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营凹陷滑塌型重力流沉积分布特征及三角洲沉积对其影响
《地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角洲沉积为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它对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岩心、三维地震、测录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总结不同类型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和分布特征,分析三角洲作为物源对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滑塌型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沉积和浊积岩4种类型,不同类型其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差异显著.研究区砂质碎屑流沉积最为发育,滑动滑塌沉积次之,浊流沉积和泥质碎屑流沉积少量发育.不同地区重力流沉积发育程度及常见垂向序列存在差异,博兴南坡与辛133区块重力流类型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常见多期次砂质碎屑流沉积相邻或相间垂向组合;牛庄南坡与中央隆起带地区类似,由近及远,重力流类型及垂向序列存在较大差异;营11区块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为主,浊流比例相对其他区块较高;丰14区块单井重力流类型整体较单一,为砂质碎屑流沉积或滑塌沉积.三角洲砂泥百分含量控制了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特征;三角洲沉积物粒径控制原始前积角大小,前积角越大,滑塌型重力流越发育,但滑移距离相对越近;三角洲的坡折点控制下,滑动滑塌沉积主要分布在斜坡坡脚和同沉积断层附近,浊流沉积主要分布在深水平原,碎屑流沉积在斜坡坡脚-深水平原均有分布;三角洲高的堆积速率通过减小内摩擦力促使滑塌型重力流的形成,其堆积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的差异对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的垂向叠置和侧向连续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滑塌型重力流沉积 沉积特征 分布特征 三角洲物源 沙三中亚段 东营凹陷 石油地质.


钻探勘察加-鄂霍茨克海基底:检验地幔柱假说的最终途径
《科学通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关地幔柱的激烈辩论已有15年了~([1~7]).这个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地幔柱是否存在,是否真正是地球热演化的一种重要动力学方式,还是人们用来方便解释某些地质现象的需要~([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之前不少所谓的地幔柱并非地幔柱,而是一些零散的地幔熔融异常.尽管如此,这个辩论进展缓慢,远未达到共识.究其原因,障碍在于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往往是人云亦云.不少研究地幔柱的人对地幔柱假说的核心含义并不清楚,也有不少人并不明白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


干贝水分含量可视化检测方法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含量影响干贝的口感、质地等品质特征,而且与其贮存期密切相关。应用高光谱成像与检测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干贝水分含量的快速检测。实验采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380~1 030nm波段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采集得到6个不同干燥时期共90个干贝样本高光谱图像。提取所有样本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数据,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权重回归系数法(Bw)分别提取了7个和4个特征波长。基于所提取的特征波长和全波长分别建立光谱数据与水分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三种模型分别是SPA-PLSR,Bw-PLSR和PLSR。建模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都高于0.95,预测均方根误差都低于10%,三种模型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都能很好地预测干贝的水分含量。在所有模型中,SPA-PLSR模型具有较少的波长变量和较高的预测能力(97.28%),因此本文基于SPA-PLSR模型,采用伪彩色图像编程技术实现了干贝图像上每个像素点的水分含量的可视化预测。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可用于干贝水分含量分布的可视化检测。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干贝 水分含量 特征波长提取 偏最小二乘回归


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的出峰顺序和质谱特征,结果表明:脂肪酸在强极性毛细管柱BPX-70(120 m×0.25 mm×0.25μm)上的出峰顺序具有一定规律。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出峰顺序依次为C_(18:1 6t)、C_(18:19t)、C_(18:1 11t)、C_(18:1 9c)、C_(18:1 11c)和C_(18:2 9t,12t)、C_(18:2 9c,12t)、C_(18:2 9t,12c)、C_(18:2 9c,12c)。根据断裂规律和质谱特征分析,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 55(基峰离子)、222([M-74]~+)、264([M-32]~+)和296(M~+),而亚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67(基峰离子)、220([M-74]~+)、263([M-31]~+)和294(M~+)。油酸和亚油酸的异构体分别具有相同的特征离子,且质谱图极为相近,说明不能通过特征离子和质谱图判断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的双键位置和顺反构象。


南海鸢乌贼墨汁多糖分离纯化及组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南海鸢乌贼墨汁中分离纯化多糖,并分析其多糖组分。方法:利用水提醇沉法得粗多糖,通过固相萃取层析法除色素对多糖进行纯化,纯化多糖依次经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cryl HR-300凝胶柱分级纯化,按峰收集得单一组分,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衍生化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糖组分。结果:粗多糖经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cryl HR-300凝胶柱后收集得到3个糖组分,分别为SIP1、SIP2、SIP3;通过PMP衍生化方法分析单糖组成,得:SIP1是由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3种单糖缩合而成;SIP2和SIP3分别是由D-甘露糖、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及L-(-)-岩藻糖5种单糖按照不同比例缩合而成。


