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北京延庆平原区主要造林树种生态需水估算

西部林业科学 2018

摘要:生态需水估算是造林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持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北京延庆蔡家河流域平原造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Pleiades高分卫星数据,解译典型造林树种并统计面积,并结合Penm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典型造林树种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杨树和油松最小生态需水量分别是150.38mm、179.00mm和116.97mm,适宜生态需水量分别为364.13mm、432.58mm和282.74mm。平原造林地生态需水量在8月份达到峰值。适宜生态需水条件下,典型造林树种刺槐、杨树和油松的实际需水量分别约为830.22m~3、4 983.67m~3和1 278.12m~3。2014年为枯水年,生长期降雨量为331.10mm,而有效降雨量仅为265.34mm,在这种情况下,均不能满足刺槐、油松和杨树的正常生理作用所需要的生态需水量,刺槐、杨树和油松生态亏缺水量分别为90.59mm、138.04mm和8.20mm。

关键词: 人工造林区 生态需水估算 遥感 延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木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的特征与机制:对人工林培育的启示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系吸水是树木水分关系的重要环节,在树木生理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层土壤中的水资源含量一般相对较高,常可为树木生长供给大量水分,并在旱季保障其生存与正常生长。因此,了解树木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特征与机制,可帮助深入认识树木与环境的互作机制、树木的生长与生存策略、物种间的共存与竞争机制等内容,同时还可帮助构建既能降低外部水资源投入,又能避免水分生态环境负面效应的人工林绿色栽培制度。基于已有研究,该文对树木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综述。首先,探讨了深层根系和深层土壤的界定,指出对于除寒温带针叶林以外的其他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可以1 m作为树木深根系和深土层的平均划分(参考)标准,并明确了全球范围内树木深根系的成因。其次,对已有研究中观察到的树木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从深根系性状调节、整株水力特性协调两方面探讨了树木高效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的机制,如可通过深根系的空间、时间和效率调节策略来促进对深土层水分的吸收。最后,提出了树木利用深土层水分对人工林培育的几点启示,包括水分管理中应使林木适度利用深层土壤水,选用合适的灌水频率、合理的树种混交能促进深层土壤水分储库"缓冲"作用的发挥,基于树木土壤水分利用深度的间伐木选择技术等,并指出了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深根系 深土层 根系吸水 水力提升 细根 人工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Beer-Lambert消光定律遥感反演玉米叶面积指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大范围玉米叶面积指数,对于田间肥水管理、长势监测乃至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实测样本的支持下,获取玉米抽雄期的Landsat-8多光谱影像,引进Beer-Lambert定律,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玉米冠层结构的消光系数,构建玉米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模型,最后采用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玉米抽雄期NDVI、LAI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Beer-Lambert定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模型决定系数可达0.97,LAI空间分布状况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掌握的玉米实际生长状况基本一致,说明利用Beer-Lambert消光定律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玉米群体结构对光照的影响,据此开展玉米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反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硫酸多糖和中药复方对鸡胚接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作用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海藻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algae,SPA)及中药复方提取液(compound ex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CECM)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作用,将SPA及CECM以3种不同加药方式作用于接种了H9N2亚型AIV的10日龄SPF鸡胚中,无菌收集鸡胚尿囊液,测定血凝效价,检测2种药液对H9N2亚型AIV的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作用。结果显示,SPA及CECM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50和200mg/mL;3种不同加药方式下,不同浓度SPA及CECM均能极显著降低鸡胚尿囊液中H9N2亚型AIV的血凝效价(P<0.01),以直接灭活作用组的血凝效价降低幅度最大,预防作用组和治疗作用组次之。预防作用组,CECM高剂量组(200mg/mL)的抗病毒效果显著优于SPA各剂量组(12.5、25和50mg/mL)及CECM低、中剂量组(50和100 mg/mL)(P<0.05);治疗作用组,SPA高剂量组(50 mg/mL)及CECM中、高剂量组(100和200mg/mL)抗病毒效果显著优于SPA低剂量组(12.5mg/mL)(P<0.05);直接灭活作用组,SPA及CECM的抗病毒效果均佳,CECM各剂量组的抗病毒效果与SPA各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SPA和CECM对10日龄鸡胚几乎无毒副作用;SPA及CECM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AIV在鸡胚尿囊液中的增殖,以直接灭活作用组的抗病毒效果最佳,其抗H9N2亚型AIV作用的强弱与药物浓度、用药和病毒的感染时间顺序密切相关。

关键词: 海藻硫酸多糖(SPA) 中药复方提取液(CECM)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鸡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依据,选择目前易于大批量人工繁殖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别在南方产区湖南和北方产区吉林两地进行了其对田间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试验调查,并分析比较不同赤眼蜂种间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在南北水稻产区,供试的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田间寄生率及控害效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从高至低依次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明显优于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表明稻螟赤眼蜂为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关键词: 赤眼蜂 二化螟 寄生 田间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苯腈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及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

摘要:目的研究溴苯腈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趋势,评价溴苯腈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样品经80:20(V:V)的乙腈和水提取,提取液用甲酸调节pH值,加氯化钠,用正己烷萃取,萃取液浓缩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麦苗中溴苯腈原始沉积量为7.13~51.56 mg/kg,半衰期1.3~2.3 d,2~7 d消解90%以上;土壤中溴苯腈原始沉积量为0.21~1.81 mg/kg,t_(1/2)为2.2~5.3 d,3~21 d消解90%以上。北京、安徽和山东3地麦粒、麦秆和土壤中溴苯腈的最终残留量在ND~0.024 mg/kg之间。结论我国规定溴苯腈在小麦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5 mg/kg,参照该标准,溴苯腈80%可溶性粉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在小麦上使用,收获时检测小麦样品,小麦中溴苯腈的残留量对人类的健康是安全的。

关键词: 溴苯腈 消解 小麦 土壤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玉米新品种MC 817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种子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1],国际上把人均占有玉米数量作为衡量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近年来,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选育并推广优良品种成为提高我国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3]。MC 817是2010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交系京72464作母本、自交系京2418作父本进行组配,经过2011年、2012年2年的多点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毒性评价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并介绍了由微(纳米)塑料带来的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污泥的使用、农业上使用的塑料制品、被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微(纳米)塑料可被很多海洋生物摄取、并在生物体中积累,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从而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微(纳米)塑料的对人体的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尺寸大小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尺寸较小的纳米塑料颗粒更容易进入并积累到细胞和组织,而表面带正面的纳米塑料颗粒对细胞生理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纳米)塑料添加剂及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微(纳米)塑料本身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毒理学效应提供支持.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海洋生物 人体 毒性评价 复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摆放方式对压差预冷过程影响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制冷技术 2018

摘要:本文以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压差预冷过程中黄瓜竖排和横排的摆放方式对预冷均匀性、失重率和预冷时间的影响,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摆放方式下试验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黄瓜由初温30℃预冷至目标温度12℃,竖排和横排最慢预冷时间分别是150min和180min,均匀度最大分别为0.16和0.18,失重率分别为1.4%和0.8%。竖排预冷速度较快,预冷均匀、效果好。

关键词: 压差预冷 横排摆放 竖排摆放 仿真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信息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及时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针对传统病虫害预测技术的若干局限,阐述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3S[包括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介绍前兆数据分析、病虫害识别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病虫害监测预警规范化、数据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病虫害 信息技术 神经网络 SVM 3S 物联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