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系)遗传差异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并分析其遗传差异,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及其亲本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品质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高油酸品种(系)在荚果产量、籽仁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均与母本‘冀花6号’相当并优于父本‘开选01-6’,姊妹系获得了来源于‘开选01-6’的高油酸优良基因片段。其中,‘冀花13号’单株结果数最多,荚果较小,出仁率高。‘冀0607-5’植株相对矮小。SSR标记分析表明,双亲对4个高油酸姊妹系的遗传贡献为46.15%~53.84%。6个多态性标记中,分别有1~5个标记可用来进行两两品种(系)的区分。seq5D05-340和seq15C12-500为‘冀花13号’特异遗传位点;AS1RN9C02-c-386和IPAHM103-190分别为‘冀花16号’和‘冀0607-5’特异遗传位点。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冀花19号’和‘冀0607-5’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冀花13号’与‘冀0607-5’遗传差异最大。以上结果为分析花生高油酸品种(系)的遗传构成及鉴别品种的真实性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16
摘要:小麦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和用电价格上升致使灌溉成本增加,影响到小麦生产的发展。河北省井陉县地处太行山区,近年来,井陉县立足干旱、半干旱条件对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出如下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机农艺融合——研发适合我省棉花种植模式的智能型自走式采棉机
《河北农机 》 2016
摘要:黄淮海地区为我国第二大棉区,近年来,受棉花价格及农村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减少趋势。对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进行了"棉麦套作"模式的研究,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积极性。但是由于棉花收获难以实现机械化,该模式的推广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总站等单位,共同承担了河北省科技厅2016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33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长期不同氮磷用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P2O5用量0~240 kg hm~(-2),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无机磷总量及无机磷中Ca2-P、Ca8-P、Al-P和Fe-P均显著增加,O-P和Ca10-P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低于作物输出磷量时,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和无机磷中除Ca8-P外的其他各形态磷均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高于作物输出磷量时,随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和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均显著增加,其中以Olsen-P增幅最大,无机磷中以Ca2-P增幅最大,其次为Ca8-P,再次为Al-P;土壤磷素盈余和亏缺量与土壤中各磷形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潮土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秸秆还田 有效磷 无机磷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棉轮作模式下氮·磷·钾用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适宜肥料用量。[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别设置了氮、磷、钾肥料的0(对照)、75、150、225、300 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穗数与产量增加,千粒质量下降,小麦产量在氮肥用量超过150 kg/hm~2后稳定在8 442~8 474 kg/hm~2;随磷肥用量增加,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先上升后下降,磷肥用量为7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617 kg/hm~2,穗粒数、千粒质量变化不大,过量施用磷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减产幅度达5.1%;钾肥用量对小麦穗数、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随施钾量的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质量下降。[结论]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免施钾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梨果实大小的影响
《北方果树 》 2016
摘要:该文综述了梨果实大小的遗传性,授粉品种、套袋、花序不同部位、施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梨果实大小的影响,有助于果农选择优良基因型品种、制定育种计划、搞好果园建设与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质地多方面分析三个桃品种果实采后质地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鲜食桃品种"脆保"、"艳保"和"大久保"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方面分析测试法(TPA),研究3个品种果实采后不同贮藏时间的质地变化。结果表明:在室温和低温2种贮藏温度下,3个品种桃果实的硬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粘附性、弹性、咀嚼性都随贮藏时间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脆保">"艳保">"大久保";内聚性变化相对比较平缓。相关性分析表明,桃果实咀嚼性与粘附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果实硬度间亦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弹性与硬度和咀嚼性之间均呈相反的线性相关关系,果肉内聚性值与其它参数值相关性较差。硬度、粘附性、弹性和咀嚼性可用于评价采后桃果实质地的变化,内聚性则反映了果实质地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 桃 质地多方面分析(TPA) 质地 质构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种业 》 2016
摘要:湖广123(参试代号:汉单183)是由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自交系H70202作母本、H1080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品质优的优势。2016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作为湖北夏玉米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玉2016008,同年升级进入安徽夏玉米生产试验。适宜在北方制种,制种产量较高,有利于商业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性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评估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方法】通过紫外线照射菌丝体、紫外线照射孢子囊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抗氟吡菌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突变体,计算突变体的突变频率,测定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研究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抗性能否稳定遗传,测定突变体在RSA培养基和离体叶片上的适合度(菌丝生长速率、产孢子囊能力及复合适合度指数),比较抗性菌株与其亲本敏感菌株的竞争力,分析对氟吡菌胺表现不同敏感性的菌株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并通过笔者实验室建立的抗性风险量化标准评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结果】共获得21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介于61—3 157倍,紫外线诱导孢子囊的突变率为2.78×10~(-7);大多数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无显著性差异;竞争力测定试验中,2株突变体的第1、3、7代的共18次抗药频率测定中,有3次测定的抗药频率显著低于初始频率,有4次测定的抗药频率显著高于初始频率,其余11次测定的抗药频率与初始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突变菌株的抗药性均能稳定遗传;抗氟吡菌胺菌株及其亲本菌株对氟吡菌胺的lgEC_(50)与这些菌株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霜脲氰、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甲霜灵、氟醚菌酰胺的lgEC_(50)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04(P=0.654)、0.311(P=0.170)、0.228(P=0.081)、0.376(P=0.093)、0.214(P=0.351)、0.122(P=0.599)、0.963(P=0.000);致病疫霉对氟吡菌胺基本抗性风险值为15。【结论】氟吡菌胺与氟醚菌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霜脲氰、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甲霜灵之间无交互抗性,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固有抗性风险为高度,应加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管理,建议生产上将氟吡菌胺与其他类药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氟吡菌胺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基本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