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一株祁连野生羊肚菌多基因联合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地理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青海野生羊肚菌野生资源丰富,但物种识别度低,相关研究滞后。【目的】鉴定识别采集自青海祁连的野生羊肚菌并分析其生物地理。【方法】利用形态学、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野生羊肚菌并分析该物种分化时间和重建祖先区域。【结果】野生羊肚菌菌株MQL-1子实体菌盖呈黄褐色,圆顶,菌柄呈白色、中空,形似羊肚菌,孢子大小为(21.17±4.33)μm×(14.26±3.25)μm,菌丝直径(13.95±3.19)μm。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MQL-1与羊肚菌属中的黄色羊肚菌类群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相似性高达99%,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将MQL-1识别为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分化时间估算和祖先重建结果表明青海祁连粗柄羊肚菌MQL-1与云南M. crassipes M10的分化时间12.75 Mya (百万年前),其重建的最可能的祖先区域为印度(52.49%)。【结论】本研究得到了一株青海祁连地区粗柄羊肚菌菌株并确定了其正确的科学命名,丰富了青海省羊肚菌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真菌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羊肚菌 形态类型 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学物种识别法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 分化时间 祖先区域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DC模型长期复种翻压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模拟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青海高原农田特有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豆科绿肥栽培模式,为揭示绿肥还田对于春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效应,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宜青海高原的绿肥还田方式.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秋闲期复种绿肥翻压还田(G)和不种绿肥不还田(CK),副区为后茬春小麦化肥用量,设置100%常规施肥(F100,225 kg·hm-2 N、112.5 kg·hm-2 P2O5)、70%常规施肥(F70,157.5 kg·hm-2 N、78.75 kg·hm-2 P2O5)和不施化肥(F0),共 6 个处理,基于 2019-2022 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对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用验证过的模型对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率定和验证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模拟值和实测值的NRMSE值介于 0.017~0.295,R2 介于0.763~0.924,小麦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NRSME值范围为 0.160~0.280,R2 均大于 0.75,表明模拟值和实测值具有一致性,可以用校准验证过的模型模拟 0-50 cm土层土壤SOC和小麦产量;未来 30 年的模拟结果显示,绿肥翻压还田可以增加土壤SOC,具体表现为F70 + G>F100 + G>F0 + G>F100>F70>F0;0-50 cm土层土壤SOC储量 30 年变化依次为172.82、136.91、65.21、-35.61、-46.70 和-143.95 kg·hm-2,产量趋势为F70+G>F100+G>F100>F70>F0+G>F0,绿肥翻压还田配施化肥增产效果较好,F0 + G、F70 + G和F100 + G比无绿肥处理(F0、F70、F100)下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 85.7%、87.5%和 20.0%;模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来看,长期复种绿肥翻压还田配施 70%的化肥的固碳增产效果最佳.

关键词: 毛叶苕子 绿肥还田 春小麦 模型评价 模拟预测 施氮量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马铃薯皮粉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废弃物消减率、虫体营养组分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育成猪粪中添加紫马铃薯皮粉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废弃物消减率、虫体营养组分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4日龄黑水虻幼虫3 0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对照组饲喂育成猪粪,试验组分别饲喂育成猪粪+2%紫马铃薯皮粉(2%添加组)、育成猪粪+4%紫马铃薯皮粉(4%添加组)、育成猪粪+6%紫马铃薯皮粉(6%添加组)和育成猪粪+8%紫马铃薯皮粉(8%添加组)。试验期16 d。结果表明:1)6%、8%添加组的幼虫平均干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及2%、4%添加组(P<0.05)。各组之间废弃物消减率无显著差异(P>0.05)。2)4%、6%和8%添加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6%和8%添加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4%添加组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菌门、疣微菌门、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4%添加组的普罗威登斯菌属、Breznakia和肠球菌属相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狭窄梭菌属、土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和苏黎世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狭窄梭菌属和土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与幼虫平均干重、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肠球菌属相对丰度与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6)4%添加组的肠道微生物网络图连接数为3 138个,节点数为178个,高于其他各组,说明4%马铃薯皮粉添加比例下肠道最为复杂。由此可见,育成猪粪中添加4%紫马铃薯皮粉能在不影响幼虫平均干重和废弃物消减率情况下,提高虫体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脂肪含量,有益于幼虫肠道健康,有利于提升昆虫蛋白质生产效率。

关键词: 紫马铃薯皮粉 猪粪 黑水虻幼虫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瓜茄新品种‘青灿香’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灿香’是从常规栽培种变异株中选择优良单株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香瓜茄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茎直立,吊蔓。叶色深绿,总状花序,花深紫色。膨大期的果实纵径可达106.70mm,横径62.10 mm左右,单果质量为(201.92±26.79)g。平均单株产量为3 230.72 g。果实含类黄酮17.21 mg·g~(-1),总酚10.98 mg·g~(-1),维生素C 167.48μg·g~(-1),柠檬酸422.19μg·g~(-1),蔗糖10.12 mg·g~(-1),果糖6.68 mg·g~(-1),葡萄糖4.89 mg·g~(-1)。单干整枝。耐旱、耐盐碱,4.0℃以下易受到冻害,成熟期偶有病毒病、疫病和叶斑病发生。适宜青海地区温室种植。

