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变速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数值模拟及特征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是一种高电导率的流体,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运动的海水切割地磁场会在海水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感应电磁场。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推导出一维速度场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偏微分方程,利用电磁场水平分量在海表面和海底面上的连续性条件,得到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表达式,并编写了Fortran计算程序。计算了常速度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并与格林函数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致。计算了变速度(即海水运动速度随深度变化)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并讨论了海水运动周期和海底介质电导率对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海水运动周期和海底介质电导率对常速度海水运动和变速度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场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在本文所述模型和参数条件下,海水运动感应电场和感应磁场振幅分别可达6μV/m和10nT,这与海洋大地电磁响应的量级相当。因而在处理海洋大地电磁数据时,海水运动感应电磁响应是不可忽略的噪音干扰,需要采用必要的压制手段。
关键词: 一维海水运动 感应电磁场 变速度 海水运动周期 海底介质电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
《地学前缘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关键词: 盆地边界 相带展布 原型盆地 构造性质 柴达木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E75基因可变剪切形式的鉴定与分析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75是对虾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深入了解E7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得到注释为凡纳滨对虾E75基因的转录本,经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发现凡纳滨对虾E75基因至少存在6种可变剪接体,分别命名为LvE75-1、LvE75-2、LvE75-3、LvE75-4、LvE75-5和LvE75-6。其中LvE75-1/2/4/5/6均包含DBD和LBD结构域,与果蝇E75A/C有相同的结构域,而LvE75-3仅包含LBD结构域,与果蝇E75D相同。在凡纳滨对虾蜕皮过程中,LvE75-1/2/3/4在D3~D4时期高表达,而LvE75-5和LvE75-6表达量很低。在成体组织中,LvE75各种剪切形式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表皮、肠和鳃中表达较高,在肝胰脏、血细胞和淋巴组织中仅LvE75-3表达较高。实验通过双链RNA干扰LvE75基因的表达,在干扰样品中,检测到Halloween基因中的spo、phm和dib表达下调,shd表达上调,表明LvE75可能通过调控Halloween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蜕皮激素的合成;同时E75基因的干扰也使同为蜕皮激素早期应答基因的Br-C基因和Ftz-F1基因表达下调,HR3基因表达上调,表明LvE75基因对蜕皮信号通路上下游基因均有作用。在LvE75基因持续干扰12 d后,凡纳滨对虾的蜕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LvE75基因对凡纳滨对虾的蜕皮和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E75基因 蜕皮 可变剪接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露制曲工艺优化及对草鱼下脚料的发酵作用
《食品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使用米曲霉和黑曲霉混合制曲,并用于发酵草鱼下脚料制备鱼露。以种曲中蛋白酶活力值为指标,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曲工艺,最佳制曲工艺为:米曲霉与黑曲霉质量比3︰2,接种量0.4%,制曲时间48 h,制曲温度32℃,得到的种曲蛋白酶活力值为1 396±5 U/mL。为分析该种曲对草鱼下脚料的发酵效果,以成品鱼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结果表明食盐添加量10%,种曲添加量15%, 37℃下发酵10 d后制得成品鱼露,其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660±0.014 g/100 mL,符合国家二级酱油标准。总酸含量为0.136±0.004 g/100 mL,符合国标规定总酸含量要求。鱼露呈暗红色,无悬浮物和沉淀物,具有鱼露所固有香味,口感咸鲜,味道鲜美。表明该鱼酱油种曲能够实现发酵草鱼下脚料制备鱼露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akkel洋中脊基底隆起的非对称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学报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慢速扩张的北冰洋Gakkel洋中脊具有六个沿扩张方向的线性基底隆起(本文编号为A—F).这些线性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本文利用Gakkel洋中脊的地形、空间重力异常(FAA)和航空磁力数据,计算了它的扩张速率、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根据中轴两侧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对称关系,我们将六个基底隆起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类型.整体上,B、D和F区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形和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两侧差值的绝对值)较小,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57m、~125m、~208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km、~0.06km、~0.3km;而A、C和E区的非对称幅值较大,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510m、~410m、~673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2km、~2.5km、~1.1km.我们因此推断B、D和F区具有相对对称的地壳结构,而A、C和E区具有非对称的地壳结构.根据A、C和E区中轴两侧非均衡地形的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地形的补偿状态,推测A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岩浆分配不均所导致;而C区和E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构造断层作用使断层下盘向上抬升变薄所导致.我们进一步推测洋中脊走向的改变可能使得构造作用更易集中于基底隆起的一侧.
