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鲜切绿芦笋漂烫过程中护绿工艺优化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鲜切绿芦笋在漂烫过程中易失绿变黄的问题,以绿芦笋为原料,选用茶多酚浓度、D-异抗坏血酸钠浓度和漂烫时间为影响因素,叶绿素含量和a*值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试验建立响应值和因素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对鲜切绿芦笋漂烫过程中护绿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护绿工艺为茶多酚浓度1.00g/L、D-异抗坏血酸钠浓度0.80 g/L、漂烫时间0.90 min,在此条件下测定绿芦笋叶绿素含量为0.0169 mg/g,a*值为-16.95.研究结果为绿鲜切芦笋护绿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绿芦笋加工过程中颜色保持奠定了基础.


错株密植对夏玉米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错株种植方式改善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实现增产的作用机制,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 500(D1)、82 500(D2)和90 000(D3)株/hm~2 3个密度水平,常规对株(CK)和错株(S)种植2种方式,测定错株密植夏玉米群体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无截获散射(DIFN)、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水平和错株种植均对夏玉米冠层特性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高密植水平虽然显著增加了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无截获散射;但对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产生了不利影响,以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降幅最大。说明过高的密植水平不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错株种植方式可有效削弱密植群体冠层叶片相互遮蔽的弊端。与对株(CK)种植相比,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冠层叶面积指数,降低冠层无截获散射,优化了群体冠层结构,且对82 500株/hm~2密植水平调控效果最优。同时,错株种植缓解了高密植水平对植株穗位叶的不利影响,提高了D2和D3密植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SPAD。夏玉米在82 500和90 000株/hm~2的密植水平下分别增产18.89%和8.12%,但过高密植水平90 000株/hm~2显著降低了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且使秃尖延长。与CK相比,S可使各密植水平夏玉米千粒重提高6.72%~11.94%,增加82 500和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的收获穗数,使夏玉米增产10.23%~14.08%。在各密植水平和种植方式中,以82 500株/hm~2密植,错株种植方式下产量最高,2年较对照平均增产30.03%。因此,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在82 500株/hm~2密植水平下采用错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优化群体冠层结构,提高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是实现夏玉米密植增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单粒播种与施磷对间作花生种间竞争和生长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玉米(Zea mays)间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花生)地上、地下种间作用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突出,在缓解我国油粮争地矛盾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花生处于种间竞争劣势,成为限制间作优势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目的】探明提高玉米|花生体系中花生种间竞争的调控措施及其机理,为玉米|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21—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以玉米‘郑单958’和花生‘花育16’为供试材料,设种植方式、花生播种方式和施磷量3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即种植方式设花生单作和玉米|花生,花生播种方式设花生单粒播种和双粒播种,施磷量设0(P0)和180 kg P2O5·hm-2(P180);以花生双粒播种的玉米|花生体系为对照,研究花生单粒播种对间作花生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净光合速率、最大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间作产量优势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双粒播种的强势株和弱势株相比,单粒播种显著提高了间作花生相对玉米的侵占力和拥挤系数,相对侵占力分别提高29.72%—80.85%和38.91%—87.07%,相对拥挤系数分别提高76.59%—172.02%和244.43%—308.70%。单粒播种间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双粒播种,最大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双粒播种的强势株和弱势株,其生育后期的干物质显著提高、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增加,提高了茎、叶干物质对荚果的贡献率。单粒播种间作花生的产量和间作优势高于双粒播种,其中产量高出18.84%—33.32%,差异显著。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著提高间作花生净光合速率,增加最大生长速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结论】花生单粒播种能提高间作花生产量和间作优势,关键在于单粒播种较双粒播种能增强间作花生种间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其向荚果分配。施磷对单粒播种间作花生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玉米|花生 种间竞争 强势株与弱势株 最大生长速率 产量 单粒播种 磷肥


郏县红牛和安格斯牛18月龄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出影响牛肌肉发育的候选基因.对5头18月龄的郏县红牛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转录组数据后与3头18月龄安格斯牛背最长肌的转录组数据(GSE57327)进行联合分析.结果:与安格斯牛相比,郏县红牛背最长肌中4 945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FDR<0.05),2 186个基因显著下调(FDR<0.05).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中.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到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等通路上.从氧化磷酸化通路中筛选出两品种间差异表达最显著的20个基因,通过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ruminant genome database,RGD)查看该20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其中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Ⅲ亚基Ⅺ(UQCR1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7A1(COX7A1)、细胞色素c铜伴侣蛋白(COX17)、NADH氢酶辅酶Q铁硫蛋白5(NDUFS5)和线粒体ATP酶合成体ε亚基(ATP5F1E)这5个基因在牛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推测这5个基因在牛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


