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怒江上游三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

动物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 摄食消化器官 多元分析 食性 怒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水体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不同饵料替代率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采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进行饵料替代,分别设置对照、10%饵料替代处理和20%饵料替代处理,研究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并利用Biolog-ECO微平板分析法探究不同饵料替代梯度(0、10%、20%)下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葡萄糖)调节碳氮比,利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可代替20%的饵料,既能够优化水质状况,降低饵料系数,又不会对罗非鱼的生长造成显著影响;随着饵料替代梯度的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代谢情况有所差异,不同处理间对糖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生物絮团 饵料替代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破碎方式对南极磷虾干燥特性和虾粉品质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适宜南极磷虾干燥且能较大限度保留南极磷虾虾粉营养成分的破碎方式。方法:本文分别采用搅拌方式、绞肉方式、斩拌方式对南极磷虾进行破碎,而后经干燥粉碎筛分制备虾粉,对比分析三种破碎方式和破碎时间对南极磷虾干燥特性和虾粉品质的影响。结果:颗粒度和干燥温度对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完整南极磷虾相比(5~7 cm),颗粒度为0.1~3 cm的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可提高30.6%~48.6%,干燥温度由90℃逐渐升高至140℃,干燥效率可提高43.71%~60.30%。斩拌机对南极磷虾的破碎度较差,均匀性较低,随着破碎时间的增加,54%的南极磷虾被破碎到4 mm及以下的粒度;搅拌机和绞肉机的破碎度和均匀性较好,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90%的南极磷虾被破碎到4 mm及以下的粒度。不同破碎设备适宜的破碎时间不同,搅拌机适宜的作用时间为15 s,绞肉机适宜作用时间是60 s,斩拌机适宜作用时间是90 s。斩拌机破碎90 s制备的虾粉三种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搅拌机和绞肉机破碎处理制备的虾粉。结论:综合考虑南极磷虾干燥效率和虾粉品质可得斩拌机破碎处理90 s是一种较好的南极磷虾破碎工艺,此时南极磷虾对应的粒径分布是1 mm及以下占25%,1~2 mm占15%,2~4 mm占14%,4~6 mm占14%,6~8 mm占7%,8~12.5 mm占25%。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破碎方式 干燥效率 虾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 I和Cytb 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 recurviceps)、尖头鲌(C. oxycephalus)、蒙古鲌(C. mongolicus)、拟尖头鲌(C. 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 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I基因片段中,A、T、G、C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关键词: 鲌属 CO I Cytb 物种鉴定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流刺网不同马力渔船作业的时空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全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不同马力渔船生产习惯,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马力渔船生产时间有一定差别,多数渔船主要生产时间均在伏季休渔结束后;小马力渔船不仅伏休后出航率较高,年底出航也保持较高水平。江苏刺网渔业整体生产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年初1—3月出航船数处于全年最低水平;清明节后、伏休前4—5月,出现一个生产小高潮;休渔结束后出航船数为全年最高水平。不同马力渔船空间分布不同,小马力渔船外海水域分布相对较少,随着马力增大渔船生产水域往外海和往北方向水域生产的可能性更大。不同月份渔船空间分布不同,1—3月生产处于偏北、偏近海水域; 4—5月生产偏向外海,相对前期南北方向变化不大、仍处于偏北水域; 8―9月偏近海和北部水域; 10—12月向南和外海移动进行生产。另外分析渔船的生产能力与马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渔船马力大小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CPUE=5.3428e~((0.0062′Power)),该结果可以为江苏刺网渔船捕捞强度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刺网渔船时间和空间上的生产特征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

关键词: 江苏 刺网 不同马力 时空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蜈蚣藻属生物学与养殖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蚣藻属(Grateloupia)种类多(中国已报道42种),可食用、药用(具有清热解毒、驱虫、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并可作为提取卡拉胶的工业原料,是有待于养殖和加工开发的经济红藻。文章综述了蜈蚣藻属分类变动、繁殖生物学、生理生态和养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蜈蚣藻属增养殖及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蜈蚣藻属 分类 繁殖生物学 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海域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渔业生物学比较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片测定耳石生长纹数。结果显示,中型群胴长范围79~266 mm,优势胴长为111~14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微型群胴长范围56~118 mm,优势胴长为66~9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升高略呈上升趋势。中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17.47~957.20 g,优势体质量为45.01~120.00 g;微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5.81~76.56 g,优势体质量为5.01~50.00 g;中型群和微型群平均体质量随纬度的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群体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均适合幂函数。中型群雌雄比例为0.80∶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1.12∶1;微型群雌雄比例为3∶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0.83∶1。中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1.71,雄性为3.31;微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4.07,雄性为4.11。中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5.07,雄性为3.54;微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1.89,雄性为2.75。中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30~135 d,微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44~81 d。根据样本捕捞日期,推测微型群和中型群的产卵高峰分别为7月和8月。南海海域鸢乌贼秋季样本中型群个体规格大于微型群个体,2个群体的性成熟和孵化存在错峰现象,微型群雌性性成熟和产卵略早于中型群的雌性。推断7°、14°和16°N海域是鸢乌贼群体在南海的摄食场。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日龄 孵化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锶水体处理对大黄鱼耳石和肌体中锶含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 <0. 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关键词: 大黄鱼 标志放流 元素分析 耳石 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不同方式提取鳕鱼鱼鳔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的基本特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9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制备的大西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鱼鳔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的基本特性。方法采用低温酸溶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soluble collagen,ASC),热水抽提明胶(gelatin,GEL),复合蛋白酶酶解制备鳕鱼鱼鳔肽(swim bladder peptides,SWP)对鳕鱼鱼鳔中胶原蛋白的特性进行研究。对提取的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进行感官评定、SDS-PAGE电泳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ASC、GEL与SWP 3种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的提取率分别为42.15%、72.20%与89.11%,且羟脯氨酸的含量为8.73%、8.97%与7.94%;SDS-PAGE图谱显示ASC至少由2条α链与1条β链组成,GEL中存在少量的α链,SWP中α链与β链被降解。紫外光谱结果显示3种蛋白在230nm波长处均有最大吸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SC与GEL具有一定的交联结构,SWP中无交联结构存在。结论 3种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具有不同的特性。

关键词: 鳕鱼鱼鳔 胶原蛋白 提取方式 基本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藻弧菌ZJ-T小RNA srvg17985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该小RNA功能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ZJ-T小RNA srvg17985的缺失突变株,并比较研究了野生株和srvg17985突变株在LBS中的生长特性、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对铁的吸收利用、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生长代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小RNA srvg17985缺失后不影响溶藻弧菌在LBS中的生长、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对铁的吸收利用、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对测定的多数碳源、氮源的代谢;但srvg17985突变株对昆布多糖(laminarin)、果胶(pectin)以及二羟基丙酮(dihydroxyacetone)的利用增强,并转变为可利用丙氨酸-天冬氨酸(Ala-Asp)作为单一氮源。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小RNA srvg17985 缺失突变株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