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的影响及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7年定位试验期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VR+RF)的土壤pH均值为5.24,显著高于菜-菜-菜连作结合推荐施肥(VV+RF)或习惯施肥(VV+FP),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习惯施肥处理(VR+FP)无显著差异。TPGM(1,1)灰色模型分析显示,VR+RF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为0.065个pH/年,但VV+RF、VR+FP和VV+FP三个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分别是VR+RF处理的2.077、1.215和2.231倍。灰色预测还表明,未来5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将比基础土壤分别下降0.56和0.67个pH单位;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则将比基础土壤pH值分别下降1.05和1.13个pH单位。综上,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的生产模式是减缓当地菜田土壤酸化的有效耕作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培肥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耕地土壤酸化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抗感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菌早期侵染反应的转录组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Zea mays)产区重要的一种叶部真菌性病害,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探明玉米对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早期侵染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小斑病菌接种12和24 h后的抗病自交系'Mo17-R'和感病自交系'罗31-S'的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Mo17-R'和'罗31-S'分别共有11416和1102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两个玉米自交系在GO分类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膜、结合、催化活性、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单有机物过程中被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而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也富集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抗病相关的富集途径中,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为'Mo17-R'和'罗31-S'两个自交系中差异基因共同显著富集的途径,而参与萜类合成途径的基因仅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获得显著富集.此外,发现过氧化物酶、肉桂醇脱氢酶、乙烯应答转录因子、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细胞色素P450等相关基因在抗病自交系'Mo17-R'中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基因诱导表达倍数低于抗病自交系或下调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在抗病玉米抵抗小斑病菌的早期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玉米和小斑病菌互作及玉米抗病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转录组 基因表达 互作机制 抗病性


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a Fabricius捕食作用的影响,本文以地中海粉螟卵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加水或蜂蜜水饲喂红肩瓢虫至成虫,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研究表明:各处理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 Holling-Ⅱ型.同一猎物密度下,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控害效能(a/Th值)、搜寻效应由高到低均为对照组(豆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水处理,但红肩瓢虫同性别间的实际日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分析,地中海粉螟卵的饲喂不影响红肩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也基本不影响对豆蚜的捕食能力,而适当添加蜂蜜可提高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生产中可使用地中海粉螟卵加适量蜂蜜来扩繁红肩瓢虫.在无竞争状态下,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的红肩瓢虫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最佳寻找密度为 101.78、90.2,在此蚜虫密度下,红肩瓢虫可发挥最大捕食效能,可作为田间应用的益害比例参考.


低蛋白饲粮添加Glu和Arg对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与菌群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较大程度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后添加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192头、日龄(26±2) d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平均初始体重为(6.96±0.29) k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期16 d。组I为对照组,饲粮CP水平为21.16%;组II为低CP饲粮组,饲粮CP水平为15.97%,补充必需氨基酸(L-赖氨酸、 DL-蛋氨酸、 L-苏氨酸、 L-色氨酸、 L-缬氨酸、 L-异亮氨酸);组III在组II基础上添加1.50%谷氨酸(Glu);组IV在组II基础上添加1.50%Glu和1.00%精氨酸(Arg)。于正式试验期第11~13 d测定各处理断奶仔猪肠道代谢产物成分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组II、组III和组IV断奶仔猪粪样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均显著低于组I(P<0.05),组II、组III和组IV间差异不显著(P>0.05),尸胺含量组II和组III显著低于组I和组IV(P<0.05),组I显著低于组IV(P<0.05),组II和组III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样乙酸和丙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丁酸含量组II、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组II、组III和组IV间差异不显著(P>0.05)。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组II、组III和组IV显著高于组I(P<0.05)。仔猪粪样菌群组成在门分类水平上,组II、组III和组IV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各组菌群组成亦有较大差异,组II、组III和组IV梭菌目下未明确的科和梭菌目下未明确的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丁酸球菌属(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组IV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组I(P<0.05),组IV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组I(P<0.05)。【结论】将饲粮CP水平从21.16%降低至15.97%,平衡重要必需氨基酸并补充Glu+Arg,能降低断奶仔猪肠道生物胺含量,提高丁酸含量,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关键词: 低蛋白质饲粮 谷氨酸 精氨酸 肠道代谢产物 菌群 断奶仔猪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获得特异性识别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ew-genotype muscovy duck Parvovirus,N-MDPV)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蛋白序列分析,选取N-MDPV Rep羧基端亚片段区域487~627 aa,后全基因合成序列,并在其C末端添加His-tag标签,利用无缝克隆的方法,将该段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随后转化Rosetta(DE3)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表达重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针对Rep蛋白羧基端亚片段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构建了pET-28a-Rep-487-627原核表达质粒,纯化表达了该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分子大小约24 kDa,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试验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细胞内过表达的N-MDPV Rep蛋白特异性反应。【结论】制备的Rep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反应特异性,可识别Rep蛋白的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 Rep蛋白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


