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橘色双冠丽鱼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整胚原位杂交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关键词: 橘色双冠丽鱼 黑素皮质素受体1 整胚原位杂交 定位分析 探针 MC1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冷藏过程腐败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典型菌株——腐败希瓦氏菌致死机理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超高压处理对牡蛎腐败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鲜和腐败牡蛎的细菌群落结构,并以存活率、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胞外还原糖含量等为指标,结合电镜观察,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典型致腐菌株的致死机制。结果表明:新鲜牡蛎中菌群以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和交替假单胞菌属为主,而腐败时交替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比例较高。超高压处理改变了牡蛎冷藏过程中的菌群结构,腐败样本中嗜冷菌属占绝对优势,而交替假单胞菌属比例仅为0.8%,希瓦氏菌属比例小于0.1%。代表性菌株腐败希瓦氏菌经100 MPa以下的压力处理后,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之后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用400 MPa及以上压力处理后未检出活菌。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还原糖含量均在较低压力处理条件(<100 MPa)下发生显著变化,之后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变化趋于缓和。菌体经超高压处理,细胞发生相互黏连,出现聚集成簇的现象。随着处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大,菌体细胞彼此间的界限已模糊不清,直至丧失原有形态,最终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对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形成过程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曝气是否会促进池塘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水华的发生,于夏季在温室内用玻璃缸进行了实验。实验设1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均不添加沉积物,各组3个重复。对照组不曝气,处理组进行水产养殖池塘中常见强度的曝气,对照组和处理组均添加2次相同的无机氮(N)、磷(P)营养盐。初始时浮游植物以绿藻为优势,随后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均逐渐形成微囊藻属优势,其在实验后期成为优势最大的种类(平均湿质量浓度为36.28~75.81 mg·L~(-1))。对照组的溶解氧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叶绿素a、浮游植物总湿质量浓度、蓝藻湿质量浓度、绿藻湿质量浓度、微囊藻占藻类总湿质量的比例以及浮游动物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曝气对浮游植物由绿藻门优势向微囊藻优势的转变,即微囊藻水华的形成过程无直接影响;曝气是否存在均可以形成微囊藻优势;曝气主要改变了微囊藻在水中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乌苏里白鲑生境履历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α-甲基睾酮对草鱼性腺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养殖草鱼雌性个体所表现出的生长优势,探讨通过性逆转培育全雌草鱼品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实验采用拌料投喂诱导方式,在饲料中设置0、50、100和200 mg/kg 4个浓度梯度的17α-甲基睾酮(MT),连续投喂150 d,观测不同处理水平草鱼性腺结构和血液中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草鱼性逆转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性腺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从投喂30 d开始,各处理组卵巢中开始出现精原细胞。30~150 d,50 mg/kg MT处理组草鱼卵母细胞的生成及成熟受到抑制,发育迟缓;100 mg/kg MT处理组的生殖细胞受抑制程度要高于50 mg/kg MT处理组,实验结束时性腺已被大量精原细胞占据,有向精巢发育的趋势;200 mg/kg MT处理组精卵兼性状态较50 mg/kg MT处理组明显,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少于100 mg/kg MT处理组,对照组卵巢未出现精原细胞。血清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投喂不同剂量的MT,E_2浓度均显著升高,于45 d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趋于平稳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雄性草鱼,随着早期精巢的发育,其E_2水平也逐渐升高。随着MT投喂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T浓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5 d时各处理组降幅最大,且与MT浓度呈正相关,11-KT则有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100 mg/kg MT为其性逆转较适宜的浓度,MT可使早期雌性草鱼血清E_2升高,发挥雄激素效应,从而促进卵巢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和季节变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西海域夏季(8—9月)和冬季(1—2月)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渔场重心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粤西海域冬季SSW高、SST低、Chla高,夏季SSW低、SST高、Chla低.在冬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30′~113°、北纬20°30′~21°30′、Chla 0.3~2.0 mg/m3、SST 19.0~23.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SCPUE)(1.0~2.0)主要分布在Chla 0.4~1.0 mg/m3、SST 20.5~23.0℃的海域.在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45′~113°45′、北纬20°30′~21°、Chla 0.1~1.0 mg/m3、SST 28.9~29.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SCPUE(2.0~4.0)主要分布在Chla 0.2~0.5 mg/m3、SST 28.9~29.4℃的海域.