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柠檬酸处理对鲜切粉葛褐化保鲜效果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柠檬酸处理对鲜切粉葛护色效果的影响,将鲜切粉葛分别放入0.5%、1.0%、1.5%柠檬酸溶液浸泡15 min后沥干,放置塑料托盘中,用聚乙烯保鲜膜包装后置于5℃恒温恒湿箱中贮藏,定期取样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能有效减轻鲜切粉葛的褐变程度,以0.5%柠檬酸处理效果较好,能显著降低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抑制PPO和POD活性,减少丙二醛积累,保持较低的LOX活性,从而延缓鲜切粉葛的褐变,同时提高了总黄酮含量,减少淀粉、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损失,有助于保持粉葛的良好品质。适宜浓度柠檬酸预处理可显著减轻鲜切粉葛褐变程度,维持较好的营养品质。研究结果为鲜切粉葛护色工艺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均质工艺对菠萝叶纤维膜结构性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高压均质工艺将菠萝叶纤维制成结构可调控的纤维膜,以促进其在工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方法】以菠萝叶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乳化剪切工艺使其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中充分溶解,同时采用高压均质工艺对菠萝叶纤维膜进行结构调控研究,考察其对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通过改变高压均质压力大小和次数,能提高菠萝叶纤维/离子液混合液的分散均匀程度,制得的纤维膜结构更致密,纤维膜的孔隙越小,力学性能和透氧透水性能优异。红外光谱和XRD分析结果证实,高压均质不会破坏菠萝叶纤维本身的结构。因此,高压均质技术可实现对菠萝叶纤维膜的结构调控,并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为高压均质处理压力80MPa、处理次数15次。试验中菠萝叶纤维膜拉伸强度为18.39 MPa,且具有良好的水蒸气透过性和氧气透过性,远超过市售PE膜。【结论】采用高压均质工艺配合乳化剪切工艺将菠萝叶纤维/离子液体进一步均相化,能够制备出机械性能优异且透氧透水性能良好的菠萝叶纤维膜,可实现对膜结构的调控,该纤维膜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不同配比蚯蚓粪对海南耕地砖红壤肥力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蚯蚓粪对砖红壤的培肥和改良效果,采用海南耕地砖红壤为材料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按照蚯蚓粪与干土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CK(0)、V1(1∶11)、V2(1∶5)、V3(1∶3)和V4(1∶2),共5个处理,培养52 d后,分别测定各处理土壤的p H值、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钠、有效镁和有效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砖红壤p H值提高0.77~1.64个单位;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随蚯蚓粪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其中全磷和全钾较CK分别增加0.88~3.22倍和1.67~2.65倍,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最大增加量分别为1.66和10.7倍。V1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钠含量低于CK,随蚯蚓粪添加量的增多,V4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钠含量较CK分别增加3.43倍和66.19%;V1和V2处理速效钾含量低于CK,V3和V4处理分别高于CK 6.9%和14.9%;但蚯蚓粪添加量对土壤有效镁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砖红壤,可以提高砖红壤p H,砖红壤全态和有效养分含量随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对于砖红壤地区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棕草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油棕草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的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p H为6~8,在PDA和PS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菌丝可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蔗糖为碳源生长最好,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胰蛋白胨最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1.100 7、1.451 6 mg/L,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能量来源对五指山猪生长性能、初情期日龄及子宫和卵巢组织发育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能量来源对五指山猪生长性能、初情期日龄及子宫和卵巢组织发育影响,本试验选用30头体重接近的五指山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试验猪分别饲喂添加5%木薯淀粉、3%椰子油和3%椰子油+0.8%亚麻籽粉的日粮,分析了生长性能、子宫以及卵巢组织发育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椰子油组和椰子油+亚麻籽粉组显著增加5kg~初情期猪平均日增重(P<0.05)。日粮中添加椰子油可显著增加初情期背膘厚度(P<0.05),及早启动后备母猪初情期,比椰子油+亚麻籽粉组和木薯淀粉组分别提前了(9±3.1)d和(8±1.8)d(P<0.05)。与其它两个组相比,椰子油可显著增加五指山猪子宫重(P<0.05)、子宫角和子宫体长(P<0.05)。椰子油和椰子油+亚麻籽粉组组输卵管长度(P<0.05)显著高于木薯淀粉组,椰子油+亚麻籽粉组大卵泡数(P<0.05)显著高于椰子油组和木薯淀粉组。结果提示,富含椰子油日粮可显著提高五指山猪生长性能、及早启动初情期、促进卵巢和子宫组织发育,而富含亚麻籽日粮可显著促进母猪排卵。
