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源性湖泛水体主要含硫致臭物及其产生机制
《湖泊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水生生物残体诱发的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高浓度的含硫致臭物质对水生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些致臭物质的来源途径及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无详细报道.通过使用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生物残体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各类生物残体均能导致湖泛的发生,其中藻类残体中含有的大量含硫氨基酸导致水体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浓度升高尤为突出.使用蛋氨酸作为前驱物质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影响蛋氨酸降解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光照和厌氧条件,其中光照的影响更大.对蛋氨酸降解率与铵态氮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无论有无生物作用二者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蛋氨酸降解的第一步应为发生脱氨基作用.对α-羟丁酸、α-酮丁酸和4-甲硫基-2-氧代丁酸等中间产物在体系中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4-甲硫基-2-氧代丁酸在体系中很难积累,而α-羟丁酸和α-酮丁酸则有较明显的累积过程,说明脱甲硫基作用可能在脱氨基作用后很短时间内发生,或二者同时发生,由此产生甲硫醇,甲硫醇再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以及硫化氢等.
关键词: 湖泛 含硫氨基酸 蛋氨酸 挥发性硫化物 脱氨基作用 太湖 贡湖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荫对早熟禾产量因子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 2015 CSCD
摘要:测定了草地早熟禾5个不同品种在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单株成穗数、单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品种润草1号和09-2早熟禾单株成穗数、单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性状均表现较为优良,表明润草1号和09-2是较耐荫的品种。其中,"润草1号"在遮光率77%时单株产量与其他品系差异显著,在遮光91%仍有少量抽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蛳替代商品饲料比例对中华绒螯蟹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蟹塘稳产条件下,为减缓水体氮、磷负荷压力,采用小塘试验法,以常规生产措施为对照(即螺蛳基础用量6000kg/hm2、外源商品饲料4500kg/hm2),以蛋白质含量为核算标准,通过增加螺蛳的用量替代商品饲料的减少用量,设计了螺蛳蛋白替代商品饲料蛋白的5个不同比例处理,分别为0%、25%、50%、75%、100%,测定了中华绒螯蟹产量、塘内水体氮、磷含量等指标,研究了内源螺蛳饲料替代外源商品饲料的不同比例对中华绒螯蟹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蟹塘螺蛳常规用量(6000kg/hm2)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产量、去除饲料投入的毛利润与螺蛳替代外源饲料比例均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曲线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增加螺蛳投喂量、减少外源饲料用量,蟹塘水体无机氮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对无机磷含量影响较小,但整个养殖过程的水样无机氮含量中位数值符合5类水标准要求;无机磷含量中位数值符合3类水标准要求;综合产量、水体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在蟹塘溶氧充足条件下,外源饲料的适宜可替代比例为37.85%~51.25%,按螺蛳替代饲料比例为40%条件计算,即饲料用量2700kg/hm2、螺蛳用量14 550kg/hm2。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螺蛳 商品饲料 替代比例 产量 氮磷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紫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个紫甘薯基因型(品系)为材料(徐薯28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分析评价盐胁迫对紫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a Cl处理下,各基因型紫甘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徐紫薯2号、徐紫薯6号和泰中11号块根鲜重高于CK;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的(盐敏感指数)SSI得出耐盐性较强的紫甘薯品系为泰中11号和徐紫薯6号;耐盐性较弱的品系为商077-1和烟薯074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期施肥对小麦品质的作用,在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蛋白及淀粉相关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品种的互作对小麦大部分蛋白和淀粉特性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及面粉糊化特性参数影响基本一致。单施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干、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施有机肥处理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而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施用无机肥不能显著改善面粉糊化特性。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而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不利。大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专用品种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林895’杨PdNAC1基因克隆及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林895’杨(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 cv‘Nanlin895’)为材料,通过RACE-PCR技术,获得了NAC1基因的全长c DNA,命名为Pd NAC1。该序列含有1个长90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2个氨基酸。该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4.23 ku,等电点为7.44。分析其氨基酸序列发现,该蛋白具有典型NAC转录因子特征,NAM结构域位于11~135个氨基酸之间,含有A、B、C、D、E 5个亚结构域,该区域可以结合DNA;而C端含有一个高度变异的转录激活区。利用杨树原生质体对Pd NAC1蛋白进行细胞亚定位,结果发现Pd NAC1不仅明显定位于细胞核中,而且在细胞膜上也有表达。但Pd NAC1是否具有相应的跨膜结构域尚不明确。
