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青海省引进和收集藜麦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多样性,本研究选择11个表型性状和221对SSR引物对114份藜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4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变异系数范围为4.57%~87.79%,主穗直径的变异最大(87.79%),籽粒直径的变异最小(4.57%);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7~2.29,单株产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29),茎秆长最小(0.47)。46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扩增出16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59,观测等位基因(Na)平均值为1.65,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值为1.50,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平均值分别为0.39和0.27,平均多态性比率为64.35%。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14份藜麦种质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和差异,来源地相同的种质被分到了不同的类群,来源地不同的种质被分到了同一类或单独聚成一类,说明参试藜麦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分子遗传信息多样性较丰富。


青稞种质资源抗条纹病鉴定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发掘更多的抗条纹病青稞种质资源,明确抗条纹病基因在青稞种质资源中分布状况。【方法】选用127份青稞种质资源,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3个已知抗条纹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检测。【结果】127份资源中综合抗病表现免疫、高抗、中抗、高感和中感的分别有13、26、19、52和17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10.24%、20.47%、14.96%、40.94%和13.39%。Rdg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Rdg1a、Rdg2a和Rdg3的青稞种质资源数分别有3、40和11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36%、31.50%和8.66%。【结论】‘青0027’可能同时含有Rdg2a和Rdg3这2个抗性基因。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1N,HN),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青稞品种氮素利用率、分蘖能力和分蘖相关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下,KL15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00%~26.01%,15N残留率分别为6.89%~21.93%;KL18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17.60%~24.81%,15N残留率分别为6.47%~22.69%;H800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80%~28.40%,15N残留率分别为7.46%~22.02%.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入量对青稞干物重、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有显著影响,氮肥和品种互作对干物重、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与反式玉米素核苷(IAA/TZR)的比值大小对青稞分蘖数的形成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见,施氮量通过影响青稞的氮素利用效率和IAA/TZR比值进而影响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类型青稞品种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响应面法优化生防暹罗芽孢杆菌JZ1-4-10的发酵参数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暹罗芽孢杆菌JZ1-4-10的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比和发酵条件,以提高其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活性,为后续相关生防制剂的工业开发及农业应用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菌株JZ1-4-10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及适宜浓度,通过响应面法获得菌株JZ1-4-10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比,在此基础上优化菌株JZ1-4-10的发酵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和摇床转速等发酵条件。【结果】菌株JZ1-4-10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玉米粉、大豆蛋白胨和KCl。以玉米粉(A)、大豆蛋白胨(B)和KCl(C)为因变量,菌株JZ1-4-10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茄病镰刀菌的抑菌活性为响应值,拟合得到菌株JZ1-4-10抑菌率(y)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y=64.02+0.4937A+2.31B-2.19C-1.17AB+138AC-1.81BC-4.73A2-4.58B2-3.86C2,其中,玉米粉、大豆蛋白胨和KCl间的交互作用对菌株JZ1-4-10抑菌活性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尤其玉米粉与KCl及大豆蛋白胨与KCl的交互作用对抑菌活性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菌株JZ1-4-10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方:玉米粉0.94%、大豆蛋白胨1.23%、KCl 0.72%,且该条件下菌株JZ1-4-10的抑菌活性的实际值为65.20%,与试验预测的64.63%非常接近。经单因素优化后菌株JZ1-4-10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90 mL/250 mL、接种量1.5%、摇床转速160 r/min、培养温度30℃、p H 7。【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基提高了菌株JZ1-4-10的产孢量和抑菌活性,优化的发酵方案可用于快速、大批量培养菌株JZ1-4-10菌悬液。
关键词: 暹罗芽孢杆菌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响应面法 发酵优化


