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诊断鸭短嘴矮小综合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抗鹅细小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 E16)为一抗,建立检测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GPV)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并对人工感染SBDS-GPV的发病鸭和临床送检鸭短嘴矮小综合征(SBDS)病鸭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胰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识别鹅细小病毒抗原呈现亮绿色特异荧光,而与MPV、MDRV、NDRV、DHV、DPV、PMV等其他鸭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SBDS-GPV人工感染发病鸭和SBDS临床病鸭组织,均不同程度出现亮绿色荧光,其中人工感染发病鸭阳性率100%(5/5),临床送检病鸭阳性率91.7%(11/12)。表明建立的IFA具有快速、特异等优点,可用于SBDS的快速诊断。
关键词: 鸭短嘴矮小综合征 抗GPV单抗 间接免疫荧光法 诊断


福建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2014-2017年福建省多地区羊发生的一种以流稀薄鼻液为主要症状疾病的病原,对该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PCR诊断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变化上与国内外已报道的病例表现基本一致,RT-PCR鉴定结果为ENTV-2,其中7个分离株与ENTV-2CHN2(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1个分离株与ENTV-SC(分离于中国)、ENTVShaanxi(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说明近几年福建省流行的羊肿瘤病的病原为ENTV-2,为福建省加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生物农药对茶白星病的防治效果与农残安全评价
《茶叶学报 》 2017
摘要:为筛选安全有效地防治茶白星病的生物药剂,开展了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及其与赤·吲乙·芸苔混配对湄潭茶园茶白星病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茶白星病的防效分别为69.36±1.63%和73.92±1.62%;将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分别与赤·吲乙·芸苔等比例混配后,防效分别为74.24±3.17%和81.39±2.29%,表明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结合赤·吲乙·芸苔联合使用对防治茶白星病具有很显著的效果,且施药2d后农残检测均可达欧盟标准,可以在我省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


浅谈大数据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7
摘要: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数据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并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对大数据技术在农产品检测预警、农业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作用的探讨,对我国农业发展大数据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制西与不同不育系的抗性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福建稻麦科技 》 2017
摘要: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制西与不同不育系配组,测定了亲本与不同组合的抗性淀粉含量;分析了亲本与组合抗性淀粉含量这一性状的配合力效应以及亲本抗性淀粉含量与配合力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的4份亲本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特点是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亲本抗性淀粉含量显著相关,绝对系数为0.98。而特殊配合力效应平均值和亲本抗性淀粉含量相关性稍差,绝对系数为0.87。反交效应与亲本抗性淀粉含量不相关。以制西为父本配组的F1中,谷丰A/制西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并且呈超显性遗传。


一种由植物纤维制成的环境改良剂在猪场中的应用
《福建畜牧兽医 》 2017
摘要:本环境改良剂是一种具有高效干燥除湿、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和清洁体表等功效的干燥消毒产品。通过改变猪舍内的湿度、降低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以及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来改善猪舍内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企业的生产效益。文中主要从植物纤维环境改良剂产品特点、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为提高猪场的养殖效益提供新方案。


施硒对紫云英硒积累及土壤硒状况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7个不同的施硒(Na_2SeO_3)水平(0、0.5、1、2、4、8、16、32 mg/kg),研究硒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硒积累及土壤硒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肥对紫云英株高、茎粗、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影响不明显;随着施硒量的增加,紫云英含硒量也随之增加,两者相关性(r=0.99**)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硒肥利用率不断下降,不同处理硒肥利用率为0.89%~3.25%;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土壤中的全硒和有效硒含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土壤中硒的残留率却有着相反的趋势,不同处理硒的残留率为41.82%~82.64%。


取食不同寄主烟蚜对黑带食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7
摘要:使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烟蚜饲喂黑带食蚜蝇的幼虫,观察其生长发育与繁殖规律。结果表明:黑带食蚜蝇以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分别为8.91和8.31 d,其他的幼虫历期为9.10~11.60 d,蛹的历期为8.83~9.52 d。此外,以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成虫期最长,达47.18 d,单雌产卵量最多,为404.82粒;以饲喂取食菊花烟蚜的成虫寿命最短,为33.14 d,单雌产卵量最少,为274.08粒。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黑带食蚜蝇成虫获得率最高,达67.00%,其余依次为小白菜、桃树、菊花,其黑带食蚜蝇的成虫获得率分别为60.25%、53.00%、48.50%。由此可知,寄主植物可以通过烟蚜进一步影响黑带食蚜蝇,因此,在饲养黑带食蚜蝇时,应选择合适的寄主植物。


地毯草黄单胞菌发酵生产黄原胶工艺条件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黄原胶,优化黄原胶高产菌株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对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离子)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pH、装液量和接种量)进行优化,试验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g·L~(-1)、豆饼粉30g·L~(-1)、KH2PO42g·L~(-1)、pH值9.0。在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条件下发酵72h,黄原胶产量达到21.0g·L~(-1),是初始培养条件产量8.65g·L~(-1)的2.43倍。优化发酵工艺后,黄原胶品质提高,丙酮酸含量从8.9%升高到16.3%,而蛋白质含量从15.27%降低到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