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天津农林科技 》 2008
摘要: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强氧化剂,具有杀菌、消毒、防腐、除臭、保鲜等多种功能。本文阐述了二氧化氯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在几种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为二氧化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a~(2+)·CaM信使系统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8 CSCD
摘要:研究Ca2+.CaM是否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过程,为更深入了解小麦抗叶锈病的反应机制奠定基础。采用离体培养的方法测定小麦种子经CaM拮抗剂TFP(三氟拉嗪)、CPZ(氯丙嗪)和W-7(N-(6-aminohexyl)-5-chloro-1-naphthalene sulfonamide)以及CaCl2预处理后小麦叶片接种叶锈菌后在不同时间点的酶活性。另外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小麦接种亲和小种和非亲和小种后CaM不同亚型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叶片接种非亲和性叶锈菌后,TFP、CPZ和W-7浸种处理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上升;小麦叶片接种亲和性叶锈菌后,CaCl2预处理加剧了过氧化物酶(POD)、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上升。这说明Ca2+.CaM信使系统可能在小麦抗叶锈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的CaM亚型可能调控不同的抗病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地菜豆菌核病发病规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的田间发病规律,为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菜豆菌核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气象因子与菜豆菌核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残花带菌检出率秋季高于春季;植株茎蔓发病率和豆荚发病率,秋季显著高于春季;10月份是菜豆菌核病的发病高峰期;在发病适期内,阴雨日数与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方程式为Y=-7.5425+1.7153X,相关系数r=0.8516;天津地区菜豆菌核病菌能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安全越冬。秋季低温多雨有利于菌核病发生和流行,发病率与阴雨日数成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分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株和野毒株的gE-PCR方法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编码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成功地从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扩增出预期的178bp片段,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株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经PCR扩增产物测序鉴定,证实了该扩增片段为预期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体系可检测到102TCID50的猪伪狂犬病病毒。本方法的建立能够区分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使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检测更为快速、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