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其在逆境胁迫后的表达特征,进一步探索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为后续MYB62转录因子功能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以球茎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MYB62在球茎甘蓝不同组织间以及逆境胁迫后的表达特征。基因克隆结果表明,BocMYB62基因gDNA全长1 353 bp, CDS为837 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27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BocMYB62为亲水性蛋白,具有2个SANT-MYB结构域,属于R2R3-MYB型MYB转录因子;空间结构预测显示其具有典型的α-螺旋结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ocMYB62与甘蓝型油菜MYB62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结果显示,BocMYB62在绿色球茎甘蓝中的表达量始终高于在紫色球茎甘蓝中,且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干旱胁迫后BocMYB62表达量显著升高,胁迫12 h表达量最高,低温胁迫后BocMYB62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在4℃低温胁迫时表达量最低,推断BocMYB62可能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调控,并可能参与逆境胁迫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球茎甘蓝 MYB62 序列分析 保守基序 亲缘关系 荧光定量PCR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在转录组数据(NCBI登录号为:SRA:SRR12674257)分析的基础上,以PA-2不同时间胁迫的藜叶片为材料,分析藜中ACT-1、TUB-1、GAPDH、eEF1α、eIF3、UBQ、PTB、COX10、UPL6、TIP41L、RAN-B1 和IDH-5 等 12 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ΔCt、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RefFinder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内参基因COX10是PA-2不同时间胁迫下藜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优组合是COX10+eEF1α.通过分析藜ACC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了内参基因的可靠性,为今后杂草藜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基因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 qRT-PCR 藜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青稞条纹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纹病是重要的种传真菌病害之一,能对青稞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为明确分布于青海的青稞条纹病原菌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比较了分离自青海省不同地区18个条纹菌菌株形态特征差异,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菌株间遗传多样性,同时测定了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青稞条纹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菌落颜色多样,菌落质地的疏松度和边缘的规则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在PDA培养基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菌株培养7 d后菌落直径范围为27.4~81.1 mm,菌株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条纹病原菌株对青稞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可将18个测试菌株分成2个组,且致病性与病菌地区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依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在欧氏距离为9.58时将18个菌株分成2个亚组,说明条纹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菌株间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区无明显相关性,说明条纹病原菌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多的交流。本研究能为青稞条纹病的防治和后续研究中菌株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燕麦镰刀菌HY-04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及除草研究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生防菌株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HY-041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与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出了HY-041菌株的最适产孢基质及最优基质配方;通过对载体及助剂的筛选,进行了可湿性粉剂的初步研制,并测定了可湿性粉剂对杂草藜(Chenopodium album)、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猪殃殃(Galium spurium)的致病性。结果表明:HY-041菌株的最适产孢单一基质为麦麸;最适基质配方组合为麦秆糠18.3 g,麦麸18.3 g,菜籽饼0.8 g,玉米粉12.2 g;最适载体为硅藻土,稳定剂为白炭黑,分散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护剂为腐殖酸。盆栽杂草致病性结果显示,HY-041可湿性粉剂对盆栽杂草致病性表现为猪殃殃(G.spurium)>藜(C.album)>密花香薷(E.densa)。因此,本研究所制备的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HY-041可湿性粉剂,可作为有效控制猪殃殃(G.spurium)等杂草的生物制剂。
关键词: 燕麦镰刀菌HY-041 固体基质 载体及助剂 致病性 可湿性粉剂


蚕豆苗期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蚕豆种质材料的耐低氮能力,以期筛选氮高效利用的蚕豆材料。【方法】以320份国内外蚕豆种质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观测不同种质在低氮(0 mmol/L)和正常氮(10 mmol/L)处理下的苗期缺氮症状,初步筛选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并通过对其生理指标测定探究其在低氮水平下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青皮胡豆、638、宁波川等11份材料缺氮症状较轻,其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正常,为耐低氮种质。357、475、428等180份材料表现为中度或者较轻的缺氮症状,植株叶片小而薄底部叶片开始变黄。402、926、细米胡豆等129份材料表现为重度缺氮症状,叶色变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3份耐低氮和3份氮敏感种质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6份蚕豆种质的丙二醛含量低氮条件下相较正常氮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低氮条件下相较于正常氮对照均出现明显下降,低氮敏感型种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耐低氮种质则呈上升趋势。【结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过氧化氢酶可作为筛选蚕豆种质耐低氮的指标,本研究筛选出1份极耐低氮种质青皮胡豆与1份低氮敏感种质402,对建立蚕豆耐低氮评价体系、选育耐低氮胁迫蚕豆新种质、提高氮素使用效率从而减轻农业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