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安全性研究初报
《农药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1996~ 2 0 0 0年进行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金豆 (imazamox,甲氧咪草烟 ) 40、6 0 g/ hm2 (在推荐剂量范围内。有效浓度 ,下同 ) ,施药后 12个月可以安全种植小麦、玉米和白瓜籽 ,2 4个月后可以安全种植油菜、甜菜、白菜、亚麻和马铃薯 ;金豆高剂量 (80、 12 0 g/ hm2 )对敏感作物有一定的药害。金普施特(imazethapyr/ imazamox) 50 g/ hm2 (推荐剂量 ) ,施药后 12个月可安全种植小麦、玉米 ,2 4个月可安全种植油菜、白瓜籽和马铃薯 ,不可种植甜菜、白菜和亚麻 ;倍量 (10 0 g/ hm2 )可使敏感作物严重受害。普施特 (imazethapyr) 75g/ hm2 (推荐剂量 ) ,施药后 12个月可安全种植小麦和玉米 ,2 4个月可安全种植白瓜籽和马铃薯 ;2 4个月后仍对油菜、甜菜、白菜和亚麻有严重药害。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及相关、通径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3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 ,对自交及回交后代早期世代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力估算、世代间的相关分析、F3 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以株系为单位的所有分枝性状世代间关系密切 ,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 ,表明了在此种组合后代分枝性状向正方向选择对产量的增效效果 ,因此从F2 起以株系以上单位的平均表现进行选择是与常规组合不同的选择技术。 3组合的单株粒数、主茎荚数、一级分枝荚数与单株生产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 (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 5 - 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 ,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 ,在选择培养基上 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 ,4 - 6周后再生苗长至 2 .5 - 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 ,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 ,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荚。在移栽成活的 8株T0 植株中有 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 ;在 7个T1株系中有 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 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 ,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结果 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 ,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东北春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北三省自 50年代至 90年代 3 2 0份大豆推广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看出 ,三省大豆推广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以辽宁省品种最高为 42 .45% ,吉林省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为 3 9.87%。平均脂肪含量吉林省最高为 2 0 .49% ,辽宁省最低为 1 9.48% ,黑龙江省品种平均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居中 ,分别为 40 .57%和 2 0 .2 0 %。五十年来 ,三省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提高的幅度吉林 >辽宁 >黑龙江。平均脂肪含量吉林辽宁两省品种 50年代至 90年代均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品种平均脂肪含量略有提高。吉林辽宁两省不同熟期品种蛋白质含量均从早熟组至晚熟组呈逐渐上升趋势 ,脂肪含量则从早熟组到晚熟组依次降低 ,黑龙江品种蛋白质含量从早熟组到晚熟组逐渐降低 ,脂肪含量从早熟组到晚熟组呈上升趋势


大豆超高产潜力的探讨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豆公顷 4 875kg产量潜力的探讨 ,分析了大豆高产理论和公顷产量 4 875kg株型特征。指出个体、群体和环境构成了影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同时 ,通过小面积 ( 1m2 )公顷产量 4 875kg的获得 ,描述了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和光合速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指出 ,均匀─主茎型 (黑农 4 1)和均匀—并重型 (黑农 4 0 )均可获得超高产 ,说明高产株型是多模式的。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两个高抗SMV3号株系种质哈 91R3- 184、哈 91R3- 30 1,两个感病品种合丰 2 5、黑农 16于真叶期分别接种SMV3号株系 ,在R1、R3、R5期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活性 ,结果表明 :1.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POD、PPO酶谱构型没有差异 ,只是活性高低有别 ,说明抗性与POD、PPO活性有关。 2 .接种SMV后感病品种POD、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健株和抗病品种 ,其POD、PPO部分酶带加宽色深 ,部分酶带缺失。 3.各生育阶段抗感品种PPO、POD、SOD酶活性动态的变化 ,可作为抗感病品种的生化鉴定指标。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成株抗性


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初探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以五常市为例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 ,其贡献率依次为穗 /穴 >粒 /穗 >结实率 >千粒重 >穴 /m2 ,说明每穴穗数及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 ,宜选择穗大粒多及分蘖力强的品种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为五常市的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理论依据。表 5,参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