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肥耦合对黄花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肥耦合对黄花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黄花菜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次数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研究水肥耦合对黄花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滴水量相同情况下,不同滴水次数处理黄花菜产量差异显著,Ⅳ、Ⅴ处理黄花菜农艺性状最佳,产量最大为5 983.96~6 000 kg/hm2;施肥时间相同、施肥量不同情况下,S-Ⅳ、S-Ⅴ处理黄花菜的薹高、花蕾数及花蕾等农艺性状表现最佳。【结论】黄花菜在整个生育期应滴水8~10次,施肥525~600 kg/hm2。


不同单株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枸杞单株芽叶的适制茶类,本研究将2种枸杞单株芽叶分别用绿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制成4种枸杞芽叶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生化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及多元统计分析4种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M单株加工的绿茶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其次是M和A单株分别加工的白茶,而A单株加工的绿茶得分最低。M单株加工的绿茶类黄酮含量最高,A单株加工的绿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种茶中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香叶基丙酮、正己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苯乙醇、苯甲醇、萘、α-松油醇为AB、MB呈现花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1-辛烯-3-醇为AL呈现果香的特征香气成分;2,5-二甲基吡嗪、3,5-辛二烯-2-酮、β-环柠檬醛、苯甲醛、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为ML呈现花果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可见M单株适制绿茶、白茶,A单株适制白茶,A、M单株加工白茶呈花香、清香的风味特征,A单株加工绿茶呈果香的风味特征,M单株加工绿茶呈花果香、清香的风味特征。本研究明确了枸杞A、M单株适制茶类及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为枸杞芽叶茶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枸杞芽叶茶 挥发性成分 生化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 香气活度值(OAV)


鸟苷酸结合蛋白2b在牛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鸟苷酸结合蛋白2b (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2b, GBP2b)对M.bovis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M1、M2型极化的调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通过小干扰RNA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内GBP2b表达,分别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依赖MyD88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GBP2b对NF-κB转录调控。结果表明GBP2b在M.bovis感染的巨噬细胞内高表达.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的GBP2b后再经M.bovis感染24 h, 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下调,而对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无显著影响。下调GBP2b后抑制了NF-κB的转录启动,依赖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随GBP2b的下调而下调。结果表明,GBP2b主要通过依赖MyD88信号通路促进M.bovis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和炎性反应,从而有助于巨噬细胞清除胞内M.bovis。
关键词: 牛分枝杆菌 鸟苷酸结合蛋白2b 巨噬细胞 M1极化 M2极化


滩羊FGF5、COQ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滩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5)和辅酶Q9(coenzyme Q9,COQ9)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为提高滩羊的生长性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前期研究中筛选出的位点采用SNP分型技术对107只滩羊进行FGF5和COQ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与初生重、二毛期(35日龄)、6月龄和12月龄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绵羊参考基因组(GCF_000298735.2_Oar_v4.0)比对,在滩羊FGF5基因上筛选出2个SNPs位点,分别为g.94540629T>G和g.94540642T>C,其中g.94540629T>G位点产生TT、GT和GG共3种基因型,g.94540642T>C位点产生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在COQ9基因上筛选出3个SNP位点,分别为g.94503480A>G、g.24807700A>G和g.24812228T>C,其中g.94503480A>G位点产生AA、AG、GG共3种基因型,g.24807700A>G位点产生AA、AG、GG共3种基因型,g.24812228T>C位点产生TT、TC和CC共3种基因型。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5个SNPs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且在滩羊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GF5基因g.94540642T>C位点C/T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COQ9基因g.24807700A>G位点GG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g.24812228T>C位点C/C基因型12月体重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P<0.05),由此可知,3个SNP位点对滩羊12月龄体重有显著影响;COQ9基因g.24812228T>C和g.24807700A>G位点在滩羊群体处于强连锁不平衡,FGF5基因g.94540629T>G和g.94540642T>C位点在滩羊群体处于强连锁不平衡,COQ9基因g.94503480A>G、g.24807700A>G和g.24812228T>C位点和基因型组合A/GA/AT/T与A/GA/GT/C在出生重、6月体重和12月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基因型(P<0.05)。FGF5和COQ9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显著相关,FGF5和COQ9基因可作为滩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可作为滩羊体重性状的分子标记,通过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提高滩羊的选育效率。
关键词: 滩羊 FGF5 COQ9 基因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不同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 2 种饲草鲜重比设置青贮玉米单贮(CK1)、全株大豆单贮(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1∶1(M1)、2∶1(M2)、3∶1(M3)、4∶1(M4)、1∶2(M5)混合,共7 个处理.青贮90d后,进行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CK1、CK2 感官评定为"良好",混合处理均为"优等";CK2 的pH最高(4.69),其余处理pH<4.2.乳酸含量在混合处理中都显著高于CK1、CK2,乙酸含量在CK2 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粗蛋白含量随着全株大豆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淀粉含量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混合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显著低于CK1、CK2(P<0.05).RFV由高到低为M1>M2>M3>M4>M5>CK2>CK1;混合处理的有氧稳定性优于CK1、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改善了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提高了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其中混合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全株大豆 混合比例 发酵品质 营养价值 有氧稳定性


