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进口大豆中菜豆晕疫病菌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进口大豆样品中菜豆晕疫病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根据菜豆晕疫病菌的argK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52B/8F和24B/24F,建立了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检测方法对多种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时,只有菜豆晕疫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其他病菌不产生扩增反应;巢式PCR检测方法对菜豆晕疫病菌基因组DNA和菌悬液检测时,其灵敏度分别达到0.916×10-4ng/μL和2.4×103CFU/m 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在对100份进口大豆样品检测时,3份样品扩增到了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证明3份大豆样品中携带的病菌确实为菜豆晕疫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且检测准确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口岸菜豆晕疫病菌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2种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克隆、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一种分布广,对环境有很强适应性的重要水稻害虫。热激蛋白70(Hsp70)家族是与生物体环境适应最为密切的一类蛋白质。本研究通过RT-PCR与RACE技术克隆灰飞虱Hsp70基因,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该热激蛋白的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该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克隆了Hsp70基因的2种c 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Ls Hsc70(Gen Bank登录号为KF660252)和Ls Hsp70(Gen Bank登录号为KF660251)。Ls Hsc70全长为2 399 bp,编码65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为5.3,分子量为73 000;Ls Hsp70全长为2 468 bp,编码690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为5.8,分子量为74 900。Ls Hsc70和Ls 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Hsp70蛋白质家族的3个签名序列及1个ATP-GTP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多种昆虫的Hsp70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灰飞虱体内Ls Hsc70和Ls Hsp70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Ls Hsc70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Ls Hsp70的最高表达量在1龄若虫阶段。不同性别的灰飞虱成虫体内Ls Hsc70表达量有显著差异,而Ls Hsp70没有显著差异。高温和低温胁迫都可以诱导灰飞虱体内Ls Hsc70和Ls Hsp70的表达,在-4℃和-9℃的低温胁迫下,Ls Hsc70和Ls Hsp70分别达最大的表达量。在40℃,Ls Hsc70和Ls Hsp70表达水平均在处理后0.5 h时最高。而在-4℃,Ls Hsc70和Ls Hsp70的表达水平均在处理后1 h时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灰飞虱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Ls Hsc70和Ls Hsp70表达,来应对不良的环境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降解与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氯虫苯甲酰胺是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具有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为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在作物和环境中的降解情况及残留分析方法,本研究介绍了氯虫苯甲酰胺的理化特性、作用机理、作用特点与抗药性,总结了它在作物、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研究现状,概述了其残留物的提取、净化、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绿色环保杀虫剂,非常适合于害虫的抗性治理和综合治理。目前在各类样品基质中其残留物的检测分析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作物上降解速度快、半衰期短,属于易降解类农药,按照推荐剂量正确施用,在作物上不会造成残留,但它在土壤中的持留期较长,长期使用可能存在累积残留风险。此外,该杀虫剂对家蚕毒性高,在蚕区应谨慎使用。同时,大量、频繁地使用该杀虫剂已经发现有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对NaCl胁迫下枸杞幼苗生物量、总黄酮及K~+、Na~+含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施用NaCl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刈割1次、刈割2次处理及0,0.3,0.6,0.9g/kg4个NaCl胁迫水平(分别以S0、S1、S2和S3表示)对中华枸杞和黑枸杞幼苗生物量、总黄酮及K+和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刈割2次处理中华枸杞与黑枸杞幼苗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分别比刈割1次处理增加0.50~2.33g/盆和0.96~5.20g/盆,且NaCl水平越高,差异越明显;不同刈割措施下,中华枸杞均以S2处理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56~12.8mg/g,黑枸杞在刈割2次和刈割1次时,总黄酮含量分别以S1和S3处理最大,为8.52mg/g,15.8mg/g和9.18mg/g,且刈割2次处理总体有利于中华枸杞和黑枸杞总黄酮的累积;不同刈割措施下,中华枸杞与黑枸杞幼苗K+、Na+含量均以幼叶高于嫩茎,中华枸杞叶、茎中Na+含量以S2处理最高,黑枸杞则以S3处理最高;高浓度NaCl胁迫下(S2与S3处理),枸杞叶中的K+/Na+比值均以中华枸杞小于黑枸杞。
关键词: 刈割 NaCl胁迫 枸杞幼苗 生物量 总黄酮 K+和N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直播旱种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扬稻6(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进行直播,设置麦秸秆掩埋水种、麦秸秆覆盖旱种、麦秸秆掩埋旱种和常规水种(秸秆不还田,对照)4种处理。结果表明:同常规水种相比,掩埋水种产量增加,增加幅度为10.2%~11.5%,同对照差异显著;掩埋旱种和覆盖旱种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为3.0%~6.6%,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掩埋水种、掩埋旱种和覆盖旱种均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及RVA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秸秆还田后籽粒灌浆中后期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中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掩埋旱种、掩埋水种和覆盖旱种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抗氧化剂对耐盐柳树愈伤组织褐化抑制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种不同浓度抗氧化剂维生素C(V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硫代硫酸钠(Na2S2O3)处理褐化的耐盐柳树海柳1号愈伤组织,检测结果表明:在PVP浓度为8mg·L-1时,总酚含量下降显著,与对照相比下降了86.8%;与愈伤组织褐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PVP为8mg·L-1时活性分别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升高了94.8%和79.7%;且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PVP为8mg·L-1处理时,活性达到最低,与对照相比降低了59.8%和67.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程度与总酚含量、POD和PPO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SOD、CAT活性则呈负相关。说明PVP处理海柳1号愈伤组织,能有效抑制总酚的积累,降低其褐化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强度的盐胁迫对萝卜幼苗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为萝卜的抗盐机制研究和耐盐品种的选育做一些前期研究。在人工基质培养条件下,通过往营养液中加入Na Cl,配置成不同浓度盐溶液(0、50、100、150、200 mmol/L),以此模拟盐胁迫逆境。在幼苗生长方面,随盐分的升高,叶片鲜重、地上部鲜重等7个指标出现明显下降,在盐浓度超过100 mmol/L以后,这些指标都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而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2个指标随盐分增加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期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盐分升高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再降低的规律。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呈现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在200 mmol/L浓度下,迅速下降。盐胁迫抑制萝卜幼苗的生长,并且逆境强度越强,抑制越明显。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盐胁迫下起到了维持细胞膜稳定的作用;相对叶绿素、丙二醛的含量能较好地反映出幼苗受盐害的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野生草莓基因组大小估算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估算野生草苺的基因组大小。【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内标,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6个野生草莓种7个待测样品的基因组大小。【结果】6个野生草莓种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黄毛草莓(274±3.80)Mb,五叶草莓(红果类型)(268±3.73)Mb,五叶草莓(白果类型)(258±5.40)Mb,西南草莓(245±3.28)Mb,东北草莓(241±4.28)Mb,森林草莓(231±3.19)Mb,绿色草莓(230±2.83)Mb。【结论】野生草莓基因组大小的测定为草莓属植物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及其基因组进化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