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华鳖GHSR基因SNPs的筛选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GHSR基因多态性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长相关性状的影响,采用直接测序法在GHSR基因5'侧翼和3'侧翼上筛选SNPs位点,共检测到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335T、G397T、A527G、A13482C和T13526A。随机选取同批繁殖的1冬龄200只中华鳖用直接测序法进行SNPs位点的分型,并分析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有SNP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显示,A336T位点的AT、TT基因型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和裙边宽4项生长数据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A13482C位点的AC基因型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和裙边宽4项数据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在GHSR基因上获得的这些SNP位点可能影响着中华鳖的生长性状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为中华鳖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助力与参考。

关键词: 中华鳖 GHSR SNP 生长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城港人工礁区内5种恋礁鱼类的声学标志跟踪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的活动特点及使用超声波遥测方法进行人工鱼礁区鱼类研究的可行性, 2017年7月7日至9月8日于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利用Vemco定位系统(Vemco position system, VPS)对5种北部湾沿海常见的野生恋礁性鱼类共9尾[体长(21.7±3.8) cm,体重(314±186) g]进行超声波标志遥测跟踪。结果表明, 9尾鱼中的3尾定位效果较为理想(1749~9591个定位结果),活动范围较小,其中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 MCPs)范围为12687.6~17123.2 m~2。而50%和95%核心利用分布(Kernelutilizationdistribution,KUDs)范围为5788.1~8708.9 m~2和10240.5~16463.7 m~2。另6尾鱼未取得理想的定位效果(0~14个定位结果),接收机接收回的定位数据可以被检测,表明鱼依然在礁区附近活动。在游离检测范围28~51 d后又有信号返回,说明样本鱼对人工鱼礁环境有一定的偏好性,研究期间样本鱼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深度变化规律,在15:00~22:00时段活动深度相对较浅,主要集中于人工鱼礁礁体上方(距水底5 m以上)。研究表明,应用超声波遥测技术可以了解鱼类在自然生活状态下的活动特点,可作为鱼类研究的有效手段加以应用。

关键词: 鱼类活动 超声波遥测 人工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株乳酸菌抑菌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对2株乳酸菌[乳酸菌S60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S72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开展了常规生化检测、药敏实验、体外抑菌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了其作为渔用益生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2株乳酸菌均能在pH为4.5和0.1%的胆盐环境中存活,对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菌物质分析结果显示,其有效抑菌物质与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类相关.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2株乳酸菌无分解明胶和溶血的能力.死亡统计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高达1.0*109 CFU·mL-1的活菌腹腔注射攻毒并未引起实验鱼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严重死亡和机体损伤.可见2株乳酸菌作为口服益生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耐药特性研究表明,2株乳酸菌对所用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唑耐受能力强,对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敏感.因此,2株乳酸菌的应用需要注意管理过程中药物的选择.

关键词: 乳酸菌 益生特性 安全性 药敏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3的cDNA克隆、原核表达和定位分析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是一类能与糖类结合的非抗体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家族,为了研究C型凝集素基因在日本沼虾组织分布、细胞定位和细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应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日本沼虾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3基因(MnLec3)的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MnLec3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菌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别分析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nLec3基因cDNA全长1 357 bp,包括125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TR)、1 026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06 bp的3′UTR,其中开放阅读框编码34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日本沼虾MnLec3基因含有保守钙结合点(Met 1-Glu17)和糖识别结构域(CRD).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MnLec3与罗氏沼虾C型凝集素3相似度较高;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nLec3与其他甲壳动物C型凝集素聚为一支.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体外重组蛋白rMnLec3,并将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大鼠获得抗血清,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绿色荧光信号主要在肝胰腺细胞核中表达.qRT-PCR结果显示,MnLec3在日本沼虾所检测组织中均表达,其中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血细胞次之;与对照组相比,在嗜水气单胞菌刺激12~48 h时MnLec3表达量显著升高,48 h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MnLec3蛋白表达丰度与基因表达模式基本相似,提示克隆得到的MnLec3参与日本沼虾抵御细菌入侵的免疫过程.

