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省大蒜病毒病的分子检测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引起河南省大蒜病毒病的病原,采用RT-PCR方法对采集的表现矮缩症状的大蒜样品分别用5对引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大蒜样品中同时检测到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ipe virus,LYSV)和青葱潜隐病毒(shallot latent virus,SLV)3种病毒,没有检测到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 virus,Gar CLV)和青葱X病毒(allexiviruses)。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河南省OYDV分离物与SL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都单独形成一分支,其中OYDV与其他分离物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8%~96.9%,SLV与其他分离物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6.5%~88.5%,河南省LYSV分离物与墨西哥分离物的同源性达到99.4%,亲缘关系最近。试验中同时检测到3种病毒,说明河南省大蒜病毒病为多种病毒复合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焙炒时间对芝麻油风味及芝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焙炒时间对芝麻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芝麻中氨基酸含量(以芝麻脱脂粕中氨基酸含量为依据)的影响。经过不同时间焙炒的芝麻,用水代法提油,然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技术,检测芝麻油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随着焙炒时间的延长,吡嗪类、吡咯类、吡啶和嘧啶类、含硫类、呋喃类、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多,醛类、醇类、烃类和环氧烃类等物质的含量逐渐减少。对芝麻脱脂粕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数据显示,随着焙炒程度加深,氨基酸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精氨酸、丝氨酸、赖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减少明显,这4种氨基酸对芝麻油香味的形成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芝麻油 水代法 挥发性成分 风味 GC/MS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保墒措施下施氮量对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探讨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与氮肥(0、120、240 kg/hm~2N)相结合对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找出潮土区小麦高产的合理保墒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总体上氮肥用量适中时,小麦全生育期的总耗水量较大,而不施氮肥和氮肥用量较大时,小麦耗水量较低,其中以秸秆覆盖处理最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总体上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各处理以处理6(深松+120 kg/hm~2N)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以处理10(深松+240 kg/hm~2N)和处理11(秸秆覆盖+240 kg/hm~2N)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各保墒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小麦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处理6最高,较对照(普通耕作)提高30.5%,其次为处理8(保水剂+120 kg/hm~2N),两者差异不显著,之后为处理7(秸秆覆盖+120 kg/hm~2N)、处理10、处理11;但水分生产效率以处理11最高,较对照提高50.4%,其次为处理10、处理8,三者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柄热风干燥特性及微粉性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菇柄为对象,研究了其热风干燥特性,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干燥条件下超微粉碎香菇柄和普通粉碎香菇柄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切片厚度的减小,香菇柄干燥时间缩短;在热风温度为50℃条件下干燥香菇柄,得到的粗粉的营养成分可以得到较大保留,色泽也较好。与粗粉相比,微粉的色泽稍差,但流动性更好,休止角、滑角降低,堆密度、持水力、水溶性指数、膨胀力和持油力均有提高;同时,膳食纤维、可溶性蛋白和多糖的溶出量也有所增加。因此,经过超微粉碎处理后,粉体的物理特性和营养成分溶出量均得到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掺假牛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掺入鸭肉的掺假牛肉进行判别研究,为实现掺假牛肉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市购冷冻储存的牛里脊肉和鸭肉,在牛里脊肉糜中掺入质量分数为0,5%,10%,15%,20%,25%的鸭肉糜(对应m(鸭肉糜)∶m(牛肉糜)分别为0∶20,1∶19,2∶18,3∶17,4∶16和5∶15),制备供试牛肉和掺假牛肉,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方式在波数为10 000~4 000cm-1时采集牛里脊肉、掺假牛里脊肉和鸭肉的近红外光谱,对原始光谱经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ation,SNV)、面积归一化(Area normalization)、15点平滑处理和一阶导数处理等方法预处理后,对所建支持向量机(nu-SVM)判别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MSC预处理后所建的牛里脊肉、掺假牛里脊肉和鸭肉的nu-SVM判别模型判别性能稳定,对建模集的正确判别率为97.09%,对检验集的正确判别率为94.00%。【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MSC预处理后所建的nu-SVM模型可用于掺杂鸭肉的牛里脊肉的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且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较普通耕作提高了50.9%,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1.7 kg/(mm·hm~2)。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处理较其他措施更能有效地改善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环境,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二氧化碳保鲜双孢蘑菇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高压二氧化碳(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保鲜双孢蘑菇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HPCD处理压力、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双孢蘑菇硬度和颜色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HPCD保鲜双孢蘑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处理压力0.3 MPa,处理时间3 min,处理温度17℃;与对照相比,该条件HPCD处理后的双孢蘑菇可以更好的保持其硬度和颜色,低温贮藏8 d后的硬度为191.7 N(提高了18.85%),褐变指数(BI)为33.13(降低了16.80%)。因此,HPCD技术可以应用于双孢蘑菇的贮藏保鲜,具有良好的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萌芽对芝麻品质及芝麻酱风味的影响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6
摘要:对芝麻进行萌芽处理,研究萌芽发育程度对芝麻理化指标的影响和对芝麻制品芝麻酱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萌芽程度的增加,芝麻中水分和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先减小后增加,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硬脂酸和油酸变化不显著(P>0.05),棕榈酸含量有轻微的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都随萌芽程度的增加先增多后降低;芝麻酱中易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吡嗪类、醛类、烷烃、烯烃、酚类、醇类、吡咯类等,随萌芽程度的增加,芝麻制品芝麻酱的风味物质数目增多,尤其是吡嗪类物质的数目由未萌芽芝麻酱的5种增加到10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脂酶A_1(Lecitase Ultra)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及催化机理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磷脂酶A_1(Lecitase Ultra)的纯化、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并推导水解磷脂酰胆碱(Pc)的机理。超滤法和RP-HPLC纯化酶液,除去了山梨醇和山梨醇盐,纯度97.7%;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SYNAPT Q-TOF MS)和二级质谱(MS/MS)对酶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了氨基酸序列组成;数据库(http://www.matrixscience.com)比对,发现氨基酸序列信息与棉状嗜热丝孢菌(T.lanuginosus)脂肪酶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脂肪酶高度吻合,序列中1-284是T.lanuginosus脂肪酶的氨基酸序列,序列中285-339是F.oxysporum脂肪酶的氨基酸序列;Lecitase Ultra和Sn-1-C16:0/sn-2-C2:0-PC的分子对接证实了酶活中心的三联体"Ser-His-Asp"催化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