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新农民 》 2021
摘要:大豆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受到栽培技术的影响,因此, 需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应用,增强栽培的科学性。大豆 种植一方面需要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发展的 背后,是资源供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大豆作为我 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提 高植株品质,增加大豆植株产量十分必要。本文就大豆优质 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探究。


大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研究进展
《现代化农业 》 2021
摘要:为加快我国大豆育种进程,需尽快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等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文中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应用及优缺点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结合起来应用能够加快育种效率,为现有大豆育种方式的整合、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林副特产 》 2021
摘要:从菌种、产量、企业、机械设备、深加工、供应链物流、市场结构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结合当代经济发展,展望了中国未来食用菌工厂化的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藜麦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藜麦产业发展,本文从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货及贮藏运输几个方面简述了藜麦的栽培技术,并指出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普新模式探索
《河南农业 》 2021
摘要:农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门类,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农业科普,即将农业发展与知识科普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农业知识的普及达到使全民能够以更加新颖的方式了解农业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创新农业科普模式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科技进步。传统的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没有与其他知识相互贯通,且缺乏一定的品牌特色。本文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入手,论述农业科普的新型模式。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当前我国农业科普模式呈现出的态势;第二部分论述目前农业科普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科普模式探索之路。


不同大豆品种根瘤菌AFLP分析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为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瘤菌差异,利用A FL P分子标记技术,对12份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引物组合扩增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为68.86%.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对12份材料的U PG M A聚类分析共划分为4大类,与大豆品种类型和生育期相关,第一类为黑河41苗期(V4)、绥农14苗期(V4)、黑河41盛花期(R2)、黑农40苗期(V4)、秣食豆苗期(V4)和秣食豆盛花期(R2);第二类为黑农40盛花期(R2)、黑河41鼓粒期(R6)、黑农40鼓粒期(R6)和秣食豆鼓粒期(R6);第三类为绥农14盛花期(R2);第四类为绥农14鼓粒期(R6).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根瘤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根瘤菌;AFLP分析;聚类分析


60Co-γ辐射对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诱变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快选育出能够替代或超越广适性水稻绥粳18的新品种,探索完善寒地水稻60Co-γ射线辐射育种途径,采用220 Gy、250 Gy和280 Gy3个剂量辐射绥粳18水稻种子方法,对辐射后种子活力、出苗及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0~280 Gy 60Co-γ辐射剂量范围内,绥粳18水稻种子辐射后15 d为最佳苗床播种时期,根活力指数和芽长是限制种子苗床出苗的主要因子,M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幅度大,高剂量对成熟期延长、分蘖数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株高、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有显著抑制作用。M1群体农艺性状权重值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0.528 01)>结实率(0.352 72)>分蘖数(0.113 87)株高>(0.004 62)>成熟期(0.000 77)>千粒重(0.000 01)。明确今后辐射世代育种要注重早熟、强分蘖力、较高植株、多穗实粒数、高结实率等遗传变异性状材料的选择。本研究为开展替代或超越广适性水稻品种绥粳18的新种质创新,以及寒地水稻辐射育种可能有效途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种质基础和技术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