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草还田与移栽方式对油菜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轻简移栽方式下,油菜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差异,可为研制适合太湖地区稻茬油菜轻简化移栽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稻草还田量(A1:稻草全量还田;A2:稻草不还田)与不同移栽方式(B1:机械起垄摆栽;B2:免耕穴栽),研究其对产量、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其省工节本情况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下,油菜每角粒数、千粒重、主花序长度、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抗逆性等性状均优于稻草不还田,最终使产量增加。机械起垄摆栽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高于免耕穴栽,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机械起垄摆栽有利于通风透光,还可显著提高油菜抗逆性,促进了油菜的高产稳产。与免耕穴栽相比,机械起垄摆栽实现了节本18%,纯收益增加3750元/hm2,投入产出比达1:1.58。稻草全量还田下机械起垄摆栽技术能显著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有效缓解油菜移栽劳动力紧张,适合在太湖流域稻油两熟制耕作地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染水灌溉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污染水灌溉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城市污水以外,污染水还包括污染的地表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矿区废水、垃圾渗滤液等。文章回顾了污染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作用,分析了中国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污染水灌溉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壤表层,具体表现为:(1)改变了土壤的p H值,不同地区、不同的污染水类型对土壤p H值的影响结果不同;(2)重金属在土壤表层富集,向深层土迁移的速率比较缓慢,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迁移规律不同,重金属富集程度与污水灌溉时间密切相关,Cd、Pb等的活性较高,生态污染风险最大,应引起足够重视;(3)土壤表层氮、磷及有机质含量增加,长期进行污灌的土壤,易造成地下水中NO3--N污染,土壤全盐量也呈增加的趋势;(4)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中国的污染水灌溉存在:(1)缺乏整体监管与监测体系;(2)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缺乏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问题。加强污染水灌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制定全面的污染水灌溉规划,为污染水灌溉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宣传、设置缓冲区,加强监管力度等,有效避免病原菌传播风险;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措施,可以充分、高效地利用污染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薯17号是从苏薯2号×南薯99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淀粉加工用甘薯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探明该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生理,采用多点鉴定的方法对苏薯17号的生产力进行了鉴定,通过不同生育期的挖根调查和不同的肥料处理研究了苏薯17号的高产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苏薯17号的平均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13.80%、22.80%和25.34%,薯块平均干物率33.2%,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为优良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苏薯17号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12,与对照品种徐薯22相当,平均净同化率为5.45,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3.97%,苏薯17号块根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徐薯22,生长60 d后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由此表明苏薯17号为高净同化率型品种。栽培研究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本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2.5,75,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BSDV侵染对水稻AB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侵染对水稻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的影响,通过灰飞虱在水稻日本晴和淮稻5号两个品种上人工接种RBSDV,待接种的水稻表现明显矮缩症状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ABA含量。结果显示,在接种RBSDV的日本晴和淮稻5号中,ABA含量均明显增加。接种病毒的日本晴植株中ABA含量为111.04ng/g,而对照中仅为60.86ng/g;淮稻5号对照植物ABA含量为70.61ng/g,而病株中ABA的含量为102.60ng/g。为进一步明确病毒侵染如何调控ABA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日本晴接种RBSDV 8d,12d,16d和60d时ABA合成关键基因(OsZEP、OsNCED1、OsNCED2、OsNCED3、OsNCED4和OsNCED5)及分解关键基因(OsABA8ox1、OsABA8ox2和OsABA8ox3)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8d,ABA合成和分解代谢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其中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随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60d时OsNCED3、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为对照的3.97、7.66和2.99倍,而OsZEP,OsABA8ox1和OsABA8ox2的表达量则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RBSDV侵染后可能既影响了ABA合成也影响了其分解,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ABA含量增加。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 脱落酸 合成 分解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Cu2+、Mn2+和Zn2+)不同时间(12、24、48、72和96 h)处理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细胞密度(D650)、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max)、半饱和光强(IK)和光能利用效率(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在12和24 h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48 h处理下,Cu2+和Zn2+可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96 h处理下,除100μmol·L-1Mn2+依然对斜生栅藻生长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所有处理均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其中Cu2+对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Re,t,max、IK和α参数值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步增大。总体来看,各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u2+>Zn2+>Mn2+。Re,t,max、Y和IK参数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Mn2+和Zn2+的适应性,而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Cu2+的适应性。
