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应用PCT方法检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

植物保护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根据其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杭州和海宁地区番茄上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PCR检测,获得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杭州和海宁地区发生的病毒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并且两地区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5%.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尾松毛虫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马尾松毛虫腺苷酸转移酶基因。【方法】采用RACE方法克隆基因,利用软件分析推导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并与已报道的其它8种昆虫腺苷酸转移酶进行比较,并构建系统树,用southern法分析该基因在单倍体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结果】获得马尾松毛虫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EF194157),该基因无内含子,在烟草天蛾(M.sexta)、棉铃虫(H.armigera)、家蚕(B.mori)蜜蜂(A.mellifera)、绿蝇(L.cuprina)、果蝇(D.melanogaster)、蚊子(A.gambiae)等昆虫间高度保守。基因组酶切后呈单一Southern杂交带。【结论】马尾松毛虫松毛虫腺苷酸转移酶基因高度保守,在基因组中单拷贝存在。

关键词: 松毛虫 腺苷酸转移酶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和根茬腐解液对豇豆ATP酶活性和光合系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硅和根茬腐解液对豇豆耐连作障碍品种"ZN016"和不耐连作障碍品种"之豇28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根系质膜及液泡膜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腐解液明显抑制两个品种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这表明豇豆也存在明显的自毒作用。根茬腐解液胁迫下豇豆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胞间CO2浓度明显提高,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加硅可以明显改善上述指标。但在无根茬腐解液胁迫时,硅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添加根茬腐解液后,豇豆根系质膜和液泡膜的H+-ATPase活性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加硅处理可以缓解根茬腐解液的自毒作用。不论是否添加根茬腐解液,加硅处理均可明显提高豇豆根系质膜和液泡膜的H+-ATPase活性。

关键词: 豇豆 根茬腐解液 光合作用 自毒作用 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PAR基因在鹅肥肝形成中的可调节性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填饲前和填饲后鹅PPAR的表达规律,测定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胃、十二指肠、全脑、胸肌、腿肌和腹脂中RT-PCR产物量,分析该基因表达量对肥肝重和腹脂重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填饲前和填饲后鹅的各组织中PPAR的RT-PCR产物量,以GAPDH为参考,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吸光值。【结果】填饲前鹅组织中PPAR-α表达量普遍较高;填饲后PPAR-α表达量在肺脏中显著增加,在腹脂中也有表达,在其它组织中表达量均下降。填饲前鹅组织中PPAR-γ表达量在肝脏、脾脏、肺、十二指肠和腹脂中较高,在其它组织中较低,填饲后PPAR-γ表达量在心脏、脾脏、肺、肌胃、肾脏中升高,在腹脂中下降,在其它组织中基本持平。【结论】PPAR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PPAR-α和PPAR-γ变化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组织中PPAR亚型的功能差异性相适应的。

关键词: PPAR基因 RT-PCR 肥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雌、雄种质遗传关系的RAPD和ISSR分析

果树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与主栽的杨梅品种遗传基础相近的杨梅雄株,文章采用了22个多态的RAPD引物和7个多态的ISSR引物,对浙江杨梅的栽培品种东魁、荸荠种、晚稻杨梅、丁岙梅和早色等10个雌株与17个雄株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梅产地收集的这17个杨梅雄株种质资源中,雄株与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呈规律性,即同一产区的地方品种与当地的雄株间遗传相似程度最高,而同一地区不同雄株与当地主栽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程度也有不同。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上述5个杨梅主栽品种分别获得了与其亲缘关系相对接近的雄株,成对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958,最低为0.878。

关键词: 杨梅 雌、雄植株 遗传关系 分子标记 遗传相似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

蚕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甲基化在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与发育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7个家蚕保存品种的胞嘧啶甲基化模式和程度进行评估。在所能检测的CCGG序列中,至少有8.6%~10.9%的胞嘧啶发生了甲基化;12对引物共获得1 156条扩增带,其中376条在品种间呈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32.5%。结果显示:家蚕基因组可检测到DNA甲基化,各品种间的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CCGG序列中胞嘧啶外部甲基化(10.9%)高于内部甲基化(8.6%)。

关键词: 家蚕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茶叶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mg/ml和12.8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mg/ml和4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

关键词: 茶皂素 雷公藤乳油 茶尺蠖幼虫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生物防治"、"标准防治"、"农民自防"和"不用农药"4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效和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水稻害虫的发生为害严重,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稻谷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接近,但"农民自防"模式中4代二化螟虫伤株率高,表明这种模式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可能是某些年份害虫暴发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民自防"模式用药量大、频次高,对生态环境和农药残留产生不利影响。以稻鸭共作和使用生物农药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模式对水稻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但显著低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产量仅为"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的55.15%和59.60%,在防治效果和产量方面仍有提高的潜力,但其经济效益比"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高出80~120元/667m2。研究表明,引导农民从"农民自防"模式转向"标准防治"是非常必要的,"生物防治"模式在有机稻生产中有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防治模式 水稻害虫 防治效果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快速检测水稻香味基因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香味受隐性基因控制,杂合材料不表现出香味,因此在香稻选育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香味基因检测方法。本试验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扩增(ASA)方法对9个香稻和3个非香稻品种(品系),以及3个香稻/非香稻组合的F1的香味基因,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纯合非香稻可获得长度为585和355bp的两条带,纯合香稻可获得长度为577和257bp的两条带,杂种F1可获得长度为355、257和580bp左右的3条带。供试材料的分子检测结果与香味基因型完全相符,所用方法快速有效,可应用于香稻育种实践。

关键词: 水稻 香味基因 等位基因特异扩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个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和1个中国白叶枯病菌小种为供试菌系,以高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IR24及携有不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1等16个材料作为参照,对粳稻品种8411/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两个抗白叶枯病新种质SH5和SH76进行了白叶枯病抗谱鉴定。结果表明SH5和SH76在苗期的抗谱较广,并且与已知抗病基因的抗谱不同,但与IRBB5(xa5)和IRBB7(Xa7)相似。分别用xa5和Xa7的分子标记2F_1R和M5进行检测,确定SH5和SH76中不含有xa5和Xa7基因。初步推测SH5、SH76可能含有一个新的抗病基因或者一个连锁的基因簇群。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