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牛繁殖力低下的原因及其提高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饲养、管理、繁殖等技术的滞后,导致规模化养殖场中肉牛繁殖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极大制约了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通过调研贵州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对肉牛繁殖力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措施。


杂交油菜黔油29号的氮素运筹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氮素与杂交油菜黔油29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关系,以便提高氮素利用率,于2010—2011年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素运筹对杂交油菜品种黔油29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施用量一定的条件下,与不施氮相比,前期适当增施氮素能增加油菜的植株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并且在保证油菜增产的同时能相对缩短油菜的生育期;杂交油菜黔油29号最高产量的氮素运筹方式为基肥∶苗肥∶薹肥∶花肥=3∶3∶4∶0。


HACCP在马铃薯净菜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HACCP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结合马铃薯净菜的生产工艺流程,将HACCP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到马铃薯净菜生产加工工艺中,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提出解决途径,使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降到最低限度,旨在确保净菜产品的的卫生质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给马铃薯净菜生产的相关企业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净菜 危害分析 关键控制点


三叶木通叶片保存时间对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考察三叶木通叶片保存时间与基因组DNA提取质量的关系,以低温保存1个月和6个月的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获得的DNA质量。结果表明:低温保存1个月三叶木通叶片中提取的DNA质量较高,检测条带清晰,可用于后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论:三叶木通叶片保存时间过长,其核酸结构易发生改变而降解,从而影响DNA的提取质量。


辣椒叶片形态模拟模型研究(英文)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构建辣椒形态结构模型,实现植株可视化,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温度对辣椒叶片形态发生的影响,量化了温度与叶片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有效积温(GDD)、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的辣椒叶片长度、宽度及数量形态发生的动态模型,并利用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辣椒叶片长度、宽度及数量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均方根差分别为1.328cm、0.384cm和6.615片,辣椒叶片形态发生的观测值与模拟值具有良好的吻合度,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预测性。


黔油29号机械化播种示范效果及效益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大力推行油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方式,对黔油29号杂交新品种进行了小型机械化播种示范。结果表明,旱地早播单产达178.5kg/667m2,稻田机播单产150kg/667m2左右,其生产效益高于传统育苗移栽和稻田免耕移栽。说明,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可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对全面推进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油菜生产存在的诸多限制因素进行了简要讨论。


不同播种期对半夏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贵州大方县半夏种植最佳播种期,为当地及类似生态环境地区发展半夏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播期处理半夏的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月末播种的半夏其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3月上、中旬播种的半夏其10粒重较优;2月末与3月初播种的半夏其块茎病情指数较低。建议:在与大方县羊场镇生态环境类似地区发展半夏生产,播种期选择2月下旬至3月初较为合适。


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白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用于生产,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8种杀菌剂对苹果白粉病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苹果白粉病菌丝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药剂间抑制率也有明显差异,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43%戊唑醇悬浮剂>20%硫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5%乙嘧酚悬浮剂>9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拟南芥低温黑暗发芽基因鉴定及QTL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发芽是一个重要农艺性状,提高作物的耐寒性并确定控制低温发芽的基因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育种课题。通过对300多份拟南芥种子进行发芽试验,鉴定了低温黑暗下发芽的自然变异,并比较了两种生态型Bay-0和Shahdara低温黑暗下的发芽特性,这种自然变异被用来鉴定低温黑暗中发芽基因的遗传位点;利用这两个生态型杂交产生的重组近交系,结合分子标记和QTL方法,检测到种子在低温黑暗下发芽至少受6个QTL所控制,其中3个为主效位点,它们所解释的自然变异为61%,利用异源近亲代(HIF)验证了这3个主要QTL,为低温黑暗发芽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拟南芥 低温黑暗发芽 重组近交系 异源近亲代 分子标记 QTL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