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推进福建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要点与实施对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协同发展,是福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与重要举措.本研究在阐述高效生态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潜力和挑战,以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为依据,提出以"四带十集群三体系"+"4个层次链接互补"+"3大新兴创业工程"为主架构的福建省高效生态农业空间优化布局与发展规划要点,同时因地制宜优化构建以主要河流沿岸为生态廊道、主要山脉和漫长海岸为依托的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以区域特色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为主体、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的农产品优质生产与安全供给的创新发展格局,并结合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政策法规、机制创新、组织实施、有效服务、科技兴农、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福建省 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战略 规划要点 实施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马鱼g型溶菌酶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实现斑马鱼g型溶菌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以获得高纯度且具溶菌活性的融合蛋白,为探究g型溶菌酶在斑马鱼抗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通过ClustalW、ExPASy、SignalP-5.0 Server及PSIPRED等在线软件对斑马鱼g型溶菌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经密码子优化后合成斑马鱼g型溶菌酶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通过非干扰型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溶菌酶测定试剂盒(比浊法)测定其浓度及溶菌活性.[结果]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斑马鱼溶菌酶基因g1(NM_001002706.1)和g2(XM_002664371.5)分别命名为Zeb-Lys-g1和Zeb-Lys-g2.Zeb-Lys-g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591 bp,共编码196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约21.6 kD;Zeb-Lys-g2的ORF长576 bp,共编码191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约21.1 kD;2种斑马鱼g型溶菌酶序列中均含有2个半胱氨酸残基及3个保守的催化残基位点(Glu、Asp和Asp).Zeb-Lys-g1的N端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而Zeb-Lys-g2不存在典型的信号肽结构,但其三级结构均具有多个α-螺旋结构.在基于溶菌酶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Zeb-Lys-g1序列与金鱼g型溶菌酶序列的亲缘关系最近,而Zeb-Lys-g2序列与鲈形目和鲽形目鱼类的g型溶菌酶序列亲缘关系较近.将合成的斑马鱼g型溶菌酶基因(Zeb-Lys-g1和Zeb-Lys-g2)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20℃下经IPTG(终浓度0.5 mmol/L)诱导16 h,可获得融合蛋白Zeb-Lys-g1和Zeb-Lys-g2,纯化后的浓度分别为1.01和1.66 mg/mL,对应的溶菌活性分别为689.68和44.39 U/mg.[结论]鱼类g型溶菌酶的基因变异较保守,经密码子优化及全基因合成方式合成的斑马鱼g型溶菌酶基因Zeb-Lys-g1和Zeb-Lys-g2可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高纯度、高溶菌活性的融合蛋白,为探究斑马鱼溶菌酶的抗菌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斑马鱼;g型溶菌酶;序列特征;原核表达;溶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饲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限饲方式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4周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福建白兔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各占1/2)。A组(对照组)自由采食,限饲组(B、C、D、E组)日饲喂量均为A组前1天平均日采食量的80%,限饲方式分别为每天饲喂1次(08:00饲喂100%,B组)、每天饲喂1次(16:00饲喂100%,C组)、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50%和16:00饲喂50%,D组)和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30%和16:00饲喂70%,E组)。试验期共9周,包括1周的预试期和8周的正试期。测定各组生长性能,并测定A、C和D组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结果表明:1) B、C、D、E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A组腹泻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D、E组(P<0.05或P<0.01),死亡率显著高于D、E组(P<0.05)。2) C、D组宰前活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3)A组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C、D组(P<0.01)。4)C、D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低于A组(P<0.01)。5)D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显著大于A组(P<0.05)。6)A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D组(P <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D组(P <0.05)。D组盲肠瘤胃球菌科_NK4A214_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C组(P<0.05),D组盲肠Marvinbryant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C组(P<0.05)。综上所述,按自由采食量的80%限饲,可以改善福建白兔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促进肠道健康,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血清脂类含量、肌肉粗脂肪含量、料重比、腹泻率和死亡率,且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50%和16:00饲喂50%)的限饲方式综合效果最佳。

