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关键词: 大亚湾 黑鲷 标志回捕 移动分布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南黄海沉积岩心中氮同位素重建海水 营养盐利用率的历史变化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9 CSCD

摘要:基于2006年黄东海航次获得的表层沉积物和2009年航次南黄海3个柱状沉积物岩心,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总氮(TN)、C/N比值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 N)的分布特征及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TN含量、C/N比值和δ15 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3%~0.33%、1.4~50.3和4.0‰~16.0‰.其中,TN与C/N比值存在较显著的负相关性,而TN与δ15 N以及C/N比值与δ15 N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这反映出黄海和东海陆架边缘海中氮循环的复杂性.对南黄海柱状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柱状岩心中的TN、C/N比值和δ15 N随年代的波动均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趋势.3个岩心中TN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0 a来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3个岩心中C/N比值也呈较为类似的变化趋势.柱状沉积物中δ15 N的平均变化周期约为24 a左右.由此,重建200 a来南黄海海水中营养盐利用率的历史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沉积岩心 南黄海 C/N δ15N 营养盐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连素对海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及药效稳定性

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连素对主要海水养殖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等10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并以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为指示菌,研究黄连素在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和金属离子影响下的药效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连素对10种海水养殖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256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1024mg/L。其中,黄连素对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抑菌作用最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mg/L;对鳗弧菌、大菱鲆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鲨鱼弧菌和轮虫弧菌杀菌作用最强,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mg/L。质量浓度为512mg/L的黄连素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121℃处理下作用30min,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杀菌率均超过99%,将20、60、100℃处理的黄连素溶液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d,对指示菌的杀菌率依然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也证实,水环境中的Na+、Mg~(2+)、Ca~(2+)、K~+等离子对黄连素的杀菌效果无显著影响。因此,黄连素适宜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药物。

关键词: 黄连素 海水养殖 水产病原菌 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血红蛋白Ⅰ基因克隆及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血淋巴中因含有血红蛋白而不同于其他多数双壳贝类。为明确魁蚶血红蛋白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发生分布、免疫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bⅠ),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m RNA表达。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bHbⅠ基因cDNA全长为867 bp,其中包括长度为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7.5 kDa,理论等电点为9.68;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序列与所选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范围为57%~93%,与蚶科相似度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成体的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血淋巴、肝胰腺及受精卵至发育23 d的幼虫体内,均能检测到SbHbⅠ基因;该基因在成体魁蚶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受精卵至23 d幼虫期的表达,基本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12d时急剧上升(P<0.05);在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刺激和低氧胁迫后,血淋巴中SbHbⅠ基因的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6 h。本研究丰富了贝类血红蛋白相关研究资料。

关键词: 魁蚶 血红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正交子一代奥尼罗非鱼耐链球菌病能力差异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链球菌病是我国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产业的重大病害,迄今为止尚无有效防治办法,提高鱼体内在抗病力,进行品种改良是解决该病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埃及品系(Egypt strain, NE)♀、尼罗罗非鱼湘湖品系(Xianghu strain, NX)♀、奥利亚罗非鱼(O. aureus)"夏奥1号"(Xia'ao strain, AX)♂和奥利亚罗非鱼埃及品系(Egypt strain, AE)♂为亲本进行正交配组,获得NE♀×AX♂(EX)、NX♀×AX♂(XX)、NX♀×AE♂(XE)和NE♀×AE♂(EE)4种杂交组合。4种杂交子一代奥尼罗非鱼加强培育100 d后,进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人工感染实验,通过感染后的相对存活率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比较来评价其耐链球菌病能力。结果显示:感染后7 d的相对存活率EX奥尼罗非鱼(50%)>EE奥尼罗非鱼(37.5%)>XE奥尼罗非鱼(33.3%)>XX奥尼罗非鱼(20.8%);4种奥尼鱼中只有EX奥尼罗非鱼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4种奥尼罗非鱼K+、Na+、C1-和Ca2+等电解质离子的含量感染后都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但EX奥尼罗非鱼的Na+含量、Ca2+含量和Cl-含量在感染后3 d恢复到感染前水平;4种奥尼罗非鱼的球蛋白(globulin,GLO)在感染后3 d显著上升(P<0.05),并在感染后7 d达到峰值,此时ALB/GLO都显著降低(P<0.05);4种奥尼罗非鱼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在感染后显著增高(P<0.05),感染后的峰值分别为感染前的1.81倍、6.1倍、2.42倍和3.77倍;感染前EE奥尼罗非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显著低于其余3种奥尼罗非鱼的SOD,而感染后1 d和7 d EX奥尼罗非鱼的SOD最低;4种奥尼罗非鱼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都在感染后3 d显著下降(P<0.05),EX、XX和XE奥尼罗非鱼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在感染后3 d显著降低(P<0.05)。血液生化指标表明感染无乳链球菌会引起4种奥尼罗非鱼的肝、肾损伤,肌肉受损和脂代谢障碍,但EX奥尼罗非鱼的肝和肌肉受损最小,EX和EE奥尼罗非鱼代谢活动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表明,4种奥尼鱼中EX奥尼罗非鱼的耐链球菌病能力最强。本研究从耐链球菌病能力角度评价了4种不同罗非鱼正交组合间的合配效果和育种潜力,预期结果为培育罗非鱼抗链球菌病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杂交育种 无乳链球菌 血清生化指标 耐链球菌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水生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营养结构及其变化,运用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2016—201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捕获的43种水生动物的食性类型与营养结构,并与20世纪90年代和2006年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捕获的水生动物分为4种食性类型: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其中浮游生物食性消费者占绝对优势,为39.53%;游泳生物食性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少,为11.63%。所分析样品的营养级可分为3级,其中植食性消费者占优势,为76.75%;中级肉食性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少,为4.65%;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12种常见鱼类的平均营养级由3.80下降到2.87。长江口水生动物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生产者类型包括底栖藻类、浮游植物、有机碎屑3种,主要由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