关键词: ‘南林895’杨 NAC转录因子 Pd NAC1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互作水稻冠层氮素敏感光谱筛选研究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连续两年的水稻氮磷互作盆栽试验,于水稻拔节、抽穗、灌浆等主要生育时期同步测定了冠层反射光谱和水稻植株总氮含量,系统分析了350~1 330 nm波段范围内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差值(DVI)、比值(RVI)及归一化(NDVI)光谱指数与植株总氮含量的关系,筛选了可用于氮磷互作环境下的最佳光谱指数,建立了估算模型,并与已有的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氮磷交互下水稻冠层光谱受氮素的影响明显高于磷素,呈现随施氮量的增加可见光区反射率下降,近红外区上升的规律;但对磷肥的响应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施磷在缺氮情况下提高了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反射率,不缺氮情况下却使可见光区反射率降低。与植株总氮含量相关性较好的波段组合基本不受植被指数构造形式的影响,表现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近红外(780~1 330 nm)/可见光(750~770 nm)区域、红边(640~700 nm)区域和可见光(450~500 nm)区域。但施磷与不施磷处理的总氮光谱指数敏感波段组合区域有所变化,施磷处理的敏感区域要小于不施磷处理,且相关性决定系数有所降低。存在对施磷不施磷处理都比较敏感的光谱指数区域,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分别以RVI(FD719,FD740),NDVI(FD419,FD552),DVI(FD707,FD713)表现最佳,建模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80、0.87,几乎不受氮磷交互作用的影响,验证模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8、3.68、3.47。已有的氮光谱反演参数中则以m ND705、PRI、NDVI705表现最好,但其预测精度明显受磷肥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在拔节期,不施磷处理下的精度要远低于施磷处理,且整体精度均低于本研究新选的氮光谱指数。因此,氮磷互作对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的波段组合及预测精度产生影响,要提高氮素光谱诊断精度,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光谱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与磷素含量的特征研究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伦市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黑龙江省县级市,为了解该市土壤重金属及磷素现状,2008年采集了农田耕层土样95个、亚耕层土样95个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92个,分析了其中的Cu、Zn、Cr、Ni等重金属全量和磷的含量。在前期结果的基础上,2009年又选取8个土壤剖面来进一步研究磷在垂直深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市耕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与松嫩平原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较,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有效磷的富集趋势明显。从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总磷和有效磷的分布与重金属的分布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趋势,重金属主要来源可能来自土壤母质,化学磷肥对重金属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大量施加磷肥也是该地区有效磷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重金属和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有效磷的含量在各发生层差异比较明显。进一步的磷剖面结果显示:有效磷和水溶磷含量总体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都先急剧下降,表层磷富集趋势明显,并有向下迁移的趋势,随后呈现含量稳定、缓慢上升或者巨大波动3种趋势,这与耕作历史、耕作方式及所种植的作物类型等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本研究中针对上海市闵行区某农贸市场的海产品开展为期1年的调查分析,共采集257份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7-2008),以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CV)两种选择性培养基辅助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结合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鉴定,从84份阳性样本中获得10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其结果表明:该农贸市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为32.7%,其中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最高(达54.4%),蛤蜊和海瓜子次之(分别为33.9%,25.6%)。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与季节性变化直接相关。对107株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进行PCR筛查,tdh阳性菌株为10株,trh阳性菌株为1株,并且此株菌为tdh、trh双阳性菌株,tdh和trh的携带率分别为9.4%和1.0%,tdh、trh双基因的携带率为1.0%。结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这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重大改革回顾与展望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一切土地制度改革都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是有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些却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中国从建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后又经历了3次历史性重大调整,即农村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阶段土地新政的演变。与一般规律一样,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本研究客观回顾中国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性阶段,实事求是评价其意义和局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展望,提出改革方向和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