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保护地西瓜嫁接技术
《中国林副特产 》 2019
摘要:为解决黑龙江西瓜种植中,保护地内高温、重插、病虫害严重等问题,采用嫁接手段,从育苗、嫁接、管理等环节进行研究,整理一套保护地西瓜嫁接技术手段,以期提高菜农嫁接技术,从而提高黑龙江省保护地西瓜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省笃斯越橘种质资源考察与分类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促进笃斯越橘的开发利用,以笃斯越橘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野生笃斯越橘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及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笃斯越橘立地环境类型主要包括低湿沼泽、潮湿慢岗、山顶3种;不同立地环境其土壤生态型差异较大,其中含水量在30%~60%,有机质含量在15%~25%,土壤pH在4.5~5.0。笃斯越橘叶片形状主要有分椭圆、阔椭圆、细长3种,叶尖形状分钝尖、渐尖2种,叶基形状分楔形、阔楔形、圆形3种、叶面状态分抱合、平展、反卷3种;果实形状分为圆形、扁圆形、长圆形、水滴型、椭球型5种,果实颜色分为蓝、暗蓝2种,果实风味分为甜酸、酸、极酸3种。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病虫害防控能力,利用黑龙江省1990-2015年玉米生长全生育期的气象、植保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距平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率为1.89℃·10a~(-1),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波动性较大,但呈现了明显的周期性,趋势变率达到为-10.8mm·10a~(-1)和-21.7h·10a~(-1);同时,玉米病害和虫害发生面积的上升趋势速率达到101.21万hm~2·10a~(-1)和206.57万hm~2次·10a~(-1),自2000年以后,大小斑病发生面积比例不断增长,已占病害发生面积的60%以上,虫害受灾面积超过500万hm~2次·a~(-1),虫害发生种类的复杂性、严峻性日趋严重。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变化是玉米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与丝黑穗病、玉米螟、地下虫害显著正相关(P<0.05),降水与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频次占总播种面积比例每上升1%,玉米平均单产将降低3.98kg·hm~(-2)。


弱光对黄瓜不同品系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 》 2019
摘要:试验选用耐弱光性不同的2个黄瓜品系M67和M14作为试验材料,于幼苗一叶一心时期进行弱光处理,通过对2个品系叶片中PAL、POD和PPO活性进行测定,分析黄瓜叶片中3种酶活性与弱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幼苗中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酶PAL、POD和PPO活性在弱光处理前期快速升高,后期不同耐性系叶片中酶活性均不同程度降低,耐弱光品系M67叶片中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酶降低小于不耐弱光品种M14,说明耐弱光系具有更强的弱光耐受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弱光对不同耐性黄瓜品系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规律,为黄瓜种质资源耐弱光鉴定、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黑龙江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对转变村镇能源供需结构、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乡村美丽宜居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生动实践,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区域资源特点、气候特征、能源建设基础、经济水平等因素,总结分析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黑龙江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理念规划、政策体系、市场、产业、科研、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对策.


饲料油菜青贮加工品质及民猪的饲喂效果研究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饲料油菜青贮加工品质及对民猪饲喂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饲料油菜品质特性及青贮前后养分变化特点,以及配方饲料中饲料油菜掺混比例对民猪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收割是饲料油菜高产优质的关键,盛花期饲料油菜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荚果初期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影响收割效果和饲喂品质.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粗脂肪和灰分呈降低趋势,碳水化合物和热量逐渐上升.叶片中粗蛋白含量高于茎杆,粗纤维含量低于茎杆,在生产上做饲料应选择叶片大而厚的油菜品种.油菜青贮前后的养分含量变化不大,其中单独青贮的养分要高于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和带芯玉米粉碎后青贮的养分.油菜单独储存后,与玉米粉和豆粕制成配合饲料喂养民猪,不但提高猪肉的食用品质,而且提高猪肉的产品出品率,进而提高商品价值.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果树生产中常用的涵盖延缓剂、抑制剂、促进剂3种功效类型的几种植物生长调剂,多效唑、乙烯利、赤霉素、矮壮素等在多种果树上的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以期对生产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


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19
摘要:为了揭示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主要特性的早期影响,在2016-2017年设免耕(No tillage(NT))、 浅翻(Shallow tillage(ST))、 深翻(Deep tillage(DT))3种耕作措施,分别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化肥处理(CK)、 施用有机肥(Manure(M))和秸秆还田(Straw(S)),调查玉米出苗率、 土壤温度,分析了玉米拔节期土壤有关特性.结果显示:从3种耕作措施来看,玉米苗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显著提高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DT将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6%,在25 cm层次无明显差异.NT处理的出苗率仅为40%,ST和DT达到了70%左右.玉米拔节期,无论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均能明显提高DT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DTM和DTS分别提高了30.3% ~40.9%,58.9% ~86.1%,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措施对于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不明显,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0~20 cm、20~40 cm土层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含量.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 氮的影响较小,但是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影响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介于-3.9% ~288.6%和-30.3% ~124.4%,其中20~40 cm土层提升效果优于0~20cm土层.不同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效磷、 土壤有机碳和游离体态轻组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游离态轻组、 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效果显著,这些敏感指标受到有机物料与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