关键词: 长江口 水生动物 食性 营养级 食物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和大黄鱼的诱集效果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的诱集效果,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启东市海域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3种海洋鱼类幼鱼在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模型(箱体礁、三角形礁和框架礁)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集效果,对大黄鱼幼鱼无明显的诱集效果;在相同试验条件下,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高于中国花鲈幼鱼;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的诱集效果顺序均为M1(箱体礁)>M2(三角形礁)>M3(框架礁).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鱼类的生理本能区别共同影响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幼鱼的诱集效果.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中国花鲈 大黄鱼 诱集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鲈形目淡水鱼肌肉脂肪酸及磷脂组成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鲈形目淡水鱼在不同科和种间脂肪酸及磷脂组成的差异,该研究以高体革?(Scortum barcoo)、赤鲈(Perca fluviatilis)、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为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对以上5种鱼肌肉中的脂肪酸与磷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淡水鱼肌肉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共有的脂肪酸有8种,分别为C_(14:0),C_(16:0),C_(18:0),C_(16:1),C_(18:1),C_(18:2),C_(20:5)和C_(22: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丰富,PUFA含量除高体革?为26.81%之外,其他均大于35%。5种淡水鱼肌肉中共检出6种磷脂,分别为磷脂酰乙醇胺(PE)、鞘磷脂(SM)、磷脂酰肌醇(PI)、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5种鱼肌肉磷脂中PC含量最高,占据磷脂总量的45.84%~62.55%,PE和PI次之,PS和SM含量相对较少,仅占总磷脂的2.19%~5.27%和2.06%~3.65%。

关键词: 淡水鱼类 鲈形目 脂肪酸 磷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驯食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3个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测驯食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3个选育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驯食配合饲料大口黑鲈选育基础群体(Sp0)和第二、三和四代选育群体(Sp2、Sp3和Sp4)共240尾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8个微卫星位点共获得44个等位基因。Sp0、Sp2、Sp3和Sp4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4895、0.4802、0.4579和0.420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4615、0.4454、0.4621和0.39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791、0.3659、0.3764和0.3257。4个群体间的配对比较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值在0.01612~0.16162之间、遗传距离(D_a)在0.0249~0.1434之间。遗传变异来源(AMOVA)分析显示,只有8.38%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其余遗传变异均来自于个体间。研究表明,经连续多代选育之后,易驯食配合饲料的快长大口黑鲈选育群体具有中度遗传多样性,具备选育潜力,可继续进行选育。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配合饲料 选育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巢发育迟滞的调控机制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伪雌鱼的培育是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全雄制种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外源雌激素诱导获得的伪雌鱼表现出卵巢发育迟滞,降低了其育种价值和效率.为探讨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巢发育迟滞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从孵化后20日龄开始,用10μg/L 17β-雌二醇(E2)浸泡红鳍东方鲀稚幼鱼,每天浸泡1次,每次2 h,至90日龄结束.在90、180和330日龄分别采集处理组(10μg/L E2)遗传雄性幼鱼和对照组(0μg/L E2)遗传雌性幼鱼,比较两组幼鱼性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特征、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激素(FSH、LH、E2和17α, 20βOH-PROG)和基因(fshr、lhr、erα、erβ1、erβ2)及脂质积累相关基因(lpl和vldl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0μg/LE2可将遗传雄性幼鱼全部诱导为伪雌鱼,且伪雌鱼直至330日龄未二次反转为间性或者雄性,但其性腺系数、卵母细胞数量及卵黄生成前期的卵母细胞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雌鱼.此外, 90日龄伪雌鱼的lhr和pg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雌鱼,而17α,20β-PROG的含量及fshr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80日龄伪雌鱼的vldl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30日龄伪雌鱼的激素含量及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伪雌鱼性腺发育的形态学、组织学和性腺轴相关激素及基因变化规律可见,足够浓度的外源E2能够诱导并维持伪雌鱼的卵巢特征,但E2浓度过高,一方面可能抑制fshr和vldlr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脂质在卵黄生成早期卵母细胞中的积累,导致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母细胞生长迟缓;另一方便,高浓度E2抑制伪雌鱼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启动,是导致红鳍东方鲀伪雌鱼卵母细胞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雌激素诱导 伪雌鱼 卵巢发育 下丘脑–垂体–肝脏–性腺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