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草药制剂对肉鸽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性能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中草药制剂对肉鸽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肉鸽360只,随机分为4组(CK、A、B、C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CK组饲喂基础日粮,A、B、C组添加0.01、0.025、0.05 g/kg的中草药制剂。试验期37 d,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B组末重显著高于CK组(P<0.05)。(2)C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K、A、B组(P<0.05),C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A、B、CK组(P<0.01),其他血清抗氧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B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比CK组降低了2.6%。(3)B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B组的补体C3含量极显著高于CK组(P<0.01),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补体C4含量极显著高于CK、A组(P<0.01),B组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A(P<0.05),极显著高于CK组(P<0.01),B组的γ干扰素(IFN-γ)含量极显著高于CK组(P<0.01)。(4)在肠道酶活性方面,CK组回肠的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对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可有效改善肉鸽生长性能,显著提高血清抗氧化性能及免疫水平,并改变肠道消化酶活性;以0.025 g/kg添加量效果最佳。
关键词: 中草药制剂 肉鸽 生长性能 血清抗氧化指标 免疫指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对指导伊犁河谷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旱地、水浇地、水田、果园、撂荒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伊犁河谷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TN、AN、AP和AK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水田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主要体现为:水田(25.62 g·kg-1)>旱地(13.80 g·kg-1)>水浇地(12.19 g·kg-1)>果园(11.58 g·kg-1)>撂荒地(8.81 g·kg-1),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SOC、DOC、POC、LFOC、MBC含量均呈现出:水田>旱地>水浇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EOC含量则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田土壤SOC、DOC、POC、LFOC、MBC、EO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LFOC、DOC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2,0.36,0.489(P<0.01),说明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POC、LFOC和DOC含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农田土壤 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量碳 伊犁河谷


基于表型性状鉴定及SSR分子标记分析芜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地方芜菁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芜菁新品种的研发及芜菁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74份新疆地方芜菁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利用形态学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营养生长期的表型性状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结果】74份芜菁种质资源的主要质量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其变异系数为14.1%~421.1%,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9%~31.6%。株高、株幅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均成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肉质根纵径和肉质根横径与单根重呈极显著相关。在欧氏距离为15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主要特征为子叶大、基生叶数多,肉质根大,单根最重;第二类群小裂片对数较多,株高较高;第三类群叶片和株幅较大,单根重适中;第四类群子叶、叶片较小,株高较低,单根重较低。74份芜菁资源分为三大类,大部分同一来源地的资源聚在一个类群中。【结论】新疆地方芜菁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博斯腾湖容泄区农田暗管排盐参数优化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摘要:为研究不同暗管布置全周年下博斯腾湖容泄区农田土壤水盐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葵产量的影响,优选适宜当地的暗管排盐参数,以推动新疆盐碱地治理,本研究以南疆博湖县盐碱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1.4(D1)、1.6 m(D2)两种暗管埋深,以及20(S1)、30(S2)、40 m(S3)三种间距,选取一周年灌溉时期开展研究,分析春灌漫灌+生育期滴灌下土壤剖面水盐变化及其对油葵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暗管间距1/2区域内土壤的整体盐分随水被淋洗至下层,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土壤剖面水盐静态分布受暗管间距、埋深影响。春灌处理全生育期整体均表现为暗管间距越小、埋深越深,土壤含水率越小,且水分分布越均匀,土壤含盐量越低。暗管间距为20 m的土壤脱盐率优于30 m及40 m间距处理,全生育期1.6 m埋深、20 m间距处理0~60 cm土层脱盐率达到37.9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油葵产量最高,为3 187.61 kg·hm-2。研究表明,暗管排盐受间距影响较大,受埋深影响较小,小间距和较深埋深的暗管布置有利于排盐。考虑经济效益条件下,博斯腾湖容泄区盐碱地滴灌适宜的暗管参数为埋深1.4 m、间距20 m,有利于土壤脱盐和油葵增产。