关键词: Gakkel洋中脊 基底隆起 非对称性 地壳厚度 非均衡地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莲拆离断层带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分形特征及流变参数估算
《现代地质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莲拆离断层带中石英韧性变形明显,在野外主要表现为条带状、拔丝状,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多晶石英条带,发育亚颗粒旋转重结晶和膨凸重结晶,剪切带经历了中低温条件下的变形,变形温度为300~450℃。利用分形方法对石英颗粒边界的研究表明,发生动态重结晶的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和明显的分形特征,亚颗粒旋转重结晶石英颗粒分维数介于1. 260~1. 319之间,均值1. 276;膨凸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分维数为1. 217~1. 297,均值为1. 256;根据石英粒径估算出亚颗粒旋转重结晶和膨凸重结晶作用变形阶段的古差异应力,分别为7. 84~21. 58MPa和18. 51~56. 65 MPa;基于分维值计算的应变速率计算公式,获得亚颗粒旋转与膨凸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应变速率分别为10-8. 4~10-7. 7s-1、10-10. 5~10-9. 7s-1;基于石英流变率计算,亚颗粒旋转重结晶的石英应变速率介于10-12. 88~10-11. 73s-1之间,膨凸重结晶的为10-13. 72~10-12. 46s-1。本地区韧性变形的应变速率大于一般性韧性剪切带应变速率,可能与拆离断层带的快速拆离伸展作用有关。
关键词: 动态重结晶 分形 应变速率 古差应力 五莲拆离断层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醉剂丁香酚对鳗弧菌抑菌效果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麻醉剂丁香酚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不仅对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也对水产致病菌具有潜在的抑菌效力。为探讨丁香酚对水产养殖业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文章初步开展了丁香酚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抑菌效果研究。丁香酚质量浓度为6 400μg·mL~(-1)时,鳗弧菌培养平板中抑菌圈直径为(21.13±0.74) mm,表明鳗弧菌对此浓度的丁香酚表现为极敏。吸光度测定结果显示微孔中丁香酚质量浓度≥400μg·mL~(-1)时弧菌没有生长,表明丁香酚对鳗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00μg·mL~(-1)。取400μg·mL~(-1)、800μg·mL~(-1)和1 600μg·mL~(-1)微孔中溶液涂抹于培养平板继续培养24 h,质量浓度≥800μg·mL~(-1)时鳗弧菌没有生长,表明最小杀菌浓度(MBC)为800μg·mL~(-1)。研究结果表明丁香酚对鳗弧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丁香酚 鳗弧菌 抑菌圈 最低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渔用麻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长牡蛎 壳白 生长性状 壳色性状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 育种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研究现状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种类之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世界性的鲑科鱼类传染性疾病和制约我国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对IHN陆续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虹鳟IHN病害防控研究现状,主要包括IHN病毒基因型、分布、流行规律及疫苗研制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我国虹鳟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防控技术 核酸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籽提取物对鱿鱼鱼丸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秘鲁鱿鱼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籽提取物对秘鲁鱿鱼鱼丸品质的影响。分别添加浓度为0、0.025%、0.050%、0.100%、0.200%、0.400%的葡萄籽提取物于鱼丸中,对其进行白度、质构特性、凝胶强度,低场核磁共振(LF-NMR)分析以及甲醛(FA)、二甲胺(DMA),三甲胺(TMA)与氧化三甲胺(TMAO)指标的测定,对秘鲁鱿鱼鱼丸品质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随葡萄籽提取物(GSE)浓度的增加,白度呈现降低趋势,添加浓度低于0.050%时,秘鲁鱿鱼鱼丸白度无显著降低(p<0.05);鱼丸硬度明显提高,弹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破断力、凹陷距离和凝胶强度显著升高(p<0.05)。添加浓度高于0.050%时,凹陷距离和凝胶强度上升缓慢;GSE能够提高秘鲁鱿鱼鱼丸的持水性,降低鱼丸中水分的流动性,抑制氧化三甲胺的热分解,降低了鱼丸中TMA、DMA和甲醛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