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深松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产量数据表明,全方位深松、高茬还田、粉碎还田和条带覆盖分别比现行耕法产量提高8.27%、13.50%、13.59和10.07%,增产效果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畜禽粪尿总量估算及其环境风险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14
摘要: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结合国内外研究,确定吉林省畜禽粪尿资源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根据吉林省2011年畜禽饲养量的统计数据估算了吉林省畜禽粪尿产生量、污染物产生量及其流失量。结果表明:2011年吉林省畜禽粪尿总量为7614.99万t,畜禽粪尿污染物产生量910.86万t,污染物流失总量为273.26万t,吉林省畜禽粪尿单位耕地负荷为11.16t/hm2。畜禽粪尿总量集中分布在长春、四平、吉林和松原地区。吉林省畜禽粪尿污染物承载量环境风险大的县域分布在长春、四平、松原和白山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大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以及同熟期组的2个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试材,于2010~2011年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时期品种根系发育形态、活力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2年平均增产15.3%,分枝粒重显著增加;杂交大豆R2~R7期根系干重和体积显著增加,二者均在R5期有最大增幅;R2、R5和R7期杂交大豆平均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一级侧根总长较常规大豆增幅均达13%以上,并在R2期增幅最大;R2~R4期根瘤干重、根冠比及R2~R5期杂交大豆根系活力均显著增加;大田条件下,30~75 cm土层杂交大豆根系干重显著增加。生殖生长时期杂交大豆根系主根长、一级侧根数、一级侧根总长、根瘤干重、根系活力及深层次根系重量的强优势,保障强大的根系生物积累,为杂交大豆高产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产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Ⅰ.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4
摘要:粮食增产趋势及增产原因是国家制定宏观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是指:气候是波动的,科技是持续进步的,它是粮食多年持续增产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增产预测模型是多年平均单产移动的回归方程。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增产潜力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单产加速时间最早的是辽宁省,最晚的是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最高。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科技进步增产理论科学、模型实用、预测结果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