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特布他林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合成并鉴定特布他林(Terbutaline,TBL)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生产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鼠源TBL多克隆抗血清。分别通过1,4丁二醚法和EDC法将特布他林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分别合成免疫抗原BSA-TBL和包被抗原OVA-TBL,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DS-PAGE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免疫试验获得鼠源多抗血清,并使用ELISA和阻断ELISA的方法对多抗血清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半抗原TBL分别和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成功;受免6只小鼠效价均达1×10-4以上,且1号小鼠多抗血清抗TBL的IC50为55.88ng/mL。试验成功合成了TBL人工抗原,并生产了高效价、高敏感性的鼠源多克隆抗血清,为TBL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猪FcγR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畜牧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表达猪FcγRⅠ的Marc-145细胞系。从猪肺泡巨噬细胞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技术获得猪FcγRⅠ和γ链cDNA,并分别构建PIREShyg3-γ和pcDNA3.1-FcγRⅠ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共转染Marc-145细胞,经潮霉素B(300μg.mL-1)和G418(400μg.mL-1)共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猪FcγRⅠ的细胞系;运用RT-PCR、玫瑰花环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猪FcγRⅠ和γ链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猪FcγRⅠ的细胞系,且表达于转染细胞表面的poFcγRⅠ受体分子能与猪IgG特异结合。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FcγRⅠ受体 共转染 Marc-145细胞


磺胺喹恶啉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内首次用重氮化法将磺胺喹恶啉(SQ)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SQ-BSA和包被抗原SQ-OVA。紫外扫描法与SDS-PAGE凝胶电泳法鉴定表明偶联成功,偶联比分别为10.1∶1、9.8∶1。将SQ-BSA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效价、敏感性好的抗SQ血清,表明ELISA方法鉴定偶联成功,为进一步制备抗SQ单抗奠定了基础。


南阳牛BoLA-DR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动物医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克隆南阳牛BoLA-DR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从南阳牛脾脏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BoLA-DRA基因,将其克隆至pGEM-Teasy克隆载体上,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经测序鉴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克隆了大小为917 bp的BoLA-DRA基因,重组质粒pGEX-4T-DRA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大小为54.4 ku,与预期结果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及制备抗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南阳牛 BoLA-DRA pGEX-4T-1 原核表达


解淀粉芽孢杆菌YN-1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物质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解淀粉芽孢杆菌YN-1发酵液中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物质的主要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本研究根据已知的脂肽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4对特异引物对YN-1菌株进行了检测,对PCR产物克隆、测序,然后采用酸沉淀法从菌株发酵液制备出抑菌物质粗提液,平板拮抗试验确定其抑菌活性,最后对活性粗提物进行HPLC-ESI-MS和MALDI-TOF-MS分析。3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YN-1基因组中含有sfp、fen B、itu A或bam A基因。YN-1菌株发酵液的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具有抑菌活性,质谱分析发现活性粗提物中含有C14-Iturin A、C15-Iturin A、C16-Iturin A、C14-Fengycin A、C15-Fengycin A、C16-Fengycin A、C17-Fengycin A、C16-Fengycin B和C17-Fengycin B9种脂肽抗生素,其中C16-Iturin A、C14-Fengycin A、C16-Fengycin A、C17-Fengycin A和C17-Fengycin B5种脂肽抗生素为活性粗提物中的主要成分。该研究结果为利用YN-1菌株开发成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效应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麦棉多熟种植制度发展而来。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搜集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典型模式和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分析其生态、经济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麦/棉多熟套作模式能够促进棉花生长发育,保持较强的光合强度,维持较高的地温和耕层含水量,利用生态位原理,发挥不同作物的优势和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在不降低棉花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收益和生产效率。因此,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能够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免疫小鼠试验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Ⅰ型IBDVVP2蛋白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肽PJ14和PJ5的免疫原性,将人工合成并纯化的PJ14和PJ5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将与BSA偶联的PJ14和PJ5分别免疫BALB/c小鼠,然后以与OVA偶联的PJ14和PJ5作为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原,分别测定免疫鼠血清中抗相应多肽的抗体。结果显示,免疫小鼠产生了抗PJ14和PJ5的抗体,抗体持续期达21周。表明PJ14和PJ5具有免疫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