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响应面法研究温度、盐度、pH及磷酸盐、硝氮、氨氮对副溶血弧菌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是能够引起人类中毒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研究其生长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规律对科研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温度、盐度、pH、磷酸盐、硝氮和氨氮对VP的生长影响,以探讨、评估这6种理化因子的综合作用结果。首先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Box Behnken中心组合原则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再进行响应面分析,以培养基光密度(OD_(600 nm))值为生长状态参数,获得该菌的最佳培养参数:温度为34.5℃,盐度为3%,酸碱度pH为8.0。在此基础上,考察NaNO_3、NH_4Cl和Na_3PO_4对VP生长的影响并建立模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9217,校正系数R~2=0.8211,回归模型F=9.16, P=0.004,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实验所得实测值与模型演算理论值拟合良好,皆表明磷酸盐、硝氮和氨氮对VP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生长 理化因子 影响分析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陵水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陵水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苏水提物联合蒸煮处理对脆肉鲩鱼片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蒸煮处理及紫苏水提物对脆肉鲩鱼片冻藏品质的影响,以紫苏水提物浸泡的生鱼片(生鱼片组)、紫苏水提物浸泡再进行蒸煮制备的熟鱼片(熟鱼片组)、蒸馏水浸泡的生鱼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组鱼片在冻藏过程中质构、持水性、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熟鱼片及生鱼片组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比对照组长;与对照组和生鱼片相比,熟鱼片在冻藏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硬度、弹性、咀嚼性、TBA值和较低的持水力、盐溶性蛋白含量、TVB-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生鱼片组的质构特性、持水力、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ase活力更高,而TBA值和TVB-N含量更低,冻藏300 d后,生鱼片TBA值是贮藏初始时的3.85倍,TVB-N含量低于20 mg/100 g;感官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3组样品感官品质在冻藏过程中不断下降,其质地、口感以及汤汁浑浊度评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熟鱼片、生鱼片和对照组.研究结果证明了紫苏水提物联合蒸煮处理更有利于冻藏过程中脆肉鲩鱼片品质的维持.

关键词: 脆肉鲩 蒸煮处理 紫苏水提物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RAS与WSSV-VP26的相互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对虾养殖中主要的病原之一,病原与宿主作用是介导病毒感染的重要过程。RAS蛋白是Ras基因分泌的保守蛋白,为小G蛋白家族的一员,普遍存在于从酵母菌到哺乳动物的真核细胞中,具有偶联受体和效应系统传递跨膜信号的功能,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双重调节的作用,但关于RAS与WSSV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Ras基因克隆至pBAD/gⅢA表达载体上,以E. coli Top10为宿主菌,在L-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获得RAS重组蛋白。以Co~(2+)亲和层析方法,获得纯化的RAS蛋白,质谱分析显示,该蛋白为凡纳滨对虾RAS。采用Far-western和ELISA检测方法分析RAS与WSSV结构蛋白VP26、VP28N和VP37的相互作用。Far-western结果显示,RAS与VP26有明显的结合作用,ELISA实验结果显示,RAS与VP26蛋白的相互作用随RAS量的增加而增强。本研究表明,RAS参与WSSV侵染过程,为进一步研究WSSV侵染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RAS蛋白 WSSV 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目前该水域生态环境条件下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1种,隶属硬骨鱼纲10目27科43属;其中定居性鱼类30种,洄游性鱼类17种,河口性4种;暖温种30种,暖水种15种,冷温种6种。暖温种和定居种种数和平均网获量在各季节中均占绝对优势。春季鱼类27种,其中暖温种15种,定居性种类19种;夏季鱼类34种,暖温种和定居性种类分别为20和12种;秋季鱼类30种,暖温种和暖水种分别为16和14种,定居性种类18种;冬季鱼类15种,暖温种11种,暖水种2种,定居性种类12种。暖温性鱼类、洄游性鱼类平均网获量均在夏季最高。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可将16种主要鱼类划分为A~D共4个种类群。A、B类群夏秋季在黄河口水域分布广泛,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该类群多为洄游性种类;C类群主要由定居种组成,各季节均有分布,春季和夏季分布较广,该类群已适应黄河口多变的环境;D类群主要为河口性鱼类,冬季较多。4个种类群平均网获量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河口区。黄河口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可能主要与水域温度变化、营养盐分布和鱼类洄游等有关。

