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草硅化和溶解特性对稻草纤维降解率及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早、中、晚季7个水稻品种稻草的硅化特点、稻草硅的溶解特性与纤维各组成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关系以及尿素处理稻草的去硅化效果进行了研究。早、中、晚季稻草总硅含量相近,早稻稻草硅溶解率和纤维素含量分别显著高于中稻(18.9%和9.1%)和晚稻(26%和11.2%),可溶性硅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也比中、晚稻稻草分别高70.0%和17.5%、47.8%和23.7%,稻草降解率和体外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中、晚稻稻草分别提高14.5%和19.0%、12.9%和14.8%。稻草各形态部位的硅的溶解率、纤维素含量和体外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均为叶<鞘<茎。稻草的可溶性硅与纤维素含量呈显著协相关(r=0.86),而可溶性硅和纤维素与稻草潜在降解率(a+b)的协相关分别为r=0.90,r=0.84。因此,稻草硅的溶解特性是影响稻草潜在降解率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稻草的总硅含量。用尿素处理稻草,能使稻草降解率、降解速率、潜在降解率分别提高10.8%、27.9%、10.1%。


满江红属系统学研究的新进展
《植物学通报 》 2001 CSCD
摘要:本文从植物系统学角度对满江红属的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综述。近年来从细胞研究水平提出了将满江红属重新划分为Azolla和Tetrasporocarpia 2个亚属 ,经典的三膘 (Azolla)和九膘 (Rhizosperma)亚属作为新的Subgen.Azolla中的 2个组 (Section) ,而原有九膘亚属中的A .nilotica则成为Subgen.Tetrasporocarpia的一个种。遗传育种和同工酶的研究证据对A .mexicana ,A .microphylla和A .caroliniana能否在Sect.Azolla中占据 3个种的分类地位提出疑问。但要完全解决满江红属的系统学问题 ,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是重要手段。由于满江红为蕨 藻共生体 ,其样本的异质性影响了现有分子标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闽台农业人口转移比较及其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闽台农业人口转移的比较 ,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人口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提出了加快福建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闽北山区西瓯村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闽北山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农业收入由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组成 ,相互间关联度分别为0 .8575、0 .92 77、0 .92 52和 0 .912 8。对作物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劳力、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以及无机和有机肥投入等 5个因素。因而应当进一步合理调整生产结构 ,以利于充分发挥山区型生态农业的优势。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 (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 ,而前期 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 2 4% (福建龙海 )和 33% (云南涛源 ) ,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 ,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紫芝的子实体、担孢子形态及其营养成分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描述了原木栽培的紫芝的子实体形态 ,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紫芝担孢子形态。分析结果表明 :紫芝子实体含水分 12 .49%~ 13 .0 2 % ,粗蛋白为 11.98%~ 13 .87% ,粗脂肪为 0 .81% 1.96 % ,粗纤维为 44 .0 %~47.6 % ,总醣为 7.34%~ 8.10 % ,灰分为 1.0 6 %~ 1.33 % ;其多糖含量为 1.0 6 %~ 1.33 %。紫芝含有钙15 5 0 μg/ g、镁 483μg/ g、铁 180 μg/ g、锌 44 .7μg/g及磷 37.5 μg/ g等人体必需的常量或微量元素。从紫芝中检出 18种常见氨基酸 ,总量为 6 .0 7%~ 6 .38% ,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 (E/T =0 .5 2 8~ 0 .5 45 ) ;其脂肪酸构成以油酸 (35 .4% )、亚油酸 (43 .5 % )等不饱和脂肪及饱和脂肪棕榈酸 (18.5 % )等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