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对不同类型的T-A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细菌T-A系统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关系,为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控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物被膜 毒素-抗毒素系统 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中国东南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足迹的影响,对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的常规稻'佳辐占'和杂交中稻'甬优2640,为材料,构建4种适合福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稻作模式:1)双季稻,早稻和晚稻均种植佳辐占(D-J);2)早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佳辐占(R-J);3)中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甬优2640(R-Y);4)单季晚稻,与中熟再生季稻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种植甬优2640(S-Y).采用密闭静态暗箱观测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收集并检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借用生命周期法对不同稻作方式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碳足迹)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均表现为生育前期排放量较低,到孕穗期前后达到高峰后又下降,即全生育期呈前高后低的双峰曲线,其中早稻或头季稻达到的第1个峰值较相应晚稻或再生季稻的第2个峰值高.不同稻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各种植模式全球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Y>D-J>S-Y>R-J,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表现为:D-J>S-Y>R-Y>R-J;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佳辐占再生稻模式GWP和GHGI分别降低26.1%和14.1%;与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相比,甬优2640再生季稻稻田GWP和GHGI分别降低74.3%和56.7%.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38~1.08 kg CO2-eq.·kg-1,其中双季稻模式下最高,再生稻模式下甬优2640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不同稻作模式产生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CH4,其贡献率高达44.2%~71.5%.可见,再生稻种植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选用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优良品种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降低稻田CH4排放量和碳足迹、促进再生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稻作模式 再生稻 双季稻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碳足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耳蒂头粉对面条蒸煮特性、营养品质及风味成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银耳蒂头是银耳加工的副产物.为探讨银耳蒂头粉对面条品质与风味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面粉为基体,辅助添加不同比例(0%、5%、8%、11%、14%、17%)的银耳蒂头粉,制作银耳小麦复合面条,测定分析复合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色泽、感官、营养成分及风味化合物.研究发现,随着银耳蒂头粉的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17%,面条的熟断条率从0%上升到8.33%,烹调损失率从2.02%上升到5.52%,白度指数从80.127下降到76.213,咀嚼硬度从543.835 g下降到322.576 g;银耳蒂头粉添加量为11%时,复合面条的感官品质最佳;与普通面条相比,银耳复合面条的氨基酸总量(12.27 g·100 g-1)无显著变化,膳食纤维含量从3.3 g·100 g-1上升到10.0 g·100 g-1,镁、锌、钙和铁矿物质总量从540.637 mg·kg-1上升到603.02 mg·kg-1;银耳蒂头粉对面条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庚醛、己酸、7-甲基十七烷等1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银耳蒂头的利用和营养功能性面条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面条 银耳蒂头粉 蒸煮特性 质构 风味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BSA-Seq方法定位一个水稻早衰相关基因OsBRCA1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早衰突变体是研究水稻衰老机制的良好载体.定位和克隆水稻早衰相关基因,有助于理解水稻早衰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为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EMS化学诱变处理粳稻云引,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早衰突变体w14,与日本晴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并在群体中各选择100个隐性单株和显性单株的DNA等量混合,利用BSA-seq分析两个DNA池之间的差异位点,定位水稻早衰相关基因.[结果]突变体w14的早衰表型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对两个DNA池测序结果进行单基因定位和突变基因的鉴定,发现单基因主峰位于Chr3,候选区间为Chr3:27.5~29.5 Mb,进一步在目标区域内找到2个符合条件的候选因果变异.[结论]候选基因LOC_Os03g49210突变位点是由野生型的C突变为T,且该突变位于候选基因的第2外显子上,属于错义突变,造成了该基因编码的第20个氨基酸由T(苏氨酸)变成I(异亮氨酸),从而可能导致了基因功能的改变,因此,将该基因定为本研究的候选基因,因与人类BRCA1同源,命名为OsBRCA1.

关键词: 水稻;突变体;早衰;基因克隆;BSA-se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淹水条件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Azolla filiculoides)在非淹水土壤中的腐解过程差异,以玻璃纤维滤纸与尼龙网袋结合的方法开展翻压模拟试验,研究了3个翻压量(萍土质量比为5g·kg-1,10g·kg-1和15g·kg-1)下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细叶满江红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均为前期(0~10 d)快、后期(20~60 d)慢,最终(60 d后)的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随翻压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养分释放总量随之增加,各翻压量养分释放率均为磷>钾>碳>氮.养分释放率(y)和释放速率(v)与腐解时间(x)的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y=axb(P<0.001)和指数衰减模型v=vo e-kx(P<0.05).回归分析表明,增加翻压量可延缓细叶满江红养分的释放,且延缓效果为氮>碳>钾>磷;随着翻压量的增加,各养分的最大释放速率均显著提升(P<0.05),但速率衰减速度也随之加快.可见,增加细叶满江红翻压量并不能增加养分持续供应能力,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后茬作物的需肥特性选择适宜的还田翻压量,避免过量翻压造成养分浪费.

关键词: 满江红;腐解;养分释放;翻压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骨骼钙和磷代谢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骨骼钙和磷代谢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用640头健康的、遗传背景一致、初始体重为(63.10±2.3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磷源为磷酸氢钙(DCP);试验1组磷源为磷酸一二钙(MDCP),其中MDCP提供的磷水平为对照组DCP提供磷水平的80%;试验2组磷源为MDCP,其中MDCP提供的磷水平为对照组DCP提供磷水平的60%;试验3组磷源为磷酸二氢钙(MCP),其中MCP提供的磷水平为对照组DCP提供磷水平的80%;试验4组磷源为MCP,其中MCP提供的磷水平为对照组DCP提供磷水平的60%.试验期共9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4组育肥猪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平均日增重和试验2组磷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育肥猪肌肉、肝脏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肌肉和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试验3组和试验4组肌肉IGF?Ⅰ和GH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试验2组肌肉IGF?Ⅰ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3组肝脏IGF?Ⅰ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4组肌肉GH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3)不同磷源对育肥猪各段肠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空肠和回肠的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特别是空肠新增菌属较多,而盲肠微生物较稳定.由此可见,饲粮选用MDCP或MCP替代DCP来补充磷源,并以80%或60%为替代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是替代DCP的良好磷源.