相对于冬季,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重心发生东移,渔场经度重心季节变化范围约1°.[结论]粤西海域渔业资源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趋势,且从冬季到夏季其渔场经度重心约东移1°,主要与琼东—粤西上升流、粤西沿岸流及主要捕捞种类(鲹科鱼类)等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荸荠加工废弃物混合发酵法制备水产益生菌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筛选合适发酵菌种,以荸荠的废渣和废水为发酵基料,以发酵后的活乳酸菌数和酵母菌数为指标,考察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液中活菌数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L_9(3~4)正交试验确定荸荠加工废弃物制备水产益生菌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L191)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C187)为合适的发酵菌种;最佳混合发酵工艺条件是:荸荠渣、荸荠废水混合比例1∶2 (g/m L),BL191和SC187混合比例3∶7 (g/g),接种量12%,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48 h,制备得到的水产益生菌中BL191菌数为33.9×10~8CFU/g,SC187菌数为15.9×10~8CFU/g,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氨基酸总量较发酵前提高了1.8倍,8种必需氨基酸均增加了48%以上。本研究有助于解决荸荠加工过程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为水产养殖减少抗生素滥用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荸荠加工废弃物 植物乳杆菌 酿酒酵母 工艺优化 水产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水灌溉对西北硫酸盐型土壤中盐分离子变化的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盐碱土壤有效的治理措施一直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的瓶颈。本研究选择西北内陆硫酸盐型盐碱地为对象,研究采用冲水洗盐方式对表层土壤中盐碱离子含量消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土壤中主要盐碱离子消减效果明显,关键盐碱离子Na+、SO_2-4和盐度、电导率与总溶解性固体物含量降幅明显。试验期间,表层土壤Na+、SO_2-4平均含量分别从35. 39cmol/kg、36. 94 cmol/kg降为6. 56cmol/kg、16. 25cmol/kg;土壤盐度从初期的16. 58‰降为末期的8. 14‰,降幅为51%;电导率从初期的6314μs/cm降为末期的2454μs/cm,降幅达61%。土壤p H值变幅较小,不超过1个p H值单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度不是单纯的由土壤中CO_2-3、HCO-3影响,而是受土壤中Mg2+、Na+、SO_2-4等离子组成与含量综合影响。相较于Na+的易洗脱性,土壤中SO_2-4较难洗脱,也表明盐碱土壤治理不但受土壤质地影响,同时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对土壤碱度消减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盐碱地中土壤改良,需要对土壤中关键盐碱离子进行消减、土壤盐度下降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盐碱土壤综合改良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水生病原菌的3种高通量活菌计数方法的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株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比色法、ATP生物发光法和高通量生长曲线法在活细菌高通量计数上的应用效果.用96孔培养板进行不同浓度细菌活菌计数,确定了上述3种方法在副溶血弧菌活菌计数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的MTT比色法以DMSO溶解的MTT产物甲瓒在555 nm的吸光度(OD555 nm)为计数依据,活菌数的对数(Lg C)与Lg OD555 nm线性关系的标准曲线为Lg C=(1.0439±0.0200)LgOD555 nm+(8.0565±0.0125),相关系数R2=0.9965,线性检测范围为7.8*106~2.5*108CFU/ml;ATP生物发光法以ATP产生的相对发光度值(RLU)为计数依据,Lg C与LgRUL线性关系的标准曲线为Lg C=(0.9590±0.0065)LgRLU+(0.9949±0.0366),相关系数R2=0.9994,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4~3.0*108 CFU/ml;高通量生长曲线法以生长曲线达到拐点的时间(Ts)为计数依据,Lg C与Ts线性关系的标准曲线为Lg C=-(0.8727±0.0230)Ts+(9.0128±0.1572),相关系数R2=0.9924,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0~1.0*107 CFU/ml.用3种方法对实际菌液测量并与平板计数法比较表明,ATP生物发光法与高通量生长曲线法有很好的准确性,MTT比色法准确度稍差,而高通量生长曲线法有最宽的线性范围,也最适合高通量测定.
关键词: 活菌计数 MTT比色法 ATP生物发光法 高通量生长曲线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PLC-AFS技术研究南极磷虾油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动物组织脏器中砷形态的分析方法,探讨摄食南极磷虾油尤其是砷甜菜碱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豆油对照组(7 d组、30 d组)、南极磷虾油组(7 d组、30 d组)、添加100 mg/kg砷甜菜碱的南极磷虾油组(7 d组、30 d组),每组5只,灌胃剂量2.625 g油/kg·bw,喂养7 d或30 d后,剥离肝脏、肾脏.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经Hamilton PRPx-100色谱柱分离,磷酸二氢铵缓冲液洗脱,对脏器中砷甜菜碱(AsB)、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脏器中五种砷形态的检出限为0.35~0.50μg/L,定量限为1.0~2.0μg/L,加标回收率为80.2%~113.0%,RSD为1.34%~3.97%,方法线性良好,R~2> 0.999.采用该方法测得,大鼠肝脏和肾脏中主要砷形态为AsB和DMA.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摄食磷虾油和砷甜菜碱磷虾油7或30 d后,脏器中总砷、AsB、AsⅢ、DMA、MMA和AsⅤ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摄食南极磷虾油后,大鼠肝脏和肾脏中不会出现砷蓄积现象.南极磷虾油及其砷甜菜碱不会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含量以及各砷形态之间的转化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油食用安全性的科学认识及其应用领域拓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砷形态 脏器 转化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