苜蓿草田间作功能植物对苜蓿蓟马及天敌小花蝽种群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及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等不同功能植物以不同比例进行间作,在田间系统监测基础上,研究基于有害生物推拉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苜蓿蓟马生态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苜蓿刈割前,苜蓿草田内蓟马及天敌小花蝽Orius simili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应间作的功能植物区;刈割1周后,与百脉根、红豆草、白三叶和除虫菊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的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数量显著上升,其中,百脉根、红豆草及白三叶3种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种群密度分别由刈割前的3.67头/10复网、3.00头/10复网、3.67头/10复网增加到了刈割1周后的11.50头/10复网、29.17头/10复网、15.00头/10复网,分别是刈割前的3.13倍、9.73倍和4.09倍,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不同功能植物区内蓟马种群密度不同,在红豆草和白三叶功能植物区内显著升高,而在其它区内刈割前无显著差异;刈割2周后,苜蓿再生期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上升,各功能植物区内的小花蝽密度显著下降,与其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刈割3~4周后,随着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的下降,其天敌小花蝽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不同功能植物区间小花蝽及蓟马种群密度变化不显著。苜蓿与五种功能植物以4:1比例间作对蓟马的调控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除虫菊,红豆草,百脉根,小冠花。本研究为保护苜蓿草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春小麦重组自交系品质性状与产量、生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春4号'与'宁春27号'为亲本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的128份家系为材料,测定该群体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碳同位素分辨率、面筋含量等20个性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群体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各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存在较大程度的超亲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理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较强相关性,冠层温度、碳同位素分辨率对品质与产量性状影响较大;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大都呈正相关.以差异极显著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7%的性状,分别是沉降值、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硬度指数、粗蛋白含量、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吸水率、株高、结实小穗数、冠层温度、千粒质量与碳同位素分辨率;基于各性状聚类共分为9个类群,第九类群材料高产优质且农艺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重要材料.


人工混播草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轮牧的响应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轮牧对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群落及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群落的影响机制,以宁夏盐池县人工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T1(无芒雀麦+新麦草+紫羊茅+苜蓿+菊苣)、T2(垂穗披碱草+新麦草+早熟禾+苜蓿+鹰嘴紫云英)、T3(扁穗冰草+新麦草+蒙古冰草+苜蓿)3种混播组合模式,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展轮牧影响下3种人工混播草地土壤AM真菌群落差异性研究,分析人工混播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壤-AM真菌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连续2年轮牧对植被群落生物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与轮牧第1年相比,豆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降低,但禾本科植被群落的相对重要值分别增加了51.16%、81.25%和33.33%。土壤AM真菌中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为优势属;与轮牧第1年相比,连续轮牧2年后,T1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较第1年显著降低了12.35%,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Chao 1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数较第1年分别提升了20.73%、12.80%、7.69%和31.16%(P<0.05),说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的响应更加敏感。随轮牧年限增加,T1与T2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增加,T1与T3处理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差异较大。连续轮牧2年后,土壤养分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的作用强度减弱,但植被群落多样性和植被群落生物量对AM真菌群落丰富度及其组成的作用强度增强;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由土壤有效磷(p=0.006)和碱解氮(p=0.016)转变为植被群落生物量(p=0.036)。综上所述,不同类型人工混播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AM真菌群落对轮牧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其中以T3混播组合处理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人工混播草地 草地生态系统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轮牧


寄主转换对棉蚜存活率与营养代谢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转换寄主后其体内营养代谢水平的变化,采用活体植物饲养方法分别将棉花型、枸杞型和黄瓜型寄主专化型棉蚜进行寄主转换,并测定寄主转换后棉蚜的存活率与营养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型和黄瓜型寄主专化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后存活率均显著下降,转换后96 h分别为61.5%和62.1%,而未进行寄主转换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的存活率分别为90.3%和86.4%。且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96 h时,棉花型棉蚜体内淀粉酶、胃蛋白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58.3%、73.5%、90.4%和83.7%,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至对照组的2.2倍;黄瓜型棉蚜体内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65.1%、66.9%和85.3%,而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上升至对照组的1.3倍。当枸杞型棉蚜转移到棉花或黄瓜植株上时,存活率和体内营养代谢酶活性与未进行寄主转换的枸杞型棉蚜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在转换到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后,其体内营养代谢相关酶活性会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转移到枸杞植株上时会出现代谢酶活性紊乱与存活率下降的现象。
关键词: 棉蚜 寄主 营养代谢 存活率 专化型 棉花 枸杞 黄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