甘蓝型油菜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S)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在生物体内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重金属解毒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ate cysteine ligase, GCS)是合成谷胱甘肽的关键酶,又名γ-谷氨酰基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 γ-ECS)。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镉低积累品种‘美国油王88’中克隆到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CS的2个拷贝,分别命名为Bn-GCS-1和Bn-GCS-2。序列分析表明Bn-GCS-1的ORF长度为1 536 bp,推测编码蛋白含有51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7.58 kD,等电点为6.02;Bn-GCS-2的ORF为1 545 bp,推测编码51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7.95 kD,等电点为5.90。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Bn-GCS-1和Bn-GCS-2与其他植物同源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与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归为一类,亲缘关系最近。2个蛋白都由保守结构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组成,属于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家族基因。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定位在叶绿体的概率为99.8%。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Bn-GCS-1和Bn-GCS-2基因功能及谷胱甘肽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光灯对小白菜田蛾类害虫的防控效果及对非靶标昆虫和天敌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黄光灯对小白菜田蛾类害虫的控制效果,及对非靶标昆虫和天敌的影响,于2019年9-10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和2022年6-7月在河南省原阳的小白菜田开展应用黄光灯的试验,设置4个灯光处理和4个空白对照小区,处理区安装589±5 nm的黄光灯,于黄光灯设置10 d后每3 d调查1次,记录蛾类害虫及非靶标昆虫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黄光灯对小白菜田蛾类害虫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在黄光灯设置的13到22 d,驻马店试验田的平均防效为55.54%,原阳的平均防效为72.11%,而对田间的非靶标昆虫和优势天敌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黄光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


芝麻抗棒孢叶斑病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分析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芝麻种质资源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菌方法对174份芝麻种质资源抗病性进行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芝麻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抗病品种32个、中抗品种17个、中感品种69个、感病品种30个、高感品种26个,占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8.39%、9.77%、39.66%、17.24%、14.94%.经亲本系谱分析,抗棒孢叶斑病品种的亲本对棒孢叶斑病也表现良好抗性,说明抗病基因资源的利用对芝麻品种选育至关重要,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品种系谱分析,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


马立克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库构建及gB蛋白特异性单抗的筛选与鉴定
《畜牧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制备MDV单克隆抗体可为后续的基因功能、致病机制及诊断技术研究提供关键试剂.本研究利用NE-PER?细胞核和细胞质提取试剂,分别制备了 vvMDV(MDV超强毒株)标准毒株Md5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核蛋白和浆蛋白,通过切向流超滤浓缩后制备免疫原,分别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常规细胞融合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筛选,建立了一个容量为31株纯化的M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库,包括27株稳定分泌MDV-1特异性抗体和4株稳定分泌MDV-1、MDV-2和火鸡疱疹病毒(HVT)保守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过293T细胞真核表达gB蛋白并结合IFA染色,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J-1F3-C6被鉴定为MDV糖蛋白gB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单抗腹水IFA效价为1∶25 600,轻链型为Kappa,IgG亚型为IgG2a.进一步IFA染色表明,J-1F3-C6可特异性识别MDV-1、MDV-2和HVT毒株表达的gB蛋白,但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中J-1F3-C6只与MDV-1和HVT发生特异性反应.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个M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库,并从中筛选鉴定了 1株gB蛋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马立克病 单克隆抗体 糖蛋白gB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共聚焦分析 蛋白质免疫印迹


供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干物质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低氮高效型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氮高效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双低效型玉米品种豫单606、双高效型玉米品种秋乐36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在不施氮肥和纯氮90、180、270、360 kg/hm2处理下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双低效型品种相比,低氮高效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可以正常维持物质合成,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增加,进而具有较高产量优势;高氮高效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光合作用,子粒库容量较高,库调节能力较强,子粒产量存在优势;双高效型品种同时具有以上特性。


基于p72蛋白的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纸研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制灵敏、准确、特异及稳定的非洲猪瘟抗体快速检测试纸产品,以非洲猪瘟病毒(ASFV)p72蛋白为检测抗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为拦截线,对比重组蛋白p72的不同状态对试纸检测性能影响,优化标记条件、喷膜浓度、样品垫缓冲体系及成分、显色时间等因素,确定ASFV抗体检测试纸产品化的具体参数,并对试纸的特异性、均一性、准确性及稳定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试纸的检测敏感性为1∶51 200,优于商业化ASFV检测试剂盒,与其他猪源病毒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变异系数小于10%,在临床样本检测中未见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一性及准确性;经加速稳定试验验证,可以室温保存1a以上;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91.6%.综上,成功研制了ASFV抗体检测试纸,且试纸的检测性能良好,可以用于ASFV抗体的快速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