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外引高频单倍体诱导系MHI和EDI、高油型诱导系H3为基础材料,分别加入甜、糯玉米种质构建基础群体,在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油分和诱导率测定.[结果]选育出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诱导系2份,分别命名为FSI-4和FWI-2.其中FSI-4为高油型甜质诱导系,平均诱导率为10.3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油分含量8.99%,可采用油分标记进行筛选;FWI-2为糯质型单倍体诱导系,该系诱导率平均为11.08%,植株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颜色标记清晰,适合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结论]选育出的诱导系FSI-4和FWI-2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好、花粉量大、颜色标记及含油量高等优点,可用于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


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信号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探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防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菌水为对照(CK),分别接种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接种后不同时间(0,3,6,12,24,36,48,72 h)取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接种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后番茄植株中水杨酸(SA)信号转导途径的gluA和PR-1a基因、茉莉酸(JA)信号转导途径的loxA和pin2基因及乙烯(ET)信号转导途径的Osm和PR-1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菌株FJAT1458和FJAT91均能诱导番茄gluA、PR-1a、loxA、pin2、Osm和PR-1a基因的表达,接种后期(36 h之后),这些基因(PR-1a和Osm除外)在FJAT1458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比FJAT91处理组高;FJAT1458和FJAT91诱导gluA和PR-1A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12 h表达量最大;FJAT1458诱导番茄植株loxA和pin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K,FJAT91诱导番茄植株loxA基因和pin2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初期显著高于CK和FJAT1458处理组,后期迅速降低;FJAT-91诱导番茄植株Osm基因显著高于FJAT1458和对照处理(72 h除外),该菌株诱导番茄植株PR-1b基因表达量变化较为强烈,接种3 h,其诱导的PR-1b基因表达量为CK的251.33倍.[结论]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不同,可以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法挖掘更多差异表达的基因.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番茄青枯病;水杨酸途径;茉莉酸途径;乙烯途径;防御基因


福建青枯雷尔氏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防放线菌的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福建青枯雷尔氏菌(简称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菌株的演化型、生化型及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的序列变种鉴定,对福建省8个地区的番茄、辣椒和茄子寄主分离的56株青枯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6株青枯菌均属于演化型Ⅰ;53株为生化型Ⅲ(占94.64%),1株为生化型Ⅱ,2株为非标准生化型;从序列变种来看,4株来自茄子的青枯菌均属序列变种15,24株来自辣椒的青枯菌中,23株属于序列变种14,1株为序列变种16,28株番茄青枯菌鉴定出7个序列变种.进一步,选择上述鉴定的生化型Ⅲ和生化型Ⅱ的代表菌株为靶标菌进行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4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株对生化Ⅲ青枯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FJAT-31535.基于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FJAT-31535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河流底泥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响应关系
《环境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河流底泥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和营养盐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沈阳市新穆河、南小河和老背河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了底泥中的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的空间分异特征及DOM与营养盐对重金属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3条河流底泥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呈重度污染状态.南小河底泥中的ω(Zn)、ω(As)、ω(Cu)、ω(Ni)和ω(Cd)分别是辽宁省土壤背景值的2.48、1.02、3.45、3.00和39.05倍,老背河的ω(Zn)、ω(Cu)和ω(Cd)分别是背景值的2.56、1.92和8.00倍,新穆河的ω(Zn)和ω(Cu)分别是背景值的1.40和1.10倍,总体上3条河流均存在重金属累积现象,累积严重程度为:南小河>老背河>新穆河,其中南小河和老背河Cd污染严重.应用PARAFAC共解析出5类DOM组分,分别为类色氨酸、酚类络合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其中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丰度较高;基于PCA分析,新穆河底泥污染的主控因子为TN、TP、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南小河的主控因子为TP、Zn、Cu、As和类胡敏酸等,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老背河的主控因子为TN、TP、Zn、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建筑废弃物等.基于SEM分析,DOM、营养盐和pH对重金属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2、0.36和0.11,表明DOM的影响最大、营养盐次之、pH最小.显然,类富里酸、类胡敏酸和TP是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将为河流底泥重金属原位/异位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 城市河流 底泥 重金属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主成分分析(PCA) 结构方程模型(SEM)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鉴别福建百香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福建百香果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西番莲SSR分析标记,并筛选出15个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分子标记用于17个福建百香果品种(系)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构建百香果品种(系)的SSR分子指纹图谱。【结果】利用MISA软件对1 kb以上的24 319条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 Unigene进行搜索,于8 742条Unigene上检测出11 385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46.82%,平均分布距离为7.15 kb。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63.72%、20.40%和14.28%,为数量较大的优势重复基序,其优势重复基元分别为A/T、 AG/CT和AAG/CTT。通过Primer 3.0共获得出28 257对SSR引物。从26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选择重复性好的15对引物,对17份百香果品种(系)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15对SSR引物共产生235条多态性条带,PIC平均值为0.95。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作图,在遗传距离0.765处,可将17个品种(系)分为7个类群。根据15对多态性引物扩增电泳图,选出PFSSR20和PFSSR29引物组合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可鉴别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结论】利用西番莲转录组数据构建的SSR分子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潜能,类型丰富,本研究基于此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分辨出17个百香果品种(系)。


