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HMF对黄条鰤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在饲料中添加5-HMF (5-羟甲基糠醛)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血清生化特性、消化道菌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选用360尾平均体重(82.33±2.75)g的黄条鰤,随机分为4组(M0组、M1组、M2组、M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M0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M1组、M2组、M3组分别投喂添加5-HMF (添加量分别为0.25%、0.5%、1%)的基础饲料,实验持续6周。结果显示:体外Caco-2细胞(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增殖实验表明,本研究所用5-HMF浓度在安全范围内;M2和M3组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M0组(P<0.05),且M2组肥满度显著高于M0组(P<0.05);M2组实验鱼肠道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显著高于M0组(P<0.05); M2和M3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M0组(P<0.05),而丙二醛(MAD)水平显著降低(P<0.05); M2和M3组实验鱼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和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显著高于M0组(P<0.05);M2组血清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M0组(P<0.05);在M0组幽门盲囊微生物Chao1指数显著高于M1组(P<0.05),而M2组肠道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M0和M1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的5-HMF实验饲料可以提升黄条鰤幼鱼生长性能,提高血清免疫酶活水平和抗氧化能力,对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起到一定的优化调节作用,可为开发黄条鰤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5-HMF) 黄条鰤 肠道组织结构 生长 抗氧化 菌群微生态


鲤上皮瘤细胞两种转染试剂的条件优化及应用
《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上皮瘤细胞是常用的鱼类细胞系,广泛使用在各种病毒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时,转染试剂和 DNA的剂量以及取样时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该问题,选取两种常用转染试剂 Lipofectamine? 2000 和 FuGENE? HD,分别对荧光蛋白标记的多种质粒进行多配组转染试验,多温度、多时间节点追踪记录转染效率.28℃,以 35 mm 培养皿铺板,16μL Lipofectamine? 2000 和 4 μg DNA在转染后 48h达到最高转染效率(5.92±0.52)%;12 μL FuGENE? HD和 4 μg DNA在转染 72h后转染效率达到(9.81±0.33)%.为验证该条件,构建一个鲤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蛋白α(PPARα)的 EGFP 标签载体,该载体利用两种转染试剂分别获得了约 4%和约 8%的转染效率.以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该转录因子对下游脂肪酸去饱和酶 2(fads2)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虽然两种转染试剂本身可导致下游基因的上调,但与空载质粒组相比,两种转染试剂高表达转录因子均对下游靶基因产生了转录激活效应.本试验获得了常用转染试剂 Lipofectamine? 2000 和 FuGENE? HD在鲤上皮瘤细胞细胞转染时的最适转染试剂和DNA剂量和最优取样时间,并在一转录调控实例中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为后续充分利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种质资源育种创新.
关键词: 鲤上皮瘤细胞 细胞转染效率 高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养殖监测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养殖是通过人工方式在水中养殖各种鱼类的经济活动。鱼类养殖可以在淡水、海水或者盐碱水环境中进行,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和设备来培育和管理鱼的生长和繁殖。传统的鱼类养殖监测方法存在效率低和准确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技术的发展为鱼类养殖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文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技术在鱼类养殖监测中的应用,并从鱼体测量、鱼类计数、鱼类摄食、鱼类游泳行为和鱼病诊断5个方面分别对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鱼类养殖监测在数据采集与传输、建立鱼类养殖监测数据集、超规模参数模型、终端监测设备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智能监测业务化应用不足等问题和展望,旨在为深度学习在鱼类养殖监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鱼类养殖 鱼体测量 鱼类计数 鱼类游泳行为 鱼类摄食 鱼病诊断


不同氮营养盐对赫氏颗石藻和三角褐指藻中DMSP含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之一,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环境中DMSP的主要生产者,而氮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生DMSP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DMSP高产量藻)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DMSP中等产量藻)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氮营养盐浓度及不同氮营养盐类型条件下,2种藻培养液中颗粒态DMSP (DMSPp)的含量及其与藻密度、单细胞DMSPp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赫氏颗石藻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较小(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细胞密度影响;而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三角褐指藻单细胞的DMSPp含量影响显著(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的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例如,对于三角褐指藻来说,低NO3-浓度(0μmol/L)培养组单细胞DMSPp平均含量是高NO3-浓度(1 764μmol/L)培养组的11倍;在不同氮营养盐类型下,NaNO3培养组中总DMSP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NH4Cl和CH4N2O培养组的3~4倍。推测以上差异可能与DMSP在不同藻类中的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有关。
关键词: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 赫氏颗石藻 三角褐指藻 氮营养盐


不同气候模态下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食性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气候异常变化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摄食行为的潜在影响,采用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胃含物分析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不同气候模态(2017年的正常气候时期和2020年的La Ni1a事件发生时期)下的茎柔鱼饵料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态下,荧串光鱼(Vinciguerria lucetia)、朗明灯鱼(Diogenichthys laternatus)、翼足目(Pteropoda)和头足类是茎柔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茎柔鱼在正常气候时期,还摄食褶胸鱼(Sternoptyx diaphana)和镜蛤属(Dosinia sp.),而在La Ni1a发生时期则会摄食墨西哥尾灯鱼(Triphoturus mexicanus)和尖菱蝶螺(Clio pyramidata);Amundsen图示法发现,茎柔鱼会摄食一些稀有饵料,属于高表型内贡献类型,是广食性鱼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正常时期茎柔鱼的饵料组成多样性显著高于La Ni1a发生时期;NMDS分析显示,两个时期茎柔鱼存在一定食性分化,而La Ni1a发生时期茎柔鱼个体间食性差异更大;GII弦图及SIMPER相似性分析显示,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的饵料差异主要体现在褶胸鱼和镜蛤属。研究表明,La Ni1a事件对茎柔鱼的摄食产生了显著影响。


