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0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与质粒多样性分析
《中国家禽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否携带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分别采用培养法、纸片法、碱裂解法等对10株病原菌(FC1701~FC1710)进行复苏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质粒观察。结果发现:有5株携带有大小不同的质粒,其大小在1~20 kb之间,质粒数量为1~4个不等;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出现多重耐药,且所有菌株对氟苯尼考敏感,对克林霉素不敏感;携带有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于未携带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这三种耐受药物只在携带质粒的菌株中出现。试验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的耐药可能与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有关。


基于AT89S51的自走式投饵机械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农业网络信息 》 2017
摘要:本研究应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处理器,提出了采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进行路径信息采集,通过数据转换、控制运算、电机转速调节、转向舵机角度选择等技术实现投饵机械装置的自主行走。该投饵机械装置可根据鱼的养殖面积、鱼类的养殖品种等实际情况,快速地变更投饵方式,实现定时、定量精确投喂,为养殖投饵现代化、智能化提供较为可行的方案。


不同施肥措施提高南方黄泥田供钾能力及钾素平衡的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四种施肥处理代表性年份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各形态钾素间及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于相邻集中年份2010、2011、2013、2014年采集植株样品以评价土壤钾素水平、土壤钾素盈亏、植株养分对钾肥投入量的响应。【结果】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全钾含量平均较CK增加2.2%~5.0%,且双季稻年份不同处理差异较单季稻年份大,速效钾含量历年平均较CK增加43.9%~102.4%,以NPKS增加最为明显,而不同处理的土壤缓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与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提高了收获期植株钾含量与累积量。NPKS处理每年盈余钾素(K2O)101.1 kg/hm2,其余处理每年亏缺幅度为–89.4~–18.6 kg/hm2。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推算出外源钾肥(K2O)每年投入量达到161.8 kg/hm2时,土壤钾素处于持平状态,其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5.3mg/kg。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及籽粒钾含量均与植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增产效果与土壤钾肥投入量、速效钾含量及钾素盈亏量有关。黄泥田土壤速效钾较缓效钾、全钾更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长期施肥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含量,NPK化肥加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钾素盈余与提升速效钾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施NPK化肥或NPK肥配合粪肥。
关键词: 黄泥田 供钾能力 钾素形态 速效钾 有机碳 钾平衡


新型杀虫剂氟吡呋喃酮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效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氟吡呋喃酮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7%氟吡呋喃酮可溶性液剂50、66.7、100 mg a.i./kg在药后3、7、14 d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8.5%,甚至高达100%,至药后21 d,防效依旧高达98.4%~100%,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与对照药剂21%噻虫嗪悬浮剂50.0 mg a.i./kg处理效果相当,对柑橘无药害。[结论]建议在柑橘新梢抽发期,柑橘木虱若虫初发生时,使用17%氟吡呋喃酮可溶性液剂50~100 mg a.i./kg喷雾为宜。


畜禽产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福建畜牧兽医 》 2017
摘要:为了解大肠杆菌O157:H7在畜禽产品中的带菌情况,采集2个屠宰场、福州市部分超市及农贸市场上的畜禽产品(猪肉、禽肉、蛋、内脏)631份。采集的样品经改良EC新生霉素增菌肉汤增菌后,增菌液用快速检测试纸条和酶联免疫反应测试盒进行检测;菌液涂抹于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和大肠杆菌O157显色培养基平板,选取可疑菌落用乳胶凝集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动物产品 检测 分析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生防菌抑菌机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9种杀菌剂来处理尖孢镰刀菌,通过HPLC/Q-TOF方法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处理后的尖孢镰刀菌代谢组显著差异,PCA分析可将其分为6组。将6组杀菌剂作为训练样本集,建立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机理的PLS-DA模型。以枯萎病生防菌短短芽胞杆菌为测试样本,利用该模型对其活性物质进行了抑菌机理的分析判别,发现其作用方式与嘧菌酯、氰霜唑类似,即通过抑制病原菌的呼吸作用而发挥抑菌功能,说明利用该模型判别生防菌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机理是可行的。


放牧与圈养模式对南江黄羊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放牧与圈养对南江黄羊生长发育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选择4月龄南江黄羊48只,分别设放牧组、圈养1组、圈养2组,相应采用传统放牧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粗料加补饲混合精料、圈养饲喂全价颗粒料等3种养殖模式,试验期180d,10月龄屠宰。结果表明,圈养2组6~10月龄体重、胸围、4~10月龄总增重和平均月增重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和圈养1组(P<0.01),而放牧组与圈养1组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胴体重、GR值、净肉重和屠宰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净肉率、肉骨比值均显著高于圈养1组(P<0.05)。圈养2组肌肉pH值小于放牧组,色差值a大于放牧组,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各组的肌肉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色差值L与b,差异均不显著(P>0.05)。圈养2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其中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圈养2组每只羊月均毛利比放牧组、圈养1组分别高9.6元、6.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