电化学方法研究石墨烯和磷酸三苯酯(TPP)与模拟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通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大多以混合物形式存在,进入生物体后通常会产生联合毒理效应.石墨烯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容易与其他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容易与石墨烯发生相互作用.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和TPP与模拟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石墨烯和TPP均可导致磷脂双层膜修饰的金电极的阻抗降低,说明两者均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模拟生物膜的完整性,推测石墨烯和TPP同时存在时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增大对模拟生物膜的破坏程度.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污染物有可能与细胞内的DNA或蛋白质等大分子发生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该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性提供理论依据.


海洋—声学耦合过程不确定性快速预报
《声学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声速空间非均匀和时变条件下的声场不确定性快速预报问题,根据海洋-声学耦合模式预报声速场时空变化过程,获取声速垂直结构不确定性分布规律,提出经验正交函数-随机多项式展开方法,以降低不确定参数维度,得到声场不确定性分布.数值计算表明该方法在保证同等精度的同时可大幅减少计算量,相比常规随机多项式展开方法计算效率可提高2个数量级,且计算量不随声速剖面复杂程度变化而改变.经海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声场及其不确定性的快速预报。


三维各向同性介质矢量波场保幅分离方法
《煤炭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维各向同性介质中,基于常规散度和旋度算子分离得到的纵横波在物理意义和发生极性的反转位置上无法与原混合波场完全对应。现有的矢量波场分离方法是在波场求取散度和旋度基础上再做一次梯度和旋度运算,分离后的矢量纵横波与原波场极性反转位置一致,但不保幅。从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出发,在波数域推导了矢量纵横波分离公式的表达形式,并结合有限差分过程给出了其在空间域的求解方法。该方法的本质是利用纵横波的传播速度对现有的矢量波场分离方法进行振幅校正,并将校正结果分别作为纵波与横波对于时间的二阶偏导。简单层状模型和SEG/EAEG盐丘模型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复杂波场的矢量纵横波分离,并保证分离后纵横波的波形与原混合波场保持一致,具有较好的保幅性。


渤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对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就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南部地区(包括渤南低凸起、黄河口凹陷、莱北低凸起、莱州湾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发育演化特征及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存在三组优势发育方向,NNE向断裂属郯庐断裂带渤南段,可分为西、中、东三个分支带,走滑特征明显;近EW向及NE向为伸展性质的控凹、控带断裂;三组断裂相互切割,形成了渤海南部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古近纪具有两个沉积–沉降中心,黄河口凹陷中心受控于近EW向断裂,莱州湾凹陷的沉积中心受近EW向和NNE向断裂共同控制,至新近纪,沉积中心呈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演化体现了断–拗与走滑的叠加效应,可以划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的初始裂陷、沙三段沉积期的伸展裂陷、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的走滑–伸展和馆陶组沉积期以来的走滑–裂后拗陷四个阶段。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渤海南部 郯庐断裂带 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峡及周边地应力分布规律与应力积累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渤海海峡及周边表层、浅表层地应力分布规律的异同及区域应力积累程度,以通道中轴线上布设的5个浅钻水压致裂数据为基础,结合收集的周边区域深钻数据,建立了海峡处表层、周边区域浅表层应力参数随深度分布的离散点图,计算出了各参数与深度的回归公式,研究表明,Hσ和hσ两个水平主应力与深度符合线性关系式,HK,hK,aK三个侧压系数与深度符合双曲关系式,HhK,Hμ,mμ三个比值参数与深度的双曲线关系不明显,总体上更接近于线性分布。对比研究表层、浅层的回归公式发现,两者的水平主应力回归公式差异显著,侧压系数回归公式差异较小,比值参数的回归公式基本一致,揭示基于工程的表层应力测量数据也可以用于脆性地壳的应力积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中。分析区域能量积累状况,提出对于mμ>0.7的浅部逆断点,需结合Hμ的值综合确定其能量积累程度;测点的Hμ,mμ值综合研究后认为渤海海峡19个表层测点及周边86%的浅层测点处于中低水平的应力积累中,地壳稳定性高;京津唐地区的部分测点应力积累水平较高,地壳稳定性差,需要密切关注,但对跨海通道工程的影响不大。取得的认识对环渤海区的构造应力场、断裂活动性研究及通道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地质工程 渤海海峡 水压致裂法 回归分析 离散点图 应力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