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梨拱形棚架搭建及整形修剪技术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棚架结构简明,结构牢固,且一架多能,使用寿命长;还可矮化密植、简化修剪和利用果园作业通道进行除草、耕作、喷药等机械管理,为果园省力化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 拱形棚架 整形修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红掌耐寒性诱导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掌品种阿拉巴马1年生植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溶液,对低温12℃/5℃(白天/夜间)胁迫处理下红掌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外源SNP处理可以使红掌植株的株高、干质量、含水量和根冠比得到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电导率和MDA含量的上升,显著提高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延缓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此外,0.2 mmol/L SNP是缓解红掌寒害的最适浓度,过高浓度的外源SNP对低温胁迫下红掌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低温胁迫 外源NO 红掌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KEA家族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KEA家族基因,在转录水平探索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对缺钾、脱落酸(ABA)、氯化钠(NaCl)与山梨糖醇(sorbitol)等胁迫的响应情况,明确主效基因.[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在葡萄基因组中筛选并鉴定KEA家族基因;利用MEGA 7.0软件中的邻接法建立9种不同植物(葡萄、拟南芥、水稻、玉米、高粱、短柄草、白杨、梨和苹果)KEA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树;借助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葡萄KEA家族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详细特征;检索EST数据库,分析葡萄KEA家族基因的表达谱;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KEA家族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及对缺钾、ABA、NaCl与sorbitol等胁迫的响应情况,明确主效基因.[结果]在葡萄基因组中检索并克隆获得4个KEA家族基因,命名为VvKEA1-VvKEA4,均含有典型的K/H交换结构域(K/H exchanger domain)和TrkA-N domain功能结构域,属于典型的植物K+/H+逆向转运体;9种不同植物的KEA家族蛋白在氨基酸水平具有33.10%的一致性,并可分为2个亚族(GroupⅠ和GroupⅡ),其中,葡萄VvKEA1和VvKEA2属于GroupⅠ,均含有7个Motif基序,而VvKEA3和VvKEA4属于GroupⅡ,只含有4个Motif基序;系统进化树表明葡萄VvKEA1、VvKEA2和VvKEA4成员分别与拟南芥AtKEA2、AtKEA3和AtKEA5紧密聚在一起,而葡萄VvKEA3则与梨PbrKEA5和苹果MdoKEA7紧密聚在一起,水稻、玉米、高粱和短柄草4种禾本科植物KEA家族成员更倾向于聚在一起,而木本植物白杨、苹果、梨KEA家族成员紧密聚在一起;葡萄KEA家族蛋白拥有相似的三级结构,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均含有12-13个跨膜区,均为稳定蛋白,等电点pI均小于7.00,且只有VvKEA3具有信号肽;在葡萄VvKEA启动子区域鉴定到至少15种的顺式作用元件,主要包括胁迫响应、营养和发育、激素响应、昼夜规律等不同生命活动相关的调控元件;EST表达谱结果表明葡萄KEA家族基因在多种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叶、种子、根和雌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VvKEA3在8年生'白罗莎里奥'葡萄树不同组织中的整体表达水平最高,在幼果中的表达量最为突出,而其他3个VvKEA的整体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且较为接近;幼苗中,VvKEA1-VvKEA4在转录水平对NaCl处理没有响应,但对ABA处理最为敏感,VvKEA1-VvKEA4的表达量在检测幼苗的地上部和根部均被显著诱导,VvKEA3在检测幼苗的地上部和根部及VvKEA1在地上部的表达量受缺钾处理诱导而显著增强,VvKEA3在检测幼苗的地上部和根部及VvKEA4在根部的表达量受sorbitol渗透处理诱导而显著上升.[结论]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了4个KEA家族基因,主要在葡萄果实、叶片和种子中表达,其成员与拟南芥KEA成员在遗传距离上较近;VvKEA3在成年葡萄树中的整体表达水平最为丰富(幼果中最高),幼苗中VvKEA3受缺钾、ABA和sorbitol渗透胁迫的调控;VvKEA3是葡萄果实中重要的K+/H+逆向转运体.

