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合丰号大豆主要推广品种农艺性状的改进与变化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 1 959- 1 995年合丰号大豆 1 5个主要推广品种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研究 ,结果表明 :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主茎粒数、主茎粒重、粒茎比随着年代的推进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每荚粒数随着年代的推进减增交替进行 ;生育期前期早 ,中前期晚 ,后期比较适中 ;百粒重、株高、分枝数、生育前期随着年代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茎粗、生育后期呈前期和后期增加 ,中期减少的趋势 ;干茎重、秆的强度随着年代推进呈增加的趋势 ;分枝粒数中期以前和后期减少 ,中后期增加 ;分枝荚数、分枝粒重随着年代的推进增减交替进行 ;底荚高度随着年代推进呈降低趋势 ;节间长度前、后期短 ,中期长 ;主茎节数变化不大 ,后期较多


溴甲烷土壤灭菌对大豆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溴甲烷田间土壤灭菌 ,研究灭菌对正茬、重茬大豆苗期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灭菌处理后重茬 (连续种植 3a)地大豆根系生长良好 ,根系形态明显改善 ,总根长、主根长、植株鲜重和根瘤数增加、孢囊线虫孢囊数为0。而灭菌处理后 ,正茬地大豆根系前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主根长、总根长、植株鲜重和侧根数有降低的趋势 ,但随时间推移 ,抑制幅度降低。溴甲烷处理促进大豆结瘤。灭菌后 ,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根系生长差异减少。溴甲烷灭菌处理可作为克服大豆连作障碍问题措施之一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1996~2000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 ,对黑龙江省推广的3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在36个品种中 ,抗病品种2个 ,占供试品种的5.5% ;中抗品种9个 ,占供试品种的25.0 % ;感病品种13个 ,占供试品种的36.1% ;高感品种12个 ,占供试品种的33.3 %。这说明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绝大部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都是感病或高感的。


大豆高光效品种(种质)选育及高光效育种再探讨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高光效种质哈 79- 94 4 0、哈 82 - 7799及高光效品种黑农 3 9、黑农 4 0、黑农 4 1的光合特性、主要形态农艺性状、产量和选育程序的描述 ,对与高光效育种相关密切的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及高光效育种目标、程序和方法进行再探讨。结果如下 :1.大豆生殖生长期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单叶光合速度仍然是高光效育种重要指标之一。 2 .大豆高光效育种目标是选育高产和超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 (种质 )。我们把在某一生态区生态类型基础上 ,具有较大光能截获能力、光能高速传递能力、高光能转化效率、高光合速率和高RuBP羧化酶活性、并具有光合产物在籽粒中高比例分配、持续较长光合时间等综合水平定义为理想光合生态型。 3 .高光效育种体系包含创造变异途径、有效快速选择变异途径和鉴定途径


风味豆制品辐照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核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聚乙烯复合膜抽真空包装 (5 0g 袋 )的风味豆制品经 5~ 1 0kGy照射 ,在常温(2 5℃ )条件下贮藏 30d,0~ 7℃条件下贮藏 90d ,经感官品评和微生物检测 ,结果表明 ,细菌总数低于 5× 1 0 4 个 g,大肠菌群 <30个 1 0 0g,符合国家卫生质量标准(GB2 71 1 -81 ) ,保持豆制品原有的色泽、香味 ,无异味 ,质地细腻 ,有弹性 ,无胖袋。蛋白质、脂肪含量辐照前后无明显变化 ,包装材料厚度为 0 0 7~ 0 1 0mm为宜。


大豆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的优化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系统及其农杆菌介导转化的适宜筛选剂浓度进行了优化 ;同时以发芽 5天的大豆无菌苗的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 ,以抗性愈伤为指标 ,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频率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大豆品种对选择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4种选择剂比较 ,PPT抑制效果最好 ,品种之间比较稳定 ;潮霉素次之 ;卡那霉素的有效浓度最高。 4种选择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 :卡那霉素 10 0~ 2 0 0 mg· L-1;G4 185 0~ 75 mg· L-1;潮霉素 2 0~ 30 mg·L-1;PPT5 mg· L-1。农杆菌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均对大豆的转化有明显的影响。感染时间以 8分钟左右为宜 ;共培养时间以 2~ 4天为宜。在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阶段的乙酰丁香酮浓度和 p H值对大豆转化频率有明显影响。p H值以 5 .4 0~ 5 .6 0为宜 ;乙酰丁香酮的适宜浓度为 10 0 μmol· L-1左右。在感染农杆菌之前 ,让外植体在高渗培养基上预培养一段时间能提高大豆下胚轴切段的转化频率。最适预培养天数为 1d。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 (体 )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 ( ELISA) ,对接种灰斑病 1、7号生理小种后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 (系 )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抗病类型大豆品种 (系 )叶片内 IAA含量较高 ,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 ;感病品种 IAA含量较低 ,GA含量降低 ,IPA含量升高 ;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 ,灰斑病 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不同生态区域环境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 1999- 2 0 0 0年黑龙江省内五个不同生态区主栽 73个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 ,除受品种本身内遗传基因控制外 ,生态环境因素 (纬度、温度、降雨等 )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间 ,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 ,不同年度间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就黑龙江省五个生态区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以安达、佳木斯最高 ,含量为4 1.4 2 %、4 1.33% ,脂肪含量以哈尔滨最高 ,含量为 2 1.2 4 % ,蛋白质含量与纬度、温度、降雨相关不明显 ,脂肪含量与纬度、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