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SbSBP5基因参与高粱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box(SBP-box)基因编码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其功能涉及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过程,包括植物叶片的形态建成、胚胎发生、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更替等,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克隆了高粱SbSBP5基因,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逆境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bSBP5编码88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典型SBP结构域,其启动子区含有ABRE、ARE和MBS等逆境相关顺式元件;SbSBP5可受PEG和外源ABA诱导上调表达,表达峰值时分别是对照的12倍和11倍,SbSBP5启动子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可驱动GUS报告基因表达,并且其活性可受干旱和ABA诱导增强,分别是对照的3倍和4倍.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SbSBP5参与了植株对干旱和外源ABA的响应,为深入研究SbSBP5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铬污染农田土壤菌群多样性及修复菌株的筛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种资源筛选是铬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基础.以铬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并根据多样性分析结果,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快速筛选对铬具有适应性和去除能力的细菌,以寻找能在铬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菌种资源.结果显示:受铬污染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低于未受铬污染土壤.门水平上,铬污染土壤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未受铬污染的土壤,是两种生境丰度差异最大的门.属水平上,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铬污染土壤中丰度最高的优势属,显著高于未受铬污染的土壤.从铬污染土壤中共分离到6株能够耐受1 000μg/mL铬的细菌. 6株菌都具有一定的六价铬Cr(VI)去除能力,其中Cr1、Cr3和Cr8能在72 h内将500μg/mL铬培养基中的Cr(VI)全部去除,Cr8能在72 h内将1 000μg/mL铬培养基中的Cr(VI)去除61.2%. 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6株菌中有5株属于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1株属于放线菌门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结合菌体及菌落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结果,铬去除能力最高的Cr8菌可初步被确定为C. aquatile.本研究表明铬污染降低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有选择性地快速筛选铬污染修复菌株具有可行性,Cr8菌是国内首次分离到的具有铬污染修复功能的纤维微菌属菌株.(图11表5参40)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耐铬 纤维微菌属 快速筛选


传统食品酸粥的发酵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从酸粥中分离的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h8-c作为发酵菌株,进行了酸粥的发酵工艺研究.使用不同的接种量和原料处理方式对糜米进行发酵,并以乳酸、自由氨基酸含量和感官评价作为酸粥的评价指标.结果 显示,以1%接菌量生米发酵48 h,酸粥风味最佳,酸度适口、自由氨基酸含量较高,达到177.23μg/mL.以相同工艺使用不同谷物为原料进行发酵,不同谷物的酸粥自由氨基酸含量存在明显区别,依次为小米>大米>糜米.与混合菌株发酵产品相比,以戊糖乳杆菌h8-c作为初始菌株发酵的酸粥,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别,自由氨基酸含量是混菌发酵的2倍,且单一乳酸菌发酵的酸粥口味更加纯正,没有异味.该研究确定了酸粥发酵的基本工艺,相关数据为酸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汽蒸处理对苦荞麦粉物化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研究了汽蒸处理和未处理苦荞粉的色度、糊化特性,通过偏光显微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红外吸收光谱技术表征了淀粉和蛋白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了其特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汽蒸处理引起苦荞粉的粒径大小略有增加;淀粉的结晶度及短程有序结构含量降低;蛋白质的部分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转变为无规则卷曲结构;增加了苦荞粉的白度值和黄度值、降低了苦荞粉的亮度值和红度值;降低了苦荞粉的糊化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及回生值,而糊化温度升高。汽蒸处理引起苦荞粉中的淀粉发生部分胶凝化及蛋白质发生变性,改善了苦荞粉的色度特征及苦荞粉糊的稳定性。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与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iolog-ECO技术、WinRHIZO扫描仪及其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对照CK(施肥量为0)、施复合肥F(施肥量为600 kg·hm-2)、施有机肥O(施肥量为7 500 kg·hm-2)、有机无机肥配施OF(施肥量为复合肥300 kg·hm-2+有机肥3 750 kg·hm-2)处理下煤矸石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及苗期玉米根系形态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煤矸石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OF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最高,分别为3.22和0.96, Eveness指数最低,为0.21,而CK处理与之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最低,分别为3.07和0.95,Eveness指数最高,为0.23;影响该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关键碳源包括6种氨基酸(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L-苯基丙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4种酯(D-半乳糖酸γ内酯、丙酮酸甲酯、吐温40、吐温80)、1种胺(腐胺)、5种酸(D-半乳糖醛酸、2-羟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r-羟基丁酸、D-苹果酸)、3种糖(?-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a-环状糊精)、3种醇(I-赤藻糖醇、D,L-a-甘油、D-甘露醇);OF处理下玉米根系形态参数如根长、根体积、根系分形维数及玉米生物性状如生物量、茎粗、株高等与CK处理差异最为显著,说明OF处理有利于煤矸石复垦土壤质量的恢复与提高,利于煤矸石复垦区玉米生长.
关键词: 煤矸石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玉米生长