关键词: 能量来源 五指山猪 生长性能 初情期日龄 子宫和卵巢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花蓟马的嗜好颜色对于采用色板防控花蓟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an Bruton虚拟波长与RGB值的定量函数关系,本研究比较了8种不同虚拟波长对应颜色的粘虫板对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同时针对最嗜颜色的不同形状色板及田间挂板高度的诱集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花蓟马对蓝色的嗜好性最强,其次为白色,通过对蓝色对应的波段(435-480 nm)进一步筛选,虚拟波长为435-450 nm的蓝板对花蓟马诱集效果较好。色板形状和挂置高度对诱集效果的影响在挂板4-5 d后影响显著(Sig.<0.05),圆形蓝板对花蓟马的诱集效果优于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且挂置高度为0.6 m时诱集到的虫口数量最多,这可能与蓟马自身的入土化蛹习性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和NaCl胁迫下木薯GB含量及BADH基因的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是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为检测BADH基因在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究干旱与NaCl胁迫下其表达谱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鉴定木薯BADH基因,定位MeBADH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确定5'端上游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采用qRT-PCR测定BADH基因在木薯品种SC5根、块根、茎和叶中的表达差异,同时检测在PEG-6000模拟脱水胁迫、NaCl胁迫及自然干旱胁迫下MeBADHs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木薯中GB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MeBADHs两个基因在各组织之中均有表达,在块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P<0.05)。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与0 h相比,1~2 h时MeBADH1和MeBADH2在叶、茎、根以及块根中的表达量变化不大;NaCl处理条件下,叶中MeBADH1在8 h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h(P<0.01),而MeBADH2则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表达量水平相差不大,在茎和根中,MeBADHs在处理发生1 h时表达量水平极显著高于0 h(P<0.01);自然缺水干旱条件下,茎和根中MeBADH1和MeBADH2分别在6和18 d时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d(P<0.01)。PEG-6000处理下,GB含量出现了波动并呈现略增趋势;NaCl处理条件下GB含量在前期表达较稳定,8 h时剧烈响应,即出现下调趋势,24 h时GB含量显著低于0 h(P<0.05)。在自然干旱胁迫下,GB含量逐渐呈现上调趋势,并在9和15 d达到高峰,显著高于0 d(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木薯分子抗旱机制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 干旱胁迫 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全草乙醇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鼓槌石斛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二羟基-2,3-二甲氧基-9,10-二氢菲(4)、2,5-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5)、2,7-二羟基-3,4,6-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E)松柏醛(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和十二元内环酯(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7和10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华石斛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蛋花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蛋花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初代启动培养、增殖及生根培养方案的筛选,建立了鸡蛋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启动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02 mg/L,外植体诱导萌发率达83.33%;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5 mg/L,培养基MS+6-BA 2.00 mg/L+NAA 0.05 mg/L适宜继代增殖,30 d的增殖系数为8.73;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IBA 0.2 mg/L+NAA 1.0 mg/L,生根率达98.1%。因此,本研究为鸡蛋花培养育苗与品种改良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渣还田背景下不同钾水平对剑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不同梯度的麻渣配施化学钾肥处理,并测定了剑麻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显示:与不施用钾肥处理(NP)相比,施用化学钾(NP+K)和麻渣(NP+ST)2处理对剑麻叶片宽度、单叶生物量、增叶数、总叶片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施用麻渣处理(NP+ST)和施用化学钾肥处理(NP+K)对剑麻生长指标没有显著差异。麻渣的某些养分元素对提高剑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效果。施麻渣配施1/2化学钾肥处理(NP+ST+1/2K)具有最大的光能转化效率和最强的耐受性,显著提高了剑麻的生物量;在当前钾肥推荐用量[100 g/(株·年)]下,施用麻渣可以节省一半的化学钾肥用量[50 g/(株·年)]。麻渣配施1/2化学钾肥处理(NP+ST+1/2K)对剑麻具有最大的光能转化效率和最佳的生长效果。建议在剑麻大田生产中,施足麻渣有机肥,配施化学钾肥推荐用量的50%,即50 g/(株·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