油莎豆收获机发展现状及建议
《农业工程 》 2024
摘要: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油莎豆收获机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适应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和发展建议,旨在提高油莎豆收获机的工作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效益,为油莎豆收获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推动我国油莎豆产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进程。


冷链贮运条件对液态乳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中国奶牛 》 2024
摘要:贮藏时间、温度波动一直是影响低温液态乳品质的重要原因,本试验通过模拟低温液态乳冷链贮运,研究贮藏时间、温度波动下生鲜乳和巴氏乳主要乳成分、活性蛋白、嗜冷菌及菌落总数等表征指标的变化,阐明冷链贮藏对生鲜乳、巴氏乳主要乳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生鲜乳在贮运第24h期间,8℃组嗜冷菌及菌落总数显著高于0℃组、4℃组(P<0.05),乳成分、活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0℃组、4℃组(P<0.05)。巴氏乳在贮藏第48~72h,15℃、20℃组乳成分、活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组(P<0.05),嗜冷菌数及菌落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组(P<0.05),且15℃组活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0℃组(P<0.05)。生鲜乳及巴氏乳的对照组(CK组)不做处理,其测定值为所有指标原始量。因此,生鲜乳脱冷达8℃后,建议送达加工厂的时间控制在12h内。巴氏乳在脱冷温度达15℃、20℃时,48h内能最大限度保存低温液态乳的营养成分。


农业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若干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途径-以《新疆农业科学》近11年中国知网论文检测为例
《编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学术不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近期发生多起学术不端热点事件,学术不端行为在农业科技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这对学术的严谨性和公平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首先分析学术不端的定义与分类,并以实例说明学术不端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研究进一步以《新疆农业科学》近11年中国知网检测论文为例,分析论文复制比构成情况,以及高复制比段落的类型。《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采用严格的审稿流程,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把关,以确保刊载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质量。通过总结《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控制论文学术质量的方法,探析农业科技论文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因,探讨农业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科技论文 学术不端 新疆农业科学 论文检测 复制比 解决途径


南疆棉花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术
《农家科技 》 2024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南疆地区棉花与茴香套作的效益及其优化栽培技术.基于对南疆气候、土壤条件的细致分析,结合茴香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提出了三种套作模式,并详细阐述了播种前的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采收与储存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结果显示,棉花与茴香的套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复种指数,还显著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此外,本文还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了南疆棉花茴香套作的综合效益,并进一步优化了田间管理技术,包括除草、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南疆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同老芒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析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质,本研究以‘同德’老芒麦(E-1)作为对照材料,以5个新疆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E-2,E-3,E-4,E-5,E-6)作为参试材料,对各材料的农艺性状、饲草营养品质以及饲草产量进行分析比较,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6个老芒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饲草营养品质以及饲草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E-3在农艺性状和饲草产量方面表现较为突出,E-6在营养品质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经综合分析表明,E-3更适宜作为高产型老芒麦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分布广、食性杂、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和短期内易暴发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为害严重且难防治的重要害螨,同时该螨也可作为一些天敌昆虫优质的天然饲料。本试验以截形叶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25℃、28℃、31℃和34℃下均可顺利完成世代发育,且该螨在28℃下,种群加倍时间(0.15)和内禀增长率(1.73)最短,净增殖率(80.26)及周限增长率(5.64)均大于其余3个温度,此温度下产卵期与25℃基本一致,但产卵量持续高于25℃;在取食8种寄主植物后,截形叶螨各螨态寿命及产卵前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可在四季豆、玉米、茄子和辣椒4种寄主植物上存活繁殖,且繁殖后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产卵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四季豆、玉米、茄子、辣椒、花生、番茄、棉花。截形叶螨在茄子和四季豆上产卵期基本相同,最长均可达到28 d,在辣椒上的产卵期最短,最长仅可产卵21 d。综上,截形叶螨最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及寄主植物分别为28℃和四季豆。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截形叶螨室内繁育较适寄主植物和温度,以期为以叶螨为食天敌昆虫的饲养提供稳定的饲料来源,同时也为截形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