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结球甘蓝与油菜杂交胚挽救及其后代倍性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油菜中根肿病抗性基因CRR导入到甘蓝从而获得抗根肿病的结球甘蓝材料,以二倍体结球甘蓝与四倍体人工合成油菜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采用MS和B5培养基对杂交子房和胚珠进行胚挽救试验,研究不同取样时期、培养基、基因型以及暗处理对胚珠萌发率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法对杂交后代幼苗倍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胚珠培养优于子房培养。以人工合成油菜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获得的杂种苗数(57株)远多于反交组合(仅获得7株杂种苗)。子房培养取材时间以蕾期授粉后第10天为宜,以B1(B5+6-BA 1.5 mg/L+NAA 0.2 mg/L+水解酪蛋白0.5%+活性炭0.5%)培养基最好(萌发数6株);胚珠培养适宜取材时间为蕾期授粉后第11天,以M1(MS+6-BA 1.0 mg/L+NAA 0.1 mg/L+水解酪蛋白0.5%+活性炭0.5%)培养基最佳(萌发率13.55%)。胚珠经过暗处理(24 h)后萌发率明显提高。倍性鉴定结果显示,胚挽救获得的64株幼苗中有57株为三倍体植株(89.06%)。
关键词: 结球甘蓝 人工合成油菜 远缘杂交 胚挽救 倍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酚酸类物质变化差异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探讨酚酸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关系,以生根率不同的牡丹品种‘太平红’、‘乌龙捧盛’和‘凤丹白’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6种酚类物质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其在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管苗在生根过程中,3个品种体内的6种酚酸含量均发生了动态性变化,但不同品种变化规律不同。生根率越高的品种,其体内的芍药苷、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含量越高,而没食子酸甲酯和莽草酸含量越低,没食子酸含量在3个品种中未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本研究结果认为芍药苷、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甲酯、莽草酸5种酚酸可能与牡丹试管苗生根密切相关,而没食子酸可能与牡丹试管苗生根关系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法快速检测大蒜中的蒜氨酸含量
《中国调味品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大蒜中蒜氨酸的分析方法。鲜蒜去皮经微波灭酶后,用0.01%磷酸水溶液提取其中的蒜氨酸后,以C18柱(4.6×250mm,5μm)为色谱柱,以0.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色谱柱温度设定为30℃,进样量为20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扫描检测,保留时间定性,以214nm波长下蒜氨酸峰面积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50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6.8%~100.7%,RSD为1.10%~2.50%,该方法样品前处理步骤简单、测定快速、灵敏度高,为大蒜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蒜氨酸 微波灭酶 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措施对国审玉米品种郑黄糯2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糯玉米品种郑黄糯2号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的施肥措施,比较了3种不同施肥措施下郑黄糯2号的品质、鲜穗产量及干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不但影响郑黄糯2号的品质,还影响其鲜穗产量和干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玉米鲜穗籽粒粗淀粉含量和皮渣率表现为专家推荐施肥>农户习惯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优化施肥,可溶性糖含量、鲜穗产量及干籽粒产量则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优化施肥>专家推荐施肥>农户习惯施肥,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优化施肥处理鲜穗产量、干籽粒产量分别为15 791.36、12 793.80 kg/hm2,分别较专家推荐施肥处理显著增加9.00%、11.98%,较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极显著增加21.92%、20.51%;且玉米鲜穗蒸煮品质中甜度、糯度和口感以有机无机肥配施优化施肥处理较好。因此,建议郑黄糯2号在生产中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优化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分析河南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为花生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128个不同地域来源的河南省农家品种为材料,田间调查株型、分枝型和开花习性等植物学性状,收获考种测定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农艺性状,并测定蛋白质、脂肪、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农家品种以密枝型为主,农艺性状中百仁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1%,其次为单株产量和总分枝数,分别为27.5%和22.2%,变异系数最小的为侧枝长,为12.5%;品质性状方面,河南农家品种资源的脂肪含量较高,脂肪含量55%以上的有10个花生品种。蛋白质含量偏低,最高仅25.3%,油酸含量中等,平均45.4%,最高的52.4%。本研究表明河南省农家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质方面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合理利用河南省农家品种资源,可为花生品质改良提供优质性状的亲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花生种间杂交遗传群体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花生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栽培/野生种间杂交组合白沙1016×A.monticola的216个重组自交系家系(F10)及其亲本的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建立了相应的遗传模型,并进行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和花生酸含量的遗传模型为C,无主基因受多基因控制,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8.55%和84.81%;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的遗传均表现为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08%、46.13%、44.85%、66.55%和65.98%。相关性分析显示,花生脂肪含量与油酸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花生高油育种中,提高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选育高油酸等优质专用型品种时,关注主基因遗传的作用时还要考虑到多基因的利用。
关键词: 花生 脂肪 脂肪酸组分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检测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通过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河南省境内36个猪殃殃种群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猪殃殃种群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所测样品中,高抗种群3个,中抗种群9个,低抗种群13个,共25个,占总采样数的69.44%;敏感种群11个,占30.56%。说明苯磺隆在河南多地存在高抗性风险,同类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需科学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日本通草蛉幼虫对荻草谷网蚜捕食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不同龄期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79、204头。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5074P~(-0.6627),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关键词: 日本通草蛉幼虫 人工饲料 荻草谷网蚜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