关键词: 磷酸二氢钙;磷酸一二钙;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钙磷代谢;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莲雾PG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并分析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Bl.)Merr.et Perry]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家族,为莲雾裂果相关调控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莲雾PG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基于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分析SsPGs在不同组织器官中以及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喷施果实后在果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莲雾全基因组共鉴出25个SsPGs成员,随机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并出现了基因串联重复现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莲雾、拟南芥、番茄、苹果、葡萄和枣的PG蛋白分为7类(Group A~G);除了 Group G的SsPGl外,其余SsPGs都具有PG基因家族高度保守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纯化选择作用的影响.基因结构分析显示,SsPGs基因家族的蛋白基序出现明显的区组性序列同源性和保守性,且所有基因都含有内含子;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sPG12、SsPG13和SsPG24在根中特异性表达,SsPG25在根和果肉中特异性表达,SsPG2和SsPG4在根、茎、叶、花、子房和果肉中高表达,SsPG22在果肉和叶子中高表达,SsPG18在子房中低表达;这说明SsPGs可能与营养和生殖生长有关,参与激素信号、光合作用以及抗病等不同信号转导途径.果皮喷施外源ABA后,PG活性显著提高,随着果实成熟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qRT-PCR表明,外源ABA处理后,果皮中SsPG2和SsPG4的表达均有所上调,且SsPG4的相对表达量在SsPGs基因家族中最高.[结论]SsPGs在莲雾营养和生殖生长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参与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SsPG2、SsPG4、SsPG18和SsPG22在莲雾PG活性的变化和果实开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莲雾 PG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21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芽孢杆菌Z21发酵液对黑曲霉、康氏木霉等真菌有拮抗性,探究Z21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及抑菌活性分析,可为开发天然防腐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牛津杯法,以康氏木霉为指示菌,优化Z21菌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探讨不同温度、紫外线、pH、作用时间、酶和金属离子对Z21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测定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的粗提物MIC及对康氏木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当发酵条件为500 mL锥形瓶装液体培养基150 mL、接种量3%、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30℃、转速140 r·min?1时,150μL无菌发酵液对康氏木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2%左右,粗提物的MIC为25 mg·mL?1.在紫外光波长为260 nm和280 nm时,经25 mg·mL?1的粗取物处理后的康氏木霉菌液紫外吸光值升高,说明菌丝的核酸和蛋白质有泄露.Z21菌发酵液耐热,耐酸、碱,对紫外线、许多酶和金属离子不敏感.扫描电镜观察显示:Z21菌处理后的康氏木霉菌丝比较纤细,不分化孢子梗.[结论]Z21菌发酵液对康氏木霉的生长和繁殖均受到抑制,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拮抗细菌;发酵条件优化;抑制真菌;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香蕉生长及主要品质影响

土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有机肥替代氮素在总氮投入中的不同比例对香蕉生长发育及主要品质的影响,可进一步揭示不同供肥模式与香蕉生长发育、果实主要品质等相关性,为找出最佳的有机肥替代比例提供理论支持。于福建漳州国家土壤质量数据中心观测监测点连续多年进行香蕉连作试验,其中,对照处理(CK)不施任何肥料,其他处理氮素施入量均为N 630 kg/hm2,以商品有机肥(MN)作为有机肥氮素代替不同比例的无机肥氮素(CN),按照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M0 (3/3 CN)、M1 (2/3 CN+1/3MN)和M2 (3/3 MN)。通过比较分析2018年和2019年2年香蕉农艺性状、生育期和成熟果实主要品质等,研究不同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对香蕉生长发育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0处理和M1处理香蕉维持较高的生长势,生育期较短,产量明显高于M2处理,较高的有机肥氮替代比例明显限制了香蕉植株和果实的生长发育。(2)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了香蕉果实存储品质和风味品质,有机肥氮替代比例越高香蕉转色速率越快,货架期也相应延长,同时增加成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提升明显。(3)土壤氮含量与香蕉风味品质形成相关程度高,成熟香蕉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香蕉可滴定酸含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时,香蕉糖度降低,酸度相应增加,风味品质下降。(4)成熟香蕉果实大部分挥发性成分为酯类,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3.36%~98.66%。M1处理有10种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中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丁酸异丁酯、丁酸-2-甲基丙酯、异戊酸异丁酯、异丁酸异戊酯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乙酸异戊酯和醇类化合物含量则较低。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大比例有机肥氮替代无机肥氮显著限制香蕉的生长发育,降低了香蕉单株产量,但提高了香蕉存储品质和风味品质。在正常施肥水平下,要维持香蕉较高产量和品质及适宜生长周期,有机肥氮投入比例1/3为较佳的施肥方式。

关键词: 香蕉 有机肥 生长发育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LFD-RPA)检测方法,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对田间疑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芋疫霉LFD-RPA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39℃恒温反应30 min。LFD-RPA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芋疫霉,而对其他卵菌近缘种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未检出,且该检测方法对芋疫霉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对田间带病组织检测发现,LFD-RPA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中检测出芋疫霉。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芋疫霉LFD-RPA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可用于芋疫病的田间快速诊断。

关键词: 芋疫霉 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 Ypt1基因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