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控温的方式,对构建的31个F1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全同胞家系开展低温胁迫实验,获得耐低温性状低温累计存活时间(CDH),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分别开展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对每一性状是否需要考虑共同环境效应所构建的两种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经似然比检验,最终选用模型A和模型BF进行耐低温和生长性状遗传评估;耐低温性状CDH遗传力为(0.27±0.08),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重BW遗传力为(0.36±0.13),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BL遗传力为(0.14±0.06),属于低等遗传力,经检验,遗传力估计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CDH和体重、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40±0.22)和(-0.44±0.24),表型相关分别为(-0.09±0.06)和(-0.16± 0.05),均为负相关;体重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92±0.05),表型相关为(0.80±0.02),呈正相关且结果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的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都具有较好的改良潜力,.考虑到两性状间存在负遗传相关,在开展耐低温选育时,对首先不同性状进行品系选育,然后利用品系间杂交培育出耐高温、生长快的新品种.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为制订红鳍东方鲀耐低温选育育种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 耐低温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罗氏沼虾胞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实验克隆了罗氏沼虾胞质锰SOD基因(MrcMnSOD),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显著诱导MrcMnSOD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进行高表达.为探究MrcMnSOD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的抑菌实验表明,该蛋白质可显著抑制 3 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 2 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抑制作用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MrcMnSOD可能作为一种免疫相关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初步探讨了MrcMnSOD的免疫生物学功能,旨在为深入研究罗氏沼虾SOD的功能奠定相关基础.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 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圆口铜鱼呼吸代谢的温度响应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圆口铜鱼呼吸代谢的温度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30℃)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以及不同水温范围温度系数(Q10),测定了不同水温下血红蛋白、血糖、乳酸、皮质醇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圆口铜鱼耗氧率、排氨率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随水温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排氨率的Q10值均在25~30℃水温范围时显著下降;10℃组氧氮比值显著低于其他组,除10℃组外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血糖随水温升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除 25℃组外,1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乳酸含量随水温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皮质醇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此外,水温对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具显著影响.15~25℃范围内,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类型为夜间大于白天类型,而10、30℃组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15~25℃组耗氧率整体均高于 10、30℃组.综上所述,水温15~25℃时,圆口铜鱼呼吸代谢水平较稳定.
关键词: 水温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呼吸代谢 血液指标


高海况下柔性网具与刚性浮体打捞试验研究
《海洋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海况下的浮体打捞回收作业是航天工程海上着陆场的重要保障,基于物理模型水池试验方法,开展5级海况浪流条件下的单独网具试验以及浮体进网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网具在高海况下的力学特性及捕获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浮体进网时网具受力最大值为单独网具时网具受力的2倍左右;在没有提上纲绳辅助作用下,0.60 m/s相对速度下容易捕获失败,1.11 m/s及以上相对速度基本能够捕获成功,提上纲绳能显著提升低速下的捕获成功率;临界打捞速度为2.06 m/s,当超过该相对速度时,网具受力将大幅增加。
关键词: 高海况 柔性网具 打捞试验 刚性浮体 捕获成功率 浮体打捞


雅罗鱼杂交种及其双亲耐碱性能相关生理指标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雅罗鱼杂交种“雅龙1号”及其亲本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母本)和新疆额尔齐斯河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父本)的耐碱性能,对3种实验鱼进行了为期7 d的50 mmol/L NaHCO3碱度胁迫实验,并对参与渗透压调节、氨代谢等与耐碱性能显著相关的几个生理指标及其对应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具有极强耐碱性能的母本鳃组织的钠-钾ATP酶(NK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ATPase α1-like和ATPase α3)均高于杂交种,显著高于父本;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其鳃基因表达量(alpl)均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种鱼,表明母本可能通过AKP去磷酸化作用,调控NKA酶活性,参与高碱胁迫下的渗透压调节。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发现,母本的血氨(Amon)及尿素氮(BUN)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种鱼,而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鳃相关基因表达量(glud、glul、Rhbg和Rhcg1)大部分高于杂交种,均显著高于父本,表明母本通过合成氨中间代谢物以及提高氨转运蛋白活性的方式消耗体内的氨。综上所述,这些生理指标与母本极强的耐碱性能显著相关,且较好地遗传给了其杂交子代“雅龙1号”。本研究结果为鱼类耐碱性能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雅罗鱼耐碱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申报奠定了工作基础。