膨腹海马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不同生长阶段特殊表型性状及其相关性,筛选出影响2月龄膨腹海马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辅助膨腹海马形态学研究及其人工选育打下理论基础.[方法]以人工繁育的10日龄和2月龄膨腹海马为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分别测定下颌长(X1)、上颌长(X2)、吻长(X3)、眼径(X4)、眼后头长(X5)、头长(X6)、躯干长(X7)、尾长(X8)、背鳍长(X9)、体长(X10)及体质量(Y)等表型性状,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比较10日龄和2月龄膨腹海马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主要发育方向,并以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究2月龄膨腹海马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除了10日龄膨腹海马的下颌长与背鳍长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外,2个时期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水平.不同生长阶段膨腹海马主成分聚焦的方向不同,10日龄到2月龄,膨腹海马初始体长增长较快,头吻部生长发育明显,后期则聚焦于躯干部的生长.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2月龄膨腹海马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是头长和体长,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763),而头长主要通过体长间接影响体质量(0.278);构建的回归方程(Y=-1.817+0.038X6+0.029X10)可准确预测体质量的变化(F=127.556,P<0.01).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与2月龄膨腹海马体质量关联度较高的形态性状包括躯干长、尾长、头长和体长,对应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787、0.754、0.745和0.724.不同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略有差异,但与体质量关联度较高的形态性状中均含有体长.[结论]10日龄到2月龄膨腹海马的生长从头吻部转移到躯干生长.在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选育2月龄膨腹海马时,应以体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兼顾头长、躯干长和尾长的协同选择.
关键词: 膨腹海马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斑鳢ghr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性类固醇激素诱导的响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IGF)轴是调控鱼类生长的主要内分泌轴线。为探讨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 GHR)在斑鳢(Channa maculata)雌、雄生长差异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斑鳢ghr基因序列,分析了基因结构,解析了ghr在成鱼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肝脏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外源性类固醇激素刺激的响应表达。结果表明,斑鳢ghr基因cDNA序列全长2 602 bp,包括100 bp 5’-UTR,1 87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623个氨基酸,630 bp 3’-UTR。斑鳢ghr基因组序列长18 118 bp,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在5’-端上游鉴定到899 bp的侧翼序列,经分析发现,ghr 5’-端侧翼序列含有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含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和抑制元素-1-沉默转录因子(repressor element-1-silen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REST)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成鱼组织表达分析证实ghr在斑鳢肝脏中高表达,且在雄性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性(P<0.01);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分析表明,ghr基因在365 d的雄性斑鳢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同时期雌性斑鳢(P<0.01)。激素诱导实验显示,长期注射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l, EE2)会抑制雌、雄斑鳢ghr基因的表达;长期注射17α-甲基睾丸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会抑制雌性斑鳢ghr的表达,但在一定时间内会促进雄性斑鳢ghr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GHR可能在斑鳢雌雄生长二态性中发挥作用,其表达受性类固醇激素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GHR调控斑鳢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斑鳢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激素诱导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强化策略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因其具有污泥浓度高、结构致密、生物活性强、沉降性能好、同步脱氮除磷和抗负荷能力强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望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与传统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相比,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continuous flow reactor-aerobic granular sludge,CFR-AGS)具有连续处理、运行简便、设备利用率高等优点,可满足大部分污水厂的水处理需求,故更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调研了国内外AGS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连续流工艺下污泥颗粒化的难点和局限性,提出了在连续流工艺条件下促进污泥颗粒化的策略,并展望了CFR-AGS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连续流 研究进展 污泥颗粒化策略 形成机制


两种养殖蛙类肌肉品质、肠道形态学及微生物构成比较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泰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tigerinus)和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的肌肉品质、肠道形态及微生物构成,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这两种养殖蛙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监测,结合肌肉质构和显微结构的分析对两者肌肉品质进行评价,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两者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泰国虎纹蛙和牛蛙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牛蛙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此外,牛蛙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均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肠道微生物分析显示,泰国虎纹蛙的Shannon、Ace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牛蛙(P<0.05);门水平上,牛蛙的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泰国虎纹蛙(P<0.05),而放线菌门丰度显著低于后者(P<0.05);属水平上,泰国虎纹蛙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著高于牛蛙(P<0.05),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丰度显著低于后者(P<0.05)。研究表明,泰国虎纹蛙和牛蛙肌肉品质存在差异,但营养价值均较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两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


MiR-130c-5p靶向乌鳢水泡病毒g基因抑制病毒增殖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miR-130c-5p在乌鳢水泡病毒(snakehead vesiculovirus, SHVV)感染中潜在靶基因g的靶向关系以及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以斑点叉尾鮰卵巢(channel catfish ovary, CCO)为实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测定SHVV不同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条件下,病毒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以及miR-130c-5p变化情况。此外,将SHVV的g基因上miR-130c-5p对应的靶序列克隆到质粒pmirGLO,构建质粒pmirGLO-G用于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靶基因验证。结果显示,随着SHVV感染时间及剂量的不断增加,miR-130c-5p和g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进一步实验证明,miR-130c-5p类似物和pmirGLO-G质粒共转染可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活性强度,而转染miR-130c-5p抑制剂则明显上调了pmirGLO-G报告载体的荧光信号。此外,miR-130c-5p的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病毒g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而抑制miR-130c-5p的表达则上调了g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miR-130c-5p通过靶向SHVV的g基因,引起G蛋白的降解,从而抑制SHVV的增殖。本研究结果为理解microRNA调控SHV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抗SHVV疫苗等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MiR-130c-5p 乌鳢水泡病毒(SHVV) 靶向 G蛋白 弹状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