关键词: 日本沼虾 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3 嗜水气单胞菌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骨与正常华南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软骨化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并评价其肌肉营养成分,取9月龄软骨华南鲤(体质量为270.2 g±62.4 g)测定其肌肉营养组成,并与骨骼发育正常的相同规格华南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软骨华南鲤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华南鲤(P<0.01),而粗脂肪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华南鲤(P<0.05);用酸水解法从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软骨华南鲤除组氨酸(Hi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华南鲤(P<0.05)外,两组鱼其他15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计算得到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FAO/WHO评分模式,接近全鸡蛋白蛋白质模式,软骨和正常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7.17和90.24,骨骼正常华南鲤的所有必需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指标均略高于软骨鱼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软骨这一性状并未显著影响华南鲤的肌肉蛋白质品质,两组鱼氨基酸营养成分相似,均为优质的蛋白源;进一步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测得的23种脂肪酸中有9种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包括4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说明软骨华南鲤的产生可能与机体中脂肪代谢过程的变化有关;对两组鱼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表明,软骨华南鲤的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华南鲤(P<0.05),而钙等其他6种元素与正常华南鲤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软骨华南鲤的产生可能与机体中脂肪酸代谢异常及磷缺乏相关,其具体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华南鲤 软骨 脂肪 氨基酸 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病例研究:未知病因的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的病原和微生物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某对虾育苗场2个育苗池中分别采集了发生摄食下降、活力降低及死亡率增高等症状的未知疾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溞状幼体3期(Z3)和1期(Z1)的样品.用PCR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黄头病毒(YHV)、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等9种已知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诊断观察到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存在不明褐色团块.使用2216E培养基对致病菌分离鉴定,得到2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浸浴感染悉生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幼体后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58%和83%.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这2个溞状幼体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总细菌菌群的测序,分析揭示了未知病因病虾中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门水平上2个样品的优势菌群均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弧菌属(Vibrio),在2个样品中的丰度分别为74.3%和60.5%,此外,Z1样品相对高丰度(21.9%)的属为黏着杆菌属(Tenacibaculum).育苗管理信息及上述病例分析结果提示,该疾病可能是由于在过期存放的幼体饲料质量下降所致的营养障碍情况下,有一定致病性的溶藻弧菌条件性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关键词: 病例研究 凡纳滨对虾 溞状幼体 未知病因 菌群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养殖池塘中一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5月,从山东东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获得49株乳酸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的2株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指示菌进行拮抗作用实验,获得1株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乳酸菌CLY-5,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分析、生长特性及其对刺参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LY-5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菌株的胞内产物与胞外产物均具有抑菌效果,抑菌圈分别为20、23 mm和27、38 mm,胞外产物的拮抗作用优于胞内产物.利用该菌对刺参进行高浓度浸浴测试其安全性,浓度为1*10~9、1*10~8和1*10~7 CFU/ml,实验期间刺参状态良好,无死亡现象.16Sr DNA序列分析表明,CLY-5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R117813.1)的相似性为100%,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菌株CLY-5在30℃~44℃、pH6~8范围内生长较快,20 h进入对数生长期,28~32 h达到生长高峰.筛选的植物乳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且其生长特性适应刺参池塘的养殖环境,为刺参疾病的生态防控及乳酸菌资源的开发提供应用数据参考.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灿烂弧菌 假交替单孢菌 植物乳杆菌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肠道应激及其损伤防护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激"是动物机体在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产生异常刺激时做出的各种生理应答反应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代谢、生长和免疫等多方面.肠道是鱼类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鱼类与外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部位之一.肠道的结构与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鱼类个体的健康.本文综述了应激对鱼类肠道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热应激蛋白、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在鱼类肠道损伤防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鱼类肠道应激损伤防护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 应激 肠道结构 肠道菌群 防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胭脂鱼亲本放流长江后的运动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的资源量已明显衰退.为保护和恢复胭脂鱼种群资源,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标志及固定站监测的方法对2018年3月在长江上游宜宾段放流的10尾胭脂鱼亲本(5雌5雄,体重12.5kg±5.4kg)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有4尾个体在放流后存在短暂上行运动,其余个体持续下行.放流胭脂鱼的平均迁移距离为(456.2±335.8)km,最远达到了宜昌秭归江段.监测期末,5尾分布在宜宾–江津江段,4尾分布在江津–忠县江段,另有1尾分布在巴东–秭归江段.放流胭脂鱼的平均对地运动速度为(2.31±2.03)km/h,最大下行速度和最大上行速度分别为35km/h和1.04km/h,下行运动速度高于上行运动速度.平均运动速度在不同的江段间无明显差别,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差别,放流后20 d内的运动速度高于40 d以后.胭脂鱼放流后的平均栖息水深为(6.24±4.84) m,越往下游,其栖息水深越深.个体在单日内的栖息水深存在较大变幅.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增加放流胭脂鱼亲本数量和放流点的建议.

关键词: 胭脂鱼 增殖放流 生物遥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比和NH_4-N浓度影响生物滤池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效果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组不同NH_4-N浓度的曝气生物滤池,分析滤池在7个曝气比条件下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启动阶段,生物膜成熟期随NH_4-N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高NH_4-N浓度滤池的生物膜成熟期较其它三组滤池缩短了10 d左右。滤池启动成功后,在相同曝气比条件下,随NH_4-N浓度的升高,4组滤池对出水NH_4-N的平均去除率由81.1%降至73.3%;高NH_4-N浓度滤池的出水NO_2-N浓度与其它三组相比增加了10倍,最终达到2.6 mg/L。随着曝气比的逐步增大,4组滤池对出水NH_4-N的平均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曝气比为10∶1时平均去除率达到最大值(88.2%)。本研究表明,选取4 mg/L的NH_4-N浓度,维持曝气比10∶1是生物滤池运行的理想条件:生物滤池启动周期较短,出水NH_4-N去除效果达到最佳且NO_2-N浓度较低,从而实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最佳净化效果。

关键词: 循环海水养殖 生物滤池 净化 NH4-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