酚酸介导下连作茶树根际病原菌Alternaria sp.及其拮抗菌Pseudomonas sp.变化
《茶叶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宿根连作年限(0、1、10、20 a)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拮抗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并模拟土壤中各酚酸配比,研究酚酸类物质对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连作20 a患病铁观音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到1株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并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拮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1 a茶园相比,20 a茶园土壤中的链格孢菌绝对含量显著偏高,而假单胞菌含量却显著偏低.连作茶园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阿魏酸5种酚酸类物质,其平均配比为38∶229∶11∶11∶3.连作条件下酚酸类物质并未在土壤中累积,而是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试验发现,中低浓度(30~120μmol·L-1)的混合酚酸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单一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在低浓度(30μmol·L-1和60μmol·L-1)时也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对羟基苯甲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混合酚酸以及其他单一酚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由此可见,铁观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对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增加等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海岛型城市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以福建海坛岛为例
《生物多样性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研究海岛在城市化发展中红火蚁发生程度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对保护海岛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东部的海坛岛为例,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格局,进一步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环境因子(8种)、社会经济因子(10种)以及两类因子交互作用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密度表现为不均匀聚集特征,农田发生程度最为严重(高-高聚集)、园林绿化用地次之(高-低聚集和低-低聚集)、居民区周边最轻,且发生区域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18种影响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分异解释度的q值范围为0.014–0.278。从整体上看,两类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且社会经济因子q值平均数高于环境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影响最大的经济因子是农村人口数量(q=0.278),其次为乡镇面积(q=0.268)。在环境因子中,土壤类型(q=0.172)和年均降水量(q=0.149)的影响力较强。环境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两两叠加作用都将正向增强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其中,乡镇面积与邻近景区距离、年均降水量与邻近景区距离两组因子交互作用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力最大(q=0.466)。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城镇化建设中绿化苗木引种、道路交通运输对海岛型城市红火蚁发生程度的空间格局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防控中不仅要加强对调运苗木和往来货物的检疫,还应采取因地适宜的防控措施,有效抑制红火蚁种群数量和扩散速度。


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特征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番薯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BGISEQ-500平台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单分子测序技术对全基因组进行建库测序,并组装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果显示: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1 387 bp,具有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其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LSC)、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SSC)和2个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IR)的长度分别为87 597, 12 052和30 869 bp.注释共得到132个基因,包含87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在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搜索到5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序个数分别为32, 4, 3, 11, 2和2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叶菜型甘薯与甘薯四倍体野生种Ipomoea tabascana和二倍体野生种Ipomoea trifid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细胞自噬在细小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中常见的一种保守的溶酶体分解代谢途径,对宿主代谢至关重要。其主要功能包括饥饿时的能量守恒、细胞器的循环和长寿蛋白质的正常周转。自噬在清除细胞内病原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很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内在细胞防御机制。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复杂的多向作用,它不仅保留了降解细胞内病原体的能力,还具有增强和微调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功能。然而,一些病毒也进化出各种机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促进其自身的复制和释放。本文综述了自噬与病毒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强调了自噬与细小病毒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细小病毒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半番鸭及番鸭性腺微生物区系差异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属间杂交品种半番鸭及父本番鸭性腺样本中微生物物种构成和群落结构的差异.分别采集 200 日龄雄性番鸭和半番鸭 3 个性腺组织进行 16S rRNA扩增子测序、物种注释以及丰度分析,并进行菌群代谢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鸭性腺中优势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假单胞菌科均为优势菌科,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小杆菌属(Dialister)分布存在差异,主要差异为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和韦荣菌科(Veillonellaceae).假杆菌(Pseudarthrobacter)、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粘球菌科(Myxococcaceae)、白头翁科(Trueperaceae)、地嗜皮菌科(Geoderm atophilaceae)等下调(P<0.05),即在半番鸭中低表达,毛螺菌属(Lachnospira)、假心菌科(Pseudonocardiaceae)上调(P<0.05),即在半番鸭中高表达,推测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奈瑟菌(Neisseria)可能影响鸭性腺发育.KEGG功能注释显示,差异微生物主要参与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I(L-isoleucine biosynthesis I)、L-缬氨酸生物合成(L-valine biosynthesis)和CDP-二酰基甘油生物合成I(CDP-diacylglycerol biosynthesis I)等功能,涉及到多种氨基酸的合成通路.综上所述,鸭性腺中存在微生物群落,其中变形菌门、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为优势菌群,半番鸭及其父本番鸭性腺微生物区系存在一定差异,假杆菌、粘球菌科和地嗜皮菌科等在半番鸭中显著低表达,毛螺菌属和假心菌科在半番鸭中显著高表达,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奈瑟菌(Neisseria)可能影响鸭性腺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