关键词: 限饲 福建白兔 生长性能 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 肠道形态 盲肠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姬松茸生长和镉吸收累积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外源镉添加的袋栽试验,系统研究了镉对姬松茸J37和J1两菌株农艺性状、子实体产量、氨基酸和镉含量的影响,以求为低富集镉的姬松茸品种选育和安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镉添加对姬松茸J37和J1品种子实体的农艺性状的影响各异,两菌株单个子实体重量、子实体高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等均与外源镉浓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子实体重量与外源镉浓度间的相关性最大;15 mg/kg镉水平是两菌株农艺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敏感点.不同镉水平下J37菌株单个子实体重量比J1菌株高10.9%-36.6%,表现为较强镉耐受性.姬松茸J37与J1菌株子实体产量、氨基酸和镉含量均随着潮次的增加而降低,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随着外源镉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镉含量随外源镉水平增加而增加.与外源镉0mg/kg处理相比,当外源镉水平达15 mg/kg时,J1和J37子实体总产量分别下降23.4%和13.4%以上,J1和J37子实体镉含量分别提高51.5%、13.7%以上,且J1子实体镉含量已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的临界值.当外源镉水平达到35 mg/kg时,J1和J37子实体产量分别下降45%、32%以上,J1和J37子实体镉含量分别提高75%和68%以上;在0、15、35mg/kg镉水平下,J37菌株四潮子实体氨基酸含量平均比J1菌株提高了 20.1%、16.6%和16.1%,且两菌株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随着姬松茸收获潮次的增加,J1和J37菌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潮次间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显示,姬松茸品种J37比J1相对耐受镉胁迫,但培养料中镉含量应控制在15 mg/kg以下,才有助于保障子实体产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关键词: 姬松茸;镉胁迫;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gm-1基因改良恢复系R20的稻瘟病抗性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给我国甚至全世界的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进而培育稻瘟病水稻杂交组合,是选育抗稻温病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双抗77009为抗性基因Pigm-1的供体亲本,以感病恢复系R20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方法,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改良优质水稻恢复系R20的稻瘟病抗性,得到4个R20的抗病改良系。室内接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R20-1、R20-2、R20-3和R20-4改良系均表现为抗稻瘟病;遗传背景恢复分析显示,这4个改良系基本恢复受体亲本的背景;农艺性状分析表明,R20-1、R20-2、R20-3与受体亲本R20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等性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R20-4的粒长和千粒重与R20相比显著增加。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改良了恢复系R20稻瘟病抗性,而且改良系R20-4在抗病的同时产量得到了提高,为抗稻瘟病基因Pigm-1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 Pigm-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背景恢复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交配型 生理小种 mtDNA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梦香文心兰萜类合成酶基因OnTP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萜化合物是香味文心兰花香的主要成分。为研究文心兰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本试验以文心兰香味品种红梦香为材料,基于文心兰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萜类合成酶基因OnTP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其分子特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OnTPS的开放阅读框为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质含有单萜合成酶基因家族典型的RRx8W、DDXXD和XDLGTSXXE保守基序,与铁皮石斛α-松油醇合成酶和月桂烯合酶序列同源性达68%,属于TPSb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OnTPS蛋白质定位于质体中。qRT-PCR分析表明,OnTPS主要在红梦香萼片和花瓣中表达;在开花过程中,该基因在盛花期高表达,且呈明显昼夜节律变化;OnTPS在不同梦香品种花中也有较高表达。本研究构建了OnTPS过表达载体,并成功在文心兰瘤状物中瞬时表达。该研究结果为文心兰OnTPS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及花香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红梦香文心兰 香气 萜类合成酶(TPS)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杂交早稻新组合赣优7319

杂交水稻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赣优7319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赣73A与自育优质强优势恢复系东南恢019配组育成的早熟优质三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赣优7319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鲜菇菌糠发酵饲料对山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比例发酵海鲜菇菌糠对简阳大耳黄羊屠宰性能、羊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简阳大耳黄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C组,对照组)、20%(L组)、30%(M组)、40%(H组)发酵海鲜菇菌糠。预试期10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L组宰前活重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H组(P<0.05),肺脏、肾脏、瘤胃、小肠、大肠重量以及瘤胃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随发酵菌糠添加量的增加,眼肌面积、肺脏、肾脏、瘤胃、小肠以及大肠重量呈二次变化(P<0.05)。2)各组间背最长肌pH无显著差异(P>0.05);L组24和48 h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且均随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H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H组(P<0.05)。3)L组背最长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组(P<0.05),天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和H组(P<0.05),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脯氨酸、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和M组(P<0.05),其中,缬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随发酵菌糠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变化(P<0.05)。4)各组间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硬脂酸(C18:0)和α-亚麻酸(C18:3n3)含量随发酵菌糠添加水平的增加分别呈二次变化和线性升高(P<0.05),H组C18:3n3含量较C组提高了16.48%,试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 PUFA含量较C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6/n-3较C组分别下降了0.64%、11.73%和12.34%。综上所述,日粮中发酵海鲜菇菌糠添加水平为20%时对提高山羊内脏器官发育以及改善肉品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海鲜菇菌糠 屠宰性能 肉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35±5)%]或低温除湿[(20±2)℃,RH(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白茶 萎凋环境 风味品质 化学轮廓 模式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