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胞杆菌HMB28023筛选及其抑菌物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但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对源于番茄的灰葡萄孢菌表现较高拮抗活性的27株细菌的拮抗活性,发现同一细菌菌株对源于两种作物的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带和抑菌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进一步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防病试验及田间防病试验筛选获得高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生防细菌HMB28023,田间防效达到74.3%。通过形态学、16S rDNA结合gyr A、gyr B、rpo B和rpo C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81.9%、75.1%和64.8%。通过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证明菌株HMB28023可以产生伊枯草菌素A(C14—C15)、丰产素(丰产素A(C14—C17)和丰产素B(C16—C17))及表面活性素(C12—C16)。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伊枯草菌素A和丰产素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灰霉菌的生长,并造成菌丝畸形。


超微粉碎对杂粮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粮油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并对预防各类癌症、肿瘤、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杂粮加工特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超微粉碎作为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可有效降低杂粮粉体粒径、提升加工适应性、改善加工制品口感。本文阐述了超微粉碎对杂粮淀粉、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的影响,超微粉碎对杂粮结晶特性、水合特性、糊化特性、流动性等理化性质的调控机制;总结了杂粮超微粉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与杂粮加工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问题及优化路径
《山西农经 》 2025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手段。阐述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乡村振兴对农业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信息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中熟红皮梨新品种灿玉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灿玉是红茄梨自然杂交选育的优质鲜食中熟红皮梨新品种。平均单果质量325.1 g,粗颈葫芦形,果皮底色黄绿色,盖色橘红,果心小,无籽,可食率高,果肉乳白色,软溶,肉质细腻多汁,风味酸甜、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为14.5%,鲜食品质上等。树势强,成枝力、萌芽力强,树姿开张,1年生枝向阳面主要颜色为赤黄色。叶缘锐锯齿,叶尖长渐尖。花芽较易形成,早果丰产性好,适宜纺锤形栽培。在河北昌黎地区3月中旬花芽开始萌动,8月中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约120 d。适宜在河北昌黎、曹妃甸、泊头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石家庄地区10个小麦品种理化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石家庄地区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物化指标和面条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物化品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冀麦U80、藁优2018、冀麦765及中麦886四种小麦粉品质较好,其制作的面条具有较好的质地和口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粉持水力、吸水率与面条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面条质构指标及感官评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面条品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面条感官评价与峰值粘度、衰减值,面条硬度、内聚性、咀嚼性,L*值、a*值、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石家庄地区小麦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小麦品种 小麦粉品质 面条品质 物化特性 相关性


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启动子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生育期是衡量大豆生态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关乎其产量形成的重要性状。研究大豆生育期主效基因E1和E2启动子及其表达模式,为生育期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分子调控网络的解析提供依据,为大豆品种适应性改良及产量提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网站PlantCARE分析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启动子序列,检测其中包含的重要调控元件。克隆E1和E2的启动子,构建GUS表达载体,并进行拟南芥遗传转化,检测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GUS活性。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比较长日照和短日照下E1和E2表达量的差异。在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中检测E1和E2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与大豆品种生育期的相关性。【结果】E1和E2的启动子序列均包含AE-box、Box4和G-box等多个光反应元件,另外,E1启动子区还包含生长素、脱落酸等响应元件,E2启动子区包含低温、干旱等响应元件及分生组织表达相关元件。转基因拟南芥GUS活性检测发现,E1启动子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各器官均有较强转录活性,E2启动子在幼苗下胚轴、叶片和根的维管组织中具有较强转录活性。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E1表达量均表现为长日照高于短日照。在弱光条件下,E2表达量表现为短日照高于长日照;在强光条件下,E2表达量表现为长日照高于短日照。随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的延长,E1表达量呈现逐渐升高趋势,E2表达量无规律性变化。【结论】E1的启动子是一个广泛表达的启动子,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受光周期调控,与大豆品种生育期有明显相关性;E2的启动子在各器官维管组织有较强表达,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该基因受光周期调控模式存在差异,其表达量与大豆生育期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 基因E1 基因E2 启动子 表达模式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研究进展与展望
《华北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植物抵御多种逆境胁迫的重要调节因子,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家族基因数目多,结构、特性和功能复杂多样。植物Hsf不仅通过直接转录调控热激蛋白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过程,还介导植物诸多生命活动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酵母Hsf被首先克隆以来,多个物种的Hsf家族被识别和研究,模式植物番茄和拟南芥Hsf研究比较早且相对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HsfA族,B族研究较少,C族报道更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已严重威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深入研究作物耐热性机制从而挖掘功能基因、通过生物技术方法改良作物的耐热性,是抵抗高温逆境的关键。大田作物中Hsf家族数目大小不等,基因组复杂,研究起步晚。为此,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从2009年开始对作物Hsf家族基因进行研究,依据最新的基因组信息,确定了家族基因数目及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特性、明确了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响应规律。克隆获得多个基因并借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创制转基因材料和突变体,对其耐热性以及抗逆性调控功能多层面进行了鉴定,并对下游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不仅丰富了大田作物耐热性调控理论基础,也为作物耐热性研究和生物育种提供优异新种质。目前,关于Hs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鉴定和对下游基因的转录调控方面,其上游哪些组分通过何种方式介导Hsf参与耐热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还缺乏证据,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本研究室多年来对小麦、玉米Hsf家族的研究结果,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报道,详述了近年来植物Hsf在抗逆性响应和适应过程中调控功能、机制及其主要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阐明Hsf家族的作用及其调控网络提供理论依据,为耐热生物育种挖掘强效的基因资源和备选位点。
关键词: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 功能与机制 调控网络


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及蒲公英种质资源抗病性,调查蒲公英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蒲公英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5 d为分生孢子萌发期,10 d为分生孢子形成高峰期,15~20 d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30 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通过感白粉病蒲公英病样中分离和纯化获得白粉病病原菌BFBJ,病原菌BFBJ能在蒲公英叶片上产生明显的白粉状霉斑及竹节状纵横交错的菌丝分支;通过微生物多样性与宏基因组云分析,病原菌BFBJ为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macrospora).对92个蒲公英资源人工接种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BFBJ,按照病情指数划分为7个抗白粉病级别,其中40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易感(S)或高感(HS);37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中感(MS)或中抗(MR);9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5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高抗(HR);1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免疫(Ⅰ).试验成功从感病蒲公英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原菌,通过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获得1个免疫资源和5个高抗资源,可用于后期抗病育种研究.


智能高效小麦镇压锄划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
《河北农机 》 2025
摘要:为解决镇压、锄划机械作业效率低、利用率低、质量差、智能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在现有镇压、锄划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智能高效小麦镇压锄划作业一体机。该机采用模块化组合结构,主要由挂接装置、镇压部分、锄划部分、监测部分组成,通过各部分组合、分解,既可在小麦播种后单独镇压使用,又可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进行镇压锄划一体化作业或单独锄划作业,镇压、锄划部分均采用折叠结构,具备仿形功能,作业幅宽大、质量高。经试验,机具最大作业速度7.5km/h,超过后地表出现明显打滑;在秸秆全量还田地块,旋耕深度越深,土壤压实率越大,表示所需镇压力大,反之压实率越小,所需镇压力小;在小麦返青期进行镇压锄划作业,镇压效果与旋耕深度相关性不大,锄划深度与土壤压实率呈反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