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环境下湖羊直肠温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以南方特色绵羊品种湖羊为研究对象,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连续监测10d湖羊直肠温度变化,测定血常规指标,并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湖羊在高温环境下血常规指标的差异;以湖羊高温环境下直肠温度的变化为基础,结合血常规指标,在湖羊群体内鉴别高温应激敏感和高温应激抗性湖羊个体。结果显示,湖羊最高直肠温度出现在环境温度最高的时段(11∶00~15∶00),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03∶00左右,且以24h为周期循环;平均最高直肠温度和最低直肠温度差在湖羊个体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暴露后湖羊群体淋巴细胞(LYM)、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数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超出了绵羊正常参考值,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有一定的差异:母羊嗜碱性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高于公羊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1周岁湖羊淋巴细胞(P>0.05)、嗜碱性细胞计数(P<0.01)及百分比(P<0.05)均高于半岁湖羊;依据温度变化结合血常规指标变化在湖羊群体中鉴别了高温应激敏感和抗性的湖羊个体,在测试的母羊群体中高温应激敏感湖羊占35.3%,高温应激抗性湖羊占26.5%。肌酸激酶(CK)含量在高温应激敏感和抗性湖羊个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以上结果,高温环境下湖羊不同个体间直肠温度变化差异显著;从血常规指标来看,高温应激对母羊和1岁湖羊的影响比较大。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夏季高温应激对湖羊的影响及抗高温应激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中华鳖裙边胶原蛋白及其热稳定性能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华鳖裙边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加酶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对胶原蛋白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求得最佳酶提工艺,比较常规酶提和超声辅助酶提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在提取溶剂为乙酸(0.5 mol/L)、料液比1∶20(g/m L)的条件下,采用超声酶提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酶量0.8%、超声时间43 min、超声功率176 W,此条件下胶原蛋白得率为74.50%;差示扫描量热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酶提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显著优于常规酶提胶原蛋白。该研究可为中华鳖裙边胶原蛋白的精深加工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裙边 超声辅助酶提优化 胶原蛋白 得率 热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渣对育肥兔生产性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木薯渣是木薯加工淀粉、酒精等后的下脚料,其营养成分丰富。为获得新西兰育肥兔经济型饲料配方,探讨木薯渣在兔生产中使用的可行性,本试验将32只90日龄的健康新西兰肉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公母各半。结果表明:试验组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19.7%(P<0.05),料重比较对照组提高0.3%;腹泻率高出1.6%,料重比和腹泻率差异都不显著(P>0.05)。消化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高11.8%(P<0.01),粗纤维试验组比对照组高5.8%(P<0.05),粗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饲料单价较对照组降低0.33元/kg,且平均每千克增重成本较对照组降低了11.3%,在新西兰肉兔育肥过程中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综上,木薯渣的饲料化利用不仅可以节省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乙烯对采后杏鲍菇内源乙烯释放和衰老进程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杏鲍菇成熟衰老机理,探讨其对乙烯的敏感性,以杏鲍菇为试材,研究常温条件下((20±1)℃、相对湿度70%~80%)杏鲍菇子实体内源乙烯释放规律及不同剂量(1、10、100、1 000μL/L)外源乙烯对其内源乙烯释放和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子实体采后乙烯释放量随子实体的继续发育逐渐增加,分别在贮藏的12 h和36 h各出现一次释放高峰,释放量分别为贮藏前的12.53倍和7.57倍;同时外源乙烯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子实体内源乙烯的释放,并推迟乙烯跃变启动时间,促进多酚氧化酶活力、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褐变程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加快可溶性糖及蛋白的降解,降低子实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加速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并使子实体的抗氧化物质(总酚、类黄酮)含量相比对照组保持在较低水平。由此说明,外源乙烯处理能够加速杏鲍菇的采后衰老进程,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杏鲍菇采后衰老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感器和网络传输方法在实时连续监测水层气体释放方面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水体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CH4、CO2、N2 O)、氧气(O2)等多种气体的重要源和汇.