关键词: 鱼类 生态类群 季节变化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副产物揭示条浒苔热解机理

太阳能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生物质条浒苔为原料,石英管管式炉为反应器,在190、320、550℃热解温度下制备半焦,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为主要分析手段,利用XPS检测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表面结构变化,同时结合热解气和半焦电镜扫描的分析结果揭示条浒苔的热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条浒苔在低温段(<190℃)热解过程中主要以脱水和部分小分子侧链的解聚为主;在中温段(190~320℃)热解过程中,蛋白质、硫酸多糖及一些脂类物质开始不断解聚和重组;在高温段(320~550℃)热解过程中,蛋白质与水溶性多糖基本热解完毕,少量纤维素碳化生成CO、CH_4气体并析出。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半焦 XPS 脱水 解聚 气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抗WSSV性能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一直是甲壳类生物的高致病性病原。为了解市场上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病原携带情况及其抗WSSV性能,本研究收集了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分别简称为海南Z、海南S、广州P、广州Z、黄骅R和东营M),先进行包括WSSV在内的8种病原的检测,然后,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方式进行抗WSSV性能测试,并比较各组苗种感染WSSV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存活率以及累积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商业苗种都不携带WSSV,部分苗种检测有潜在虾肝肠胞虫(EHP)和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各苗种感染WSSV后,平均存活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海南Z、广州P、黄骅R、海南S、广州Z、东营M。东营M感染WSSV后第4天达到死亡高峰,而海南Z在第6~7天到达死亡高峰,比东营M晚了2~3d。感染实验结束后,海南Z和广州P存活率最高,同为72.5%,而东营M和黄骅R的存活率最低。本研究表明,海南Z和广州P抗WSSV性能最强,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商业苗种 病原检测 抗WSSV性状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银鲳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不同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0%、10%、20%、40%,其中0%为对照组)的饲料,进行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银鲳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的处理组银鲳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 <0.05),但在添加不同比例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间(10%、20%、40%),银鲳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溶菌酶(LZM) 20%饲料组活性均为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脏AKP活性、肾脏LZM活性10%饲料组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40%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0%饲料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添加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血清和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40%饲料组血清和肌肉CA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结合银鲳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建议控制在10%~20%。

关键词: 银鲳 南极磷虾粉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lipea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及与脂肪沉积相关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克隆鲤(Cyprinus carpio)激素敏感性脂肪酶a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a, lipea)基因,探究其时空表达特征及其与脂肪沉积的关系,以期为鲤脂肪沉积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鲤lipea基因,其cDNA全长为3379 bp,包括230 bp的5′非翻译区(5′-UTR)、1067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编码69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多序列比对显示,鲤lipea与斑马鱼(Danio rerio)、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17%、64.94%和63.35%,不同物种间序列差异主要集中在C-端的多肽序列上。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3个功能域分别具有脂肪酶活性、乙酰基水解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ipea基因在鲤各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以及脂肪含量极端差异个体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lipe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腹腔脂肪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腹部肌肉,血液中最少。随着胚胎的发育, lipea的表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8细胞期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囊胚晚期,开口期最少。lipea表达量与背部肌肉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腹腔脂肪量呈负相关,且差异极显著性(P<0.01),推测lipea基因对鲤腹腔脂肪沉积可能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鲤lipea基因的功能和基因调控脂肪沉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脂肪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野生珍珠贝表型性状比较及通径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开发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珍珠贝新品种,并为亲贝的挑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自然海区捕捞的野生合浦珠母贝、黑珠母贝和射肋珠母贝各100只,测量其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绞合线长)和经济性状(湿重、软体重、壳重).对其各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并应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合浦珠母贝各表型性状的均值和极大值均大于其他两种珍珠贝,而射肋珠母贝的壳高、壳宽、绞合线长及含肉率大于黑珠母贝.各性状相关系数中,除射肋珠母贝的壳高与壳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种类性状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野生珍珠贝中,影响合浦珠母贝、黑珠母贝和射肋珠母贝湿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为壳宽(0.362)、壳高(0.517)和壳长(0.337);影响软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分别为壳宽(0.379)、壳高(0.388)和壳宽(0.340);影响壳重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均是壳高.[结论]3种珍珠贝间影响其湿重的最大形态性状不同,影响其壳重的形态性状都相同.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黑珠母贝 射肋珠母贝 表型比较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