MS-222和丁香酚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鳃及肝脏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鳃和肝脏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设置7个浓度的MS-222(20、30、35、40、45、50、60 mg/L)和7个浓度的丁香酚(5、10、20、25、30、40、50 mg/L),分析不同处理对平均全长4.5(±0.5)cm、平均体质量1.5(±0.5)g的四指马鲅幼鱼的静水麻醉效应.[结果]当MS-222浓度不小于35 mg/L时,麻醉467 s后幼鱼开始出现应激反应;浓度为50 mg/L时可将部分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浓度为60 mg/L时可在293 s后将全部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丁香酚浓度不小于25 mg/L时,麻醉291 s后幼鱼开始出现应激反应;浓度为30 mg/L时可将部分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浓度为40、50 mg/L时,分别可以在194 s和102 s将全部幼鱼诱导进入麻醉期.随着MS-222和丁香酚浓度的升高,幼鱼进入同一麻醉时期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高浓度下四指马鲅幼鱼进入麻醉时期的时间过快,超过耐受值可能对鱼体产生一定毒害作用,导致鱼体死亡.观察幼鱼组织病理切片发现,随着MS-222和丁香酚浓度的升高,幼鱼肝细胞出现空泡,排列紊乱,核内可见核溶解,肝板结构不清;鳃小片弯曲,末端肿大,严重者可胀破、脱落.[结论]适度的麻醉剂量可以降低鱼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减少耗氧,不同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5 mg/L除外)均可在3 min内对四指马鲅幼鱼产生镇静作用,当2种麻醉剂浓度过高、麻醉时间过长以及幼鱼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出现死亡现象.
关键词: 四指马鲅 MS-222 丁香酚 麻醉 鳃组织 肝脏组织


GC-MS与电子舌联合分析干制方式对秋刀鱼风味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秋刀鱼(Cololabis saira)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将腌制后的秋刀鱼分别进行自然干燥、冷风干燥和紫外+冷风干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子舌测定鲜鱼、腌制鱼、自然干制鱼、冷风干制鱼、紫外+冷风干制鱼的风味变化.结果显示,GC-MS共检测到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酸类、烃类以及含氮化合物等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鲜秋刀鱼为参照,醇类、醛类、酮类物质的增加均不同程度丰富了3种干制秋刀鱼的油脂香气;其中,紫外+冷风干制鱼中顺-2-庚烯醛、辛醛、2-乙基呋喃等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多,分别增加至64.96、569.48和189.27μg/kg,使秋刀鱼具有丰富的油脂香味.咸味、鲜味和鲜味回味是干制秋刀鱼重要的滋味指标,电子舌实验结果表明,干制后秋刀鱼的咸味和鲜味回味大幅增加,而鲜味略有降低.3种干制方式均不同程度增加了秋刀鱼的油脂香味,同时丰富了鲜味回味;其中,紫外+冷风干燥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干制秋刀鱼的风味.
关键词: 秋刀鱼 自然干燥 冷风干燥 紫外+冷风干燥 风味变化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该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分析了游泳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率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游泳生物群落结构数据矩阵,分析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采集到游泳生物73种,隶属于12目30科49属,其中鱼类最多,共有47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头足类4种,虾蛄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分析显示,渔获物中IRI>1 000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火枪乌贼(Loligo beka)和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其中银鲳和赤鼻棱鳀是两季调查共同优势种。游泳生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春季高于秋季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D)季节差异不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春季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赤鼻棱鳀,秋季贡献率最高的是印度鳓,春秋季组间平均相异性为78.64%,相异性累积贡献率为42.72%。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叶绿素a、水团和石油类是影响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渔获量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岛礁近岸海域,游泳生物在不同季节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可能与生活史规律、伏季休渔政策的执行及海域重点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摸清海洋牧场建设区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和指导评估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外伶仃岛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RDA分析


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菌以变形菌门居多(78.89%),其次为厚壁菌门(6.70%)和拟杆菌门(5.45%);水体细菌以变形菌门(40.32%)和拟杆菌门(37.97%)为主。棘头梅童鱼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夏季鱼类肠道中优势细菌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秋季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而冬季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va0996_marine_group、弧菌(Vibrio)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冬季棘头梅童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最低。春季和夏季鱼类肠道细菌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与鱼类肠道菌群变化相似。水环境中黄杆菌(Tenacibaculum)、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Candidatus_Actinomarina、Salinimonas和OM60NOR5_clade共5个菌属与鱼类肠道细菌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4, p<0.01)。细菌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冬季鱼类肠道和水环境的共有菌群比例最低,而夏季最高。研究表明,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均存在影响。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肠道菌群 共现网络 16S rRNA基因 珠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