关键词: 葡萄 K+/H+逆向转运体 生物信息学 胁迫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和杏果实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梅和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有机酸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有机酸代谢酶基因表达量,分析2类果实有机酸生物合成与代谢的关键基因,进一步解析梅和杏果实有机酸含量差异形成机制.[方法]以梅品种'养老'和'丰后'以及杏品种'金太阳'的果实为材料,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生长期果实中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最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有机酸代谢酶关键基因在果实各个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梅和杏果实中积累的主要有机酸均为柠檬酸和苹果酸,且相关代谢关键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与柠檬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磷酸丙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与苹果酸含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梅果实中发现CS基因表达量与柠檬酸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梅和杏果实中同时发现ME基因表达量与苹果酸含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梅和杏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差异主要是由CS、PEPC和ME活性不同引起的,在梅果实中发现CS和ME基因是有机酸合成与代谢的关键基因,在杏果实中发现ME基因是有机酸代谢的关键基因.

关键词: 有机酸 代谢 关键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还田下生活污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生活污水灌溉处理对麦秸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污水中养分的稻田回用及配套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率为9.25%~20.47%,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清水处理常规施肥相比,污水灌溉在减少氮肥用量44.41%的条件下,稻谷产量没有显著降低,各处理间氮素利用均无显著差异。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耦合的方法既能减少化肥施用量,又能保证水稻高产及其氮素吸收,因此,此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管理方式。

关键词: 稻田 麦秸还田 污水灌溉 氮素吸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FAR1/FHY3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

棉花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FAR1/FHY3是1类起源于转座子酶的转录因子,在光敏色素A(phyA)信号通路的启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FAR1/FHY3家族进行全基因组学分析,为深入研究FAR1/FHY3在棉花光信号通路中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 Ulbrich)和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的FAR1/FHY3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88个FAR1/FHY3基因,其中陆地棉中数量最少。聚类分析将所有成员分为3个亚组。Ka/Ks值表明大部分基因都经历了负选择过程。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FAR1/FHY3基因在棉花叶片中表达,少数在茎、花瓣和花托中表达。陆地棉中的Gh FAR14在4种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与拟南芥FHY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其在陆地棉phyA信号通路的启动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棉花FAR1/FHY3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功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在棉花生长发育和响应红光信号通路中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基础。

关键词: 亚洲棉 雷蒙德氏棉 陆地棉 FAR1/FHY3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种质 标记辅助选择 黄淮麦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功能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具有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的品种是防治水稻直播田杂草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提高其品种选择效率。【方法】在明确除草剂抗性突变体黄华占M-1 ALS基因编码区碱基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设计引物对不同品种(品系)和淮稻5号/黄华占M-1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结合除草剂的田间试验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ALS基因编码区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尽管籼、粳稻之间具有多处差异碱基,但只有第1642和1643碱基TG到AT的变异能导致位于高度保守域的第548位编码氨基酸由色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进而使水稻产生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依据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可以准确区分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基因型与苗期除草剂抗性的表型完全一致。【结论】利用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可以实现对两个连续变异碱基位点基因型的快速检测,从而加快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程。

关键词: 乙酰乳酸合酶基因 除草剂抗性 碱基突变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除甜高粱田杂草的除草剂筛选

作物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大田甜高粱种植过程中往往杂草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且国内外关于甜高粱田化学除草的研究报道也很少。以苏科甜1号为材料,选用二甲戊灵、莠去津、精-异丙甲草胺、二氯喹啉酸、乙草胺、使它隆、二氯喹啉草酮的单剂或者混剂,采用甜高粱播后苗前、苗后除草剂处理方式,以期筛选出对甜高粱安全且对杂草具有高效防除的除草剂。结果显示:在甜高粱播后苗前用33%二甲戊灵2 250mL/hm~2+38%莠去津2 250mL/hm~2防除杂草效果最好,总杂草株防效达99.7%,对甜高粱没有药害;在甜高粱出苗后4~5叶期,用20%二氯喹啉草酮2 000mL/hm~2+38%莠去津5 000mL/hm~2防除杂草效果最优,总杂草株防效与鲜重防效分别为99.2%、99.5%,对甜高粱也没有药害。以上2种药剂处理可作为甜高粱田杂草防除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甜高粱 除草剂 筛选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F-box基因VvSLY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LEEPY1(SLY1)属于F-box蛋白,是SCF复合体的主要组成元件之一,在赤霉素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夏黑葡萄为试材,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技术克隆获得一个F-box蛋白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VvSLY1。该基因全长为1096 bp,包含1个55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84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该VvSLY1包含F-box蛋白家族的LGG和LSL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VvSLY1与可可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快速膨大发育阶段,外源赤霉素GA3处理会促进该基因的上调表达。

关键词: 葡萄 F-box蛋白 VvSLY1基因 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