关键词: 香瓜茄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其相关功能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明确原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进行葡萄籽原花青素处理细胞后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葡萄籽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后主要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过程、免疫系统过程、繁殖调节、生长调节。细胞凋亡的12个关键差异基因与TNF、p53、MAPK、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TNF信号通路、p53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关键词: 葡萄籽 原花青素 转录组测序 HepG2细胞 基因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DC模型青海西宁地区春小麦施氮量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缓解农田盈余氮肥淋溶对地下水污染,保证小麦高产和氮肥农学效率条件下寻求适宜的施氮量。结合青海省西宁地区2年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校准与验证,用2020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2021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先评估小麦产量和硝酸盐淋溶量对灌水量、灌水次数、耕作深度、施氮量、施肥次数的敏感性,探索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产量、农田硝酸盐淋溶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6~0.28和0.18~0.26,均方根误差的标准偏差比分别为0.55~0.68和0.48~0.57,决定系数均大于0.80;(2)小麦产量和硝态氮的淋溶对施氮量最为敏感,敏感性指数(SI)分别为0.753和1.946,硝态氮淋溶对施肥次数与灌溉次数的敏感性较小,SI分别为-0.360和0.152。灌溉量(SI=-0.007,SI=0.085)和耕作深度(SI=0.013,SI=0.078)对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几乎没有影响;(3)基于春小麦高产,氮肥农学效率以及地下水安全考虑,青海省西宁地区小麦最佳施氮量范围为160.73~176.83 kg/hm~2。以上结果为青海省高原农区绿色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DNDC模型 春小麦 硝态氮 施氮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黑孢链格孢GD-011菌株除草机制的初步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微生物除草剂因具有安全、环保等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为探究生防菌——梨黑孢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 GD-011菌株对杂草的除草机理,特开展实验观察菌株GD-011侵染后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叶片超微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明确其作用方式及途径。结果表明:菌株GD-011的菌丝通过气孔侵入密花香薷的叶片组织,并在组织中寄生繁殖产孢,逐渐破坏组织。菌株GD-011接种于密花香薷植株后,密花香薷体内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2~7 d密花香薷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综上推测,GD-011菌株通过菌丝穿过气孔及组织间隙的侵染方式破坏密花香薷的叶片组织结构,同时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自我修复等方式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

关键词: 微生物除草剂 生理生化 超微结构 除草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种质资源对条纹病的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纹病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常采用药剂拌种防治,但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发掘抗条纹病的优良青稞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田间鉴定和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31份青稞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条纹病评价,获得免疫性遗传资源材料20份,高抗类型材料18份,中抗类型材料44份,分别占鉴定总资源数的8.7%、7.8%、19.1%;其他149份青稞资源材料对条纹病表现为感病,其中36份材料为中度感病类型,113份材料为高度感病类型,感病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64.5%。

关键词: 大麦 条纹病 抗病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20S蛋白酶体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S蛋白酶体能够通过自身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特异性降解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蛋白质,维持细胞蛋白质稳态。本研究中鉴定出21个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20S蛋白酶体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番茄20S蛋白酶体大多数基因含有相似的启动子和内含子,其中,编码α亚基的基因保守性较好,而编码β亚基的基因保守性较差;亚细胞定位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在细胞质中发挥功能;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发现,21个20S蛋白酶体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存在2对片段复制基因对;进化分析表明,编码α亚基和编码β亚基的基因被划分在不同的类群或亚群;多物种共线性分析发现,番茄与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之间的同源基因对较多,而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水稻(Oryza sativa L.)和玉米(Zea mays L.)同源的基因对较少。SlPRA1-01、SlPRA10-04、SlPRA11-05和SlPRA16-09这4个基因在3个物种中均形成基因对;启动子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20S蛋白酶体基因家族在番茄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番茄 20S蛋白酶体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生物信息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小黑麦品种(系)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青海高原优质饲草料生产中可利用的优良饲用小黑麦品种缺乏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用6个新育成的饲用小黑麦品种(系),设置5个代表性生态区,测定和分析5个生态区下6个饲用小黑麦品种(系)在生育期、株高、产量因素、乳熟期鲜干草产量、成熟期籽粒产量、干草和籽粒饲用营养品质等性状的差异,并利用稳定性、适应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在6个参试品种(系)中,QSM-3、QSM-4和QSM-5这3个品种生育期少于155 d,株高适宜,产量构成因素合理,鲜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优良,饲用品质好,在不同生态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好,在5个主成分综合评价和排名中综合表现优良.本研究结果可为青海农牧交错区优良饲用小黑麦品种的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支撑.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不同生态区 生产性能 饲用品质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