关键词: 斜生栅藻 Cu2+ Mn2+ Zn2+ 叶绿素荧光参数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以该区域推广面积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6号’、‘济麦22’和‘烟农19’为材料,在试验总结出包括基本苗调控和氮肥运筹等一套适宜黄淮地区稻茬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稻茬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群体,对其系列生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小麦群体(产量为7 380~7 889 kg·hm-2)相比,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体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超高产小麦抽穗前茎蘖数较高产群体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群体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生育前期较高产群体低,抽穗后则显著高于高产群体,两者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无明显差异;超高产小麦抽穗期、乳熟期与蜡熟期的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小麦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高于高产群体。因此,本文提出了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单位面积穗数(700±20)×104·hm-2,每穗实粒数>32,千粒重>42 g,茎蘖成穗率>4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6.5~7.0;成熟期总干重>20 700 kg·hm-2,粒叶比>14 mg·cm-2;抽穗期根冠比>0.28,根系伤流量>7.1 g·m-2·h-1;收获指数>0.4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式PCR检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对进口大豆样品中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快速检测,试验根据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REP-PCR扩增测序结果,设计了1条特异性引物Cff F11,与引物Cff FOR组合,建立了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检测方法对多种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时,只有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其他病菌不产生扩增反应;巢式PCR方法检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菌悬液时,其灵敏度达到3.1×103cfu·m L-1,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制备带菌率为0.5%的大豆样品,用巢式PCR方法 1h内就可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在对实验室留存的100份进口大豆样品检测时,1份样品扩增到了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证明此份大豆样品中携带的病菌为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本试验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且检测准确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口岸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界因素对徐紫薯3号产量与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紫薯3号具有花青素含量高、萌芽性好、耐储存,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等优点。为明确外界因素对该品种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栽培措施从而提高该品种的产量以及花青素含量。利用正交试验研究激素(乙烯和赤霉素)、矿质元素(氯化钙和磷酸二氢钾)以及不同栽插期对徐紫薯3号鲜薯产量、薯块花青素含量和薯块花青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早栽插(5月10日)并施用1.5 kg/hm2的赤霉素和3.0 kg/hm2的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徐紫薯3号的鲜薯产量;推迟栽插期(6月10日)并无需激素和矿质元素处理时,可以提高徐紫薯3号收获时的花青素含量;而提早栽插(5月10日)并施用1.5 kg/hm2的乙烯则能显著提高徐紫薯3号花青素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索在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以‘苏玉23’为材料,通过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常规肥配施等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其对玉米出苗、茎秆形态、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不还田+不施肥料(T0)对玉米出苗质量、植株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分配、穗部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造成不利影响。小麦秸秆还田+肥料配施处理(T2、T3、T4)能显著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和幼苗素质,有利于植株的正常发育。与对照化肥处理相比,小麦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2)虽能改善玉米出苗质量和茎秆形态,但对玉米穗部特征和产量有不利影响。T2处理缩短穗长,降低千粒重6.7%,导致减产8.4%;而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或优化施肥处理(T3、T4)均有促进作用,出苗素质显著提高,其中以小麦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T4)效果最显著。与对照(T1)相比,T4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4.0%和6.7%,增产5.8%。播种后15天,T4处理的出苗率达到77.9%,比对照增加4.9%,出苗均匀度提高14.4%,为玉米增产提供了保障。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秸秆还田能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配施有机肥和优化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以优化施肥效果更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育苗模式对草莓花芽分化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2种育苗模式对草莓花芽分化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草莓优良品种‘红颜’为试材,比较传统地面避雨育苗(CK)和水平架式穴盘基质避雨育苗(NEW)模式下的花芽分化、植物形态、物候期、果实性状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NEW模式下花芽分化早;CK的有机碳(C)、全氮(N)含量总体都高于NEW,CK的C/N比值平稳,NEW的C/N比值在花芽孕育的集中期快速增长;CK的GA、IAA含量显著高于NEW,NEW的ABA含量先上升后小幅下降,NEW的CTK含量一直上升,但含量低于CK;NEW的ABA/GA高于CTK/GA,ABA/IAA高于CTK/IAA,但变化趋势较为相近;CK的各项植株形态指标都高于NEW,CK第1批花序的物候期均较NEW相应退后;NEW模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与CK相当,NEW的前期产量显著高于CK,占总产量的48.2%,中、后期产量以CK为高,总产量都达380.0 g·株-1。【结论】NEW模式下的花芽分化早,早期产量高,合适的C/N比值可以促进草莓的花芽分化,ABA/IAA可以解释草莓花芽分化的机制。
关键词: 草莓 花芽分化 早熟化栽培 C/N 内源激素 激素比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