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五个苹果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比较研究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5个苹果品种"宮崎短枝富士"、"俄矮二号"、"哈蒂"、"天汪一号"和"首红"为试材,在田间测定了其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不同苹果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为优良品种的选择和高效优质的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5个苹果品种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都是不对称双峰曲线,11:00左右出现峰值,在15:00左右出现次峰;日变化Pn以"天汪一号"最高,高低顺序为"天汪一号">"宮崎短枝富士">"俄矮二号">"首红">"哈蒂",所有苹果品种都有"午休"现象,其中"俄矮二号"的"午休"现象最为明显;所测苹果品种的初始荧光(Fo)、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最大荧光(Fm)、PSⅡ的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现象。其中Fv/Fm、Fv/Fo和Fm的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又上升,14:00降到最低值,傍晚时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早晨;F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PI日变化均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反复干旱法的胡麻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种业 》 2015
摘要:运用反复干旱法对不同地区的39份胡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旱研究,考察了幼苗存活率、苗高、根长、鲜苗重、鲜根重、干苗重、干根重、鲜根冠比、干根冠比和植株含水率等10个性状指标,运用隶属函数和综合评价法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39个胡麻种质资源归属于5个抗旱等级,其中编号为2012631222(青海)、2012631218(青海)、2011621058(甘肃)、20121500297(内蒙古)等4份属抗旱资源(1级和2级);幼苗存活率与资源的抗旱性趋势一致,抗旱性强的品种存活率高,可作为苗期抗旱性快速鉴定指标;反复干旱法鉴定胡麻苗期抗旱性,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并可大规模同步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双孢蘑菇菌株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中的表现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通过品比和中试试验,观察了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在甘肃省高海拔地区夏季采用一次性发酵料平面栽培,菇体洁白,圆整,肉厚,菌柄短小。在品比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1.05、10.9kg/m2,较当地主栽品种As2796分别增产28.8%、27.0%;在中试中产量分别为10.07、9.91kg/m2,较当地主栽品种As2796分别增产19.2%、17.3%。两个菌株均表现耐高温,死菇少,病虫害发生轻,适宜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栽培。
关键词: 双孢蘑菇 菌株 W2000 W192 高海拨地区 夏季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培春小麦新品系200706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春小麦新品系200706为对矮败小麦轮选群体材料进行花药培养,获得加倍单倍体(DH)纯系材料,再经系谱选育而成。在2011—2012年甘肃省水地春小麦(东片)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折合平均产量5 386.80kg/hm2,较对照品种陇春23号增产3.12%,居14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该品种株高84.0 cm,穗长8.6 cm,千粒重44.32 g,容重780.1 g/L,生育期106 d。籽粒含粗蛋白141.8 g/kg、湿面筋304 g/kg,沉淀值41.2 m L。经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感病,成株期对条中32号表现感病,但严重度和普遍率较低;对条中33号、CH42、HY8、水4、水5及混合菌表现免疫。适宜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高寒阴湿区和二阴地区及周边生态类型相似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兼抗型成株抗性小麦品系的培育、鉴定与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caas-2BL;96份春小麦品系中,18份含Lr34/Yr18/Pm38,37份含Lr46/Yr29/Pm39,29份含Sr2/Yr30。以上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有效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为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航天诱变小麦衍生系对主要真菌病害的抗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航天诱变小麦后代衍生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特点,进而从中筛选出高抗且多抗的抗源材料,分别设置了CYR32和CYR33的混合条锈病鉴定圃、关中混合菌系的白粉病鉴定圃、强致病性混合小种CH1的赤霉病鉴定圃。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4份衍生系中,在条锈病方面,感病选系27个,成株期抗病选系30个,全生育期抗病选系17个;在白粉病方面,高感选系13个,中感选系38个,中抗选系19个,高抗选系4个;在赤霉病方面,高感选系33个,中感选系33个,中抗选系8个。三种病害抗性综合鉴定发现,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选系有23个,其中包括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但高感赤霉病的选系3个,中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但中感赤霉病的选系10个,兼抗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选系5个;筛选出1个对三种病害都表现中抗特征的选系SPW57-35。这些高抗和多抗突变体衍生系可作为小麦新型抗源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斯美液体氮肥在制种玉米上的膜下滴灌量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以垦玉30为指示制种玉米品种,在条山农场进行了优斯美液体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施尿素130.5 kg/hm2的基础上,膜下滴灌优斯美液体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当用量为120 kg/hm2时,产量达5 358.3kg/hm2,产投比14.7。从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角度考虑,优斯美液体氮肥的适宜用量为120~180 kg/hm2。建议高肥力地块和早熟品种用低量,低肥力地块和晚熟品种用高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春玉米沈单16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全膜双垄沟播(FMRFC)、沙膜二元覆盖沟种(FSMC)、全沙覆盖平作(SMC)和露地平作(CK)为处理,研究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玉米苗期-抽雄期0~25cm土层的平均地温均有所提高,对0~1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大,且都以FMRFC居首,比CK增温3.1~3.3℃、多耗水9.8%。收获后,各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得到了恢复,但20~100cm土层的水分没有恢复到播前状态。覆盖处理显著改善了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增加了玉米产量,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优先次序为FMRFC>FSMC>SMC>CK。FMRFC是半干旱区玉米种植优先选择的覆盖方式,但对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较多,对年际水分平衡不利,需深化匹配水分高效调控技术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大麦亲本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后期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1个SSR标记对不同来源的99份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5个,平均每个标记有2.6个。Shannon指数变幅为0.0565~1.2241,平均值为0.6086。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介于0.0200~0.6633之间,平均值为0.3729。聚类结果表明,试验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5109~0.9511,平均值为0.7202。GS值在0.7100水平上分为5大类,分别包括5、4、3、6和79份材料;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括5、10、12、24和26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含24、18、6、22、29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曲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图形叠置划分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结合Arc GIS软件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地力评价,且分析其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以期进一步了解舟曲的耕地地力现状。结果表明:舟曲县耕地总面积为15081.28 hm2,其耕地地力可划分为四等,一至四等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0.12%、31.52%、34.08%、24.28%。将评级结果属较低等级(二至四等)的耕地划定为中低产田,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9.88%,说明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比较低。针对不同等级地力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其主要的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其土壤改良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