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内蒙古翁牛特旗生态建设项目绩效实证研究——兼论蒙古族聚居区生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青海社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游牧文化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关系生态环境,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具有意义。以游牧文化区之一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现有绩效评价方法中选取公共价值绩效评价法,在分析蒙古族聚居地区生态伦理对生态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后,对蒙古族生态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再构建,对翁牛特旗四项生态建设项目实证检验,并对两阶段、五维度、两角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案例研究表明,再构建的公共价值绩效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好坏及其中存在的农户不受重视、机会主义频发、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较差等问题。管理者需进一步了解农户真实需求及生产生活情况,结合人文、伦理习惯,及时调整项目,实现民族聚居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蒙古族聚居地区 生态建设项目 公共价值 绩效评价 翁牛特旗


农村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视域中的农村土地整治》评介
《中国土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社会结构退化、地方市场萎缩、小微企业倒闭等现象,引发日益严重的"乡村病"问题,更是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1].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


京津冀地区乡村功能分区及振兴途径
《经济地理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面向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开展乡村功能分区,有利于挖掘乡村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合理的乡村振兴途径。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及旅游服务4个维度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基于各项功能指数分析其特征;借助gCLUTO软件实现功能聚类,综合考虑地理探测器的q统计量和分区计算成本确定最适宜的功能区,进而提出乡村振兴途径。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对乡村功能的贡献和结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是制约区域乡村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②京津冀地区最佳的乡村功能聚类数为11,在以经济发展功能为指示变量的前提下,不同的聚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相似一致性;根据主要贡献功能和区间差异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经济—生产、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生产—社会保障(Ⅰ和Ⅱ类)、社会保障、农产品生产(Ⅰ和Ⅱ类)和生态—生产(Ⅰ和Ⅱ类)等11个功能区。③建议立足当前功能区的发展特征,遵循"优化优势功能、强化中等功能、改善薄弱功能"等思路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促使乡村由局部振兴转为全面振兴。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乡村功能 乡村振兴 分区 gCLUTO 地理探测器 聚类


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科技管理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基于信息传播要素视角,从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总结提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5个国家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主要做法,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结合多案例分析发现,国外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与经验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受体技能培训、多元化服务主体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未来中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通过信息化支撑农业产业兴旺、信息化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理念探索及其实践-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研究目的:以参与式调研为"协调器"和"衔接点",通过对村民需求要素进行平面扩展、立体综合和空间归纳,结合上位管控限制,实现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间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框架.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结合规划指标管控,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文化保护4个维度进行参与式需求调研,运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并结合ArcGIS可视化分析形成朱脑村"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成果.研究结果:规划后,朱脑村满足城镇集建类村庄发展方向,村民满意度平均值从3.02增至3.81,增幅为26.16%,单项增幅均在10%以上.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在上位管控下基本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北京典型城郊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以人为本 案例分析 要素优化配置 北京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652家农户的调查数据
《经济经纬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基于北京信息进村入户行政村农户信息情况调查数据,立足信息生态视角,运用Oprobit模型、Interval-censored模型分别分析了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与支付金额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测算了农户信息服务的具体意愿支付金额.结果表明:少数农户有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绝大多数农户信息服务意愿支付金额为10元/月以下,且付费信息服务形式主要为短信包月与收费电视;信息户特征、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对农户信息服务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信息户特征与信息环境对农户信息服务支付金额意愿有显著影响;经两种方法计算,农户全年信息服务意愿支付金额分别为144.24元与201.60元,分别占农户全年总纯收入的0.22%与0.3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信息共享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北京信息进村入户行政村652家农户调查数据
《图书馆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立足信息生态视角,运用Probit与SEM模型,分析了农户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普遍愿意共享自我信息,但对共享他人信息持保守态度;信息户基本特征、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影响农户自我信息共享意愿,但通过作用于感知有用,信息生态的五类变量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信息人(户)基本特征与信息资源影响农户他人信息共享意愿,但通过作用于感知有用与感知风险,信息生态的五类变量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
关键词: 信息共享 新型城镇化 信息生态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研判
《改革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可分为起步建设、深入发展、全面融合三个阶段。在该进程中,政策演变始终与信息技术变迁相适应,由"强基础"转向"重应用",表现出连续性和适应性。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在变革和普及中持续释放红利,表现出前沿性和广泛性。从政策体系建设、数字环境营造、产业链细分、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手段等方面的趋势来看,农业农村信息化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