福建省猪源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细菌的耐药特性及分布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流行性、耐药特性及分布特征。[方法]从福建省7个地市的21个猪场采集313份粪便样本,应用PCR方法筛选、分离和鉴定mcr-1基因阳性细菌;采用K-B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药敏检测,分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耐药性,并使用PCR方法分析其耐药表型;进一步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类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对mcr-1阳性大肠杆菌进行聚类分析,探明其分布特征和亲缘关系。[结果]从313份猪粪便中共分离获得43株mcr-1基因阳性细菌,其中大肠杆菌39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氟苯尼考、链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林可-壮观、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1%,83.7%,74.4%,67.4%,67.4%,58.1%,53.5%,39.5%,34.9%,11.6%,4.6%,0和0。磺胺类耐药基因中的sul1、sul2和sul3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1.4%,90.7%和74.4%;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仅有qnrS和aac (6’)-Ib-cr被检出,其检出率分别为51.2%和30.2%;氯霉素类耐药基因中Cat2和cmIA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6.0%和74.4%;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出率为83.7%;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NDM-1)的检出率为23.2%;多药耐药基因(cfr)的检出率为7.0%;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未被检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除了4株不能分型外,其他35株共分为19个ST型,具有高度多样性,其中ST10为优势型,共有9株菌株。PFGE图谱显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共获得30种PFGE谱型,具有多态性特征,分为6组克隆群。[结论]福建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少部分为肠杆菌科其他菌株,且分离菌株具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多态性和高度多样性特点。
关键词: 多黏菌素 耐药性 耐药基因 猪源mcr-1基因阳性菌 福建省


黄秋葵MYB转录因子的鉴定及与果实老化关系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大量积累极易引起果实老化,而植物MYB转录因子参与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生物合成与沉积,在次生细胞壁形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研究MYB转录因子在黄秋葵老化中的作用,从黄秋葵果实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筛选得到10条功能注释为MYB基因的片段序列,克隆获得了 HeMYB4、HeMYB6、HeMYB26、HeMYB28、HeMYB44、HeMYB46、HeMYB59、HeMYB86、HeMY108和HeMYB113的基因全长,分析其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同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功能域、进化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0个MYB基因均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具有丰富的磷酸化位点和功能域,与拟南芥等物种中参与纤维素和木质素合成的MYB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黄秋葵MYB基因家族的10个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采后常温贮藏期间的表达,结果发现,HeMYB46、HeMYB86、HeMY108的表达量与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测上述基因在黄秋葵果实衰老过程纤维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HeMYB46、HeMYB59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测其在木质素合成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黄秋葵MYB转录因子在黄秋葵老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黄秋葵的生产、分子育种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福建蜜柚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高效防治药剂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蜜柚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杀菌剂,以期指导蜜柚种植生产。【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法分别测定温度、pH和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的致死温度;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蜜柚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蜜柚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均为7、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有限,但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1℃,10 min。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蜜柚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17 1 mg·L-1,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023 7和0.034 5 mg·L-1,而多菌灵相比之下效果偏差,为0.258 6 mg·L-1。【结论】温度和pH能影响蜜柚炭疽病菌生长及产孢,但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有限。咪鲜胺对蜜柚炭疽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室内毒力。


外源C4-PEPC对水稻粒形和稻米品质及成分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参与植物碳代谢,并且在碳氮耦合代谢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导人外源C4-PEPC对水稻稻谷粒形和稻米品质及成分变化的影响,进一步阐明C4-PEPC在C3植物水稻中的作用.[方法]以航2号(对照)和转C4-PEPC水稻为材料,采用万深SC-G型自动考种及千粒重分析仪分析稻谷的粒形,采用电镜扫描观察稻米内部淀粉粒结构,参照标准米质测定方法测定稻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同时,测定稻米中支链淀粉、蔗糖、可溶性总糖及碳氮的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米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粒形分析表明,与对照航2号相比,转C4-PEPC水稻的谷粒明显较短较窄,其长、宽、周长及千粒质量也明显较小.电镜扫描显示,航2号淀粉粒排列紧密,而转C4-PEPC稻米淀粉粒排列明显比较松散.转C4-PEPC株系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明显较低,而支链淀粉含量明显较高,胶稠度和碱消值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降低.转C4-PEPC稻米的总氮含量明显较低,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胱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14种氨基酸含量明显较低,而其余3种氨基酸,即脯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别.[结论]导人外源C4-PEPC后,水稻谷粒变小,淀粉粒排列松散,稻米中直链淀粉、蔗糖、可溶性糖、总氮及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降低,而支链淀粉含量升高.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为籼、粳2个亚种,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籼粳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本研究利用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信息,通过计算约20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SNP-index值,进行籼粳特异SNP位点筛选,最终得到4084个籼粳特异SNP位点(4k-SNP);同时确定以籼粳指数作为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指标.研究进一步采用大规模简单随机取样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籼粳特异位点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将4k-SNP精简至40个SNP位点(40-SNP),用于水稻籼粳鉴定.为了验证40-SNP的籼粳鉴定效果,本研究一方面利用水稻生产上推广的82份选育品种,对40-SNP籼粳鉴定结果与4k-SNP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0-SNP与4k-SNP得出的粳型指数非常接近,相关系数为0.99;另一方面利用全球6类型(indica、aus、rayada、aromatic、tropical japonica、temperate japonica)水稻品种共49份材料,对40-SNP籼粳鉴定结果与4k-SNP及程氏指数法籼粳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40-SNP与4k-SNP及程氏指数法籼粳鉴定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98和0.86以上.这些结果证实了40-SNP对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另外发现40-SNP对水稻6种亚群类型也有很好鉴别效果,其中indica的粳型指数<0.20,aus的粳型指数在0.20~0.40,rayada和aromatic的粳型指数在0.60~0.85之间,tropical japonica的粳型指数>0.90,temperate japonica粳型指数最高,基本为1.00.本研究为研究水稻籼粳分化、杂种优势利用以及水稻种子管理条例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撑及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稻;籼粳亚种鉴定;籼粳指数;籼粳杂交;SNP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