不同水分条件下HMW-GS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SY95-71(1,13+16,5+10)和CH7034(1,14+15,5'+12)重组自交系研究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Glu-1位点各亚基及组合对品质性状的效应受水分条件影响,当Glu-A1为1,Glu-D1为5'+12时,14+15面团形成时间(雨养)和最大抗延阻力(灌溉)明显高于13+16,增幅分别为5.10%和6.16%;Glu-A1位点为1,Glu-B1为13+16时,含5+10亚基的沉降值(灌溉),以及雨养条件下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显著高于5'+12;1,14+15,5+10组合对沉降值(雨养和灌溉)和拉伸面积(灌溉)的效应大于1,13+16,5'+12,增幅分别为7.49%、9.54%和10.39%.各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延伸性、1,13+16,5+10的稳定时间以及1,14+15,5+10的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受水分影响较大,1,13+16,5+10和1,14+15,5+10的面包体积在雨养条件下大于灌溉条件下,1,14+15,5'+12和1,13+16,5'+12则反之.研究结果对选育和推广符合当地生产用途和栽培模式的品种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重组自交系 品质性状 灌溉 雨养


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硒对铬胁迫下茄子生理特性及铬吸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硒对茄子中铬胁迫的缓解作用,采用土培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铬胁迫水平下,施加不同浓度的硒对茄子生长、生理特性及铬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铬浓度增加,单一铬处理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铬毒害表现为株高、根长、根、茎、叶干重及叶绿素含量受抑制。随着铬浓度的增加,叶片中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铬硒混合处理结果表明硒有减轻茄子铬毒害的作用,不同浓度的铬胁迫下,施加不同浓度的硒缓解效果不同,10,20,40,80mg/kg的铬处理下,分别施用12,24,48,48mg/kg的硒缓解效果较好,茄子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和植株体内铬的积累降低。


3种高粱品种淀粉特性和酿造黄酒的风味品质分析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杂22号’、‘晋粱白2号’、‘晋粱白3号’3种高粱为原料酿造黄酒,分析研究淀粉对黄酒风味品质的影响。对3种高粱进行淀粉、直链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等理化指标的检测;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3种高粱籽粒内部胚乳结构进行分析;对3种高粱进行淀粉提取,检测其溶解度和膨胀度;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3种淀粉的糊化特性;采用3种高粱进行发酵酿造黄酒,并对3种高粱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种黄酒分别检测到102、109、110种风味物质,总质量浓度分别为392.210、344.342、635.695 mg/L,其中异丁醇、异戊醇、苯乙醇、十六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是主要的风味物质。‘晋粱白3号’的支链淀粉质量分数最高,风味物质的种类及质量浓度也最高,证明淀粉质量分数对黄酒风味物质的种类及质量浓度起到了积极影响,为黄酒酿酒原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GhACT1启动子驱动Lc基因在棉花幼胚纤维中特异表达
《棉花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转基因棉花,是促进改良棉花纤维颜色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棉花纤维特异表达GhACT1启动子驱动下的玉米色素基因Lc转入棉花,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outhern blot检测确认,跟踪观察植株的颜色变化,并对转基因再生株系营养体及幼胚纤维进行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PCR检测,分析该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25个转基因株系,观察发现这些株系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RT-PCR检测结果发现,Lc基因在叶、叶柄及茎中没有表达,而在开花后1~12 d的幼胚及纤维中有较强表达,并且转基因幼胚纤维在离体光照培养1周条件下呈现红色.[结论]Gh ACT1启动子驱动下的Lc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具有幼胚纤维特异表达特性,在离体光照下,能够改变棉花纤维的颜色.说明通过转基因方法改良棉花纤维颜色是有潜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