然而,目前仍没有实现对水体释放气体特征进行实时、定量监测,不能精确分析水体释放气体的昼夜变化规律.针对该问题,提出1种使用重力传感器和数据传输信息技术连续、实时计量水体释放气体量的方法.在笔者前期发表的可原位、连续收集水体释放气体装置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信息技术,利用重力传感器实时计量水体释放气体的量,同时通过传感器网络系统实时传输、记录气体产生数据.重力传感器方法与经典人工计量方法在测量水体释放气体量上的精度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发明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富营养化水塘不同深度水层断面释放气体的昼夜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发现不同深度水层断面释放气体的规律具有较大差异.表层水体昼夜释放气体量的规律随着每日光合作用的增强、减弱呈现升高、降低的规律性变化,产气量的峰值在13:30—15:30这一时段,正好是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而底层水体光合生产力较低,且温度变化没有表层明显,因此24 h昼夜变化规律没有明显的峰值,但其厌氧有机质分解过程释放的CH4、CO2等气体较多,产气量高于中层水体断面.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利用重力传感器和物联网信息传输技术连续、实时监测水体释放气体量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的促水稻生长作用及促生长物质分析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防菌Lx-11是一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为明确其对水稻的促生作用,本研究以感病品种金刚30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不同稀释倍数的生防菌Lx-11无菌上清滤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的影响,测定其对水稻芽长、根长和株高,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运用液质联用仪检测无菌上清滤液中与促生相关的物质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和亚精胺的含量。结果表明,生防菌Lx-11无菌上清滤液稀释后对水稻种子和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且随着菌液稀释倍数的增加,促生作用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稀释倍数为100倍时,对水稻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当稀释倍数达到200倍以上,其对水稻的促生效果下降。不同浓度无菌上清液处理水稻幼苗时,水稻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100倍稀释液增加最大,分别为45.97%、49.62%、46.95%和225.43%。生防菌Lx-11无菌上清滤液中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亚精胺的含量分别为1 200、75.5、3 130和811ng·mL~(-1)。综上,生防菌Lx-11对水稻植株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生长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本研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在微生物农药领域的田间高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萨佩罗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是一种无囊膜、球形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能引起猪脑脊髓灰质炎、肠道、呼吸道、生殖器官疾病等多系统综合征。本试验依照已经在NCBI发表的中国地区猪萨佩罗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快速高效检测PSV的RT-PCR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好,对PSV的最低检测限为4×103拷贝/μL;利用优化后的RT-PCR方法对2014~2016年间我国7个省市的34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临床PSV感染的感染率为8.12%(28/345),表明我国猪场中存在PSV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调研及发展对策分析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徐州市和连云港市60户种植户的日光温室类型、规模和数量、构型和骨架材料、配套设施和生产管理情况、建设时间和建设成本、种植模式、投入和产出情况等进行调研,分析两地日光温室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苏北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是江苏省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的重点区域。笔者对苏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徐州市和连云港市两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处理方式对发酵床模式下猪主要寄生虫病防治效果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发酵床养猪模式下寄生虫病防控效果,构建寄生虫病防控规程。将发生寄生虫病的表层垫料混匀,添加4组发酵床表层,将60头35日龄苏钟猪随机分为4组:A组(垫料翻耙后进猪,定期药物驱虫2次)、B组(垫料堆积发酵后进猪)、C组(垫料发酵后进猪,定期药物驱虫2次)、D组(垫料翻耙后进猪,感染寄生虫时药物治疗1次),试验期120 d。垫料堆积发酵组垫料发酵温度极显著高于垫料翻耙组(P<0.01),并且堆积发酵后垫料中未检出寄生虫卵,试验第45、90天在垫料和粪便中的蛔虫卵、鞭虫卵、球虫卵数量均处于低水平;采用药物驱虫程序可有效降低猪粪便中的蛔虫卵、鞭虫卵、球虫卵数量和对应寄生虫的感染率,但不能避免垫料中寄生虫的重复感染; B、C组末重、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A组(P<0.05)和D组(P<0.01),A组末重、总增重、平均日增重也均显著高于D组(P<0.05)。综上所述,在发酵床养猪模式下,采用进猪前药物驱虫、垫料堆积发酵,猪群饲养阶段定期驱虫,同时注意养殖管理器具消毒,可有效降低寄生虫感染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