林业科技 》 2021
摘要:选用10种保水剂品种,对其吸水倍数、吸水速率、保水性能和反复吸水性,以及反复吸水对保水能力的改变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保水剂,其性能差异显著.供试品种间的吸水倍数差异极大(P<0.01),为37.25~558.13 g/g,6号品种最高.相同原料的保水剂品种随颗粒由小变大,吸水倍数增加或下降,但是其达到饱和所需时间增加;且低于20目以下的品种,表现出较低的吸水速率.品种1、4、5、6号吸水速率在前1 min内快速达到最高值,均在200 g/min以上,且在饱和前的平均吸水速率在70 g/min以上.同一原料的品种间,其提高的吸水倍数随着颗粒直径增大而增加;但不同保水剂其提高的趋势不一样,呈上升趋势或先升后下降.
关键词: 保水剂;吸水倍数;吸水速率;保水性


酱用型灯笼椒新组合比较试验
《长江蔬菜 》 2021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海南种植的酱用型灯笼椒组合,以海南本地黄灯笼辣椒为对照,对3个辣椒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C24组合在单果质量、抗性、丰产性方面表现较为突出;C02则在辣度、抗性、丰产性方面表现较为优异。


槟榔-崖州硬皮豆间作栽培技术
《中国热带农业 》 2021
摘要:针对槟榔单作杂草丛生、土壤板结、除草剂过量使用等问题,开展了槟榔—崖州硬皮豆间作的生草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通过以草抑草减少或杜绝除草剂使用,保水、保肥、固氮以有效增加槟榔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丰富微生态环境等措施促进槟榔植株健康生长.从品种选择、整地种植、肥水管理等方面开展了适宜槟榔林下种植技术的相关研究,总结出槟榔—崖州硬皮豆间作栽培技术,以期为槟榔间作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槟榔种植业的发展.
关键词: 槟榔—崖州硬皮豆;间作;栽培技术


菠萝蜜黑腐病病原菌的形态学与分子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菠萝蜜黑腐病的病原菌和分类地位,本研究从海南保亭地区采样,经过田间调查、菌株分离纯化和致病性鉴定,以形态学特征为基础,结合病原菌的ITS序列和EF1-α序列,联合两基因建立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该病害的病原。结果显示:病原菌LTHD006菌丝生长速度快,初期白色絮状,较薄,后期菌丝开始变黑,菌落也开始致密,且与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ID:CBS175.26)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为100%,最终将菠萝蜜黑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害在国内为首次简略报道,研究结果为菠萝蜜黑腐病发病规律和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菠萝蜜 黑腐病 分子鉴定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不同成熟度红毛丹果实果肉品质特性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海南"保研-7号"红毛丹果实为实验原料,在其成熟度分别为三、五、七和十成熟(或称为成熟度30%、50%、70%和100%)时采摘;测定了上述红毛丹果实果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指标,包括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还原糖、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及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等酶活性,以评估成熟度对红毛丹果实果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成熟时,TSS含量17.01%、AsA含量278.13μg/g均最大、总抗氧化能力151.04 U/g、·OH清除能力79.16%、APX 1.31×104 nmol/(min·g)活性以及CAT 99.86 U/g活性最强,而TA含量最小0.53%、还原糖含量最低57.44 mg/g;而五成熟时,POD活性最大12.22 U/g而PPO活性最小7.33 U/g.综上,不同成熟度的红毛丹果实果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七成熟为海南"保研-7号"红毛丹果实的适宜采收期.本研究结果能为红毛丹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体系的完善及贮运保鲜中的品质保持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红毛丹;成熟度;品质;抗氧化能力


沉香叶黄酮稳定性及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沉香叶黄酮稳定性及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溶液吸光值,探讨温度、光照、金属离子、pH值对沉香叶黄酮稳定性的影响。建立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沉香叶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水溶性四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法(DCFH-DA)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丙二醛(MDA)含量、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在温度70℃以下,pH 3~7范围内,Na+、K+、Mg2+、Ca2+金属离子中,黑暗环境与节能灯光中较稳定;能显著抑制H2O2造成的细胞死亡,降低胞内ROS与MDA的生成,减轻LDH向细胞外扩散程度,提高SOD、CAT、GSH-Px活性。沉香叶黄酮在低温、弱酸、部分金属离子、弱光条件下具有一定稳定性;对H2O2诱导HepG2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系统、清除胞内活性氧水平、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系活性有关。


海南黑山羊GDF9和BMP15基因多态性与初胎产羔数间的关系
《畜牧与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海南黑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多态性与初胎产羔数间的关系,采用PCR扩增海南黑山羊GDF9和BMP15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测序检测2个基因中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并与初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海南黑山羊GDF9基因中共发现3处碱基突变,分别位于GDF9基因的第1外显子、第2外显子和3′端,在BMP15基因中共发现2处碱基突变,分别位于BMP15基因的5′端和第2外显子;在GDF9基因+183处的A/C突变位点、+2 082处的A/C突变位点、+2 541处的C/T突变位点上,海南黑山羊的优势基因型分别是CC、AA和CT,在BMP15基因-519处的A/G突变位点、+6 124处的C/G突变上,海南黑山羊的优势基因型分别是AG和CC;GDF9基因+2 541处的C/T突变与初胎产羔数呈显著相关,TT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为通过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海南黑山羊的产羔数奠定基础。
关键词: 海南黑山羊 生长分化因子9 骨形